生态文明:煤炭工业的责任与担当——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促进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系列述评之四
2013-01-26本刊评论员
文/本刊评论员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积累起的庞大经济总量, 难掩环境牺牲之痛,也日益彰显生态环境治理之紧迫。
“云中的城市”“雾都”——这是前一段时间媒体对北京雾霾天气的描述。 1 月份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长时间雾霾天气, 许多城市的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引起全社会的热议。
雾霾的肆虐引起我们对现在的能源和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乃至整体发展模式的反思,而其背后凸显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窘迫现状, 暴露了当前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缺失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欠账。
鉴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十八大报告以专章形式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是一种着眼民族未来的谋篇布局。
煤炭工业是我国的能源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毋庸置疑,煤炭行业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和重点行业。 煤炭工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了煤炭在开发利用中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说到底是一种难以完全修复的破坏性影响。土地塌陷,煤炭资源粗放开采损失,水资源破坏和污染,空气环境污染等危害,给我国生态系统和环境带来巨大影响。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煤炭工业重任在肩,要敢于担当,积极行动,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煤炭工业沉甸甸的重任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从建设矿井、掘进开采、运输销售,到燃烧或加工使用,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能源和原料,同时,亦给资源环境和生态带来巨大的损害。
就水资源而言,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破坏和污染严重。 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测算, 每开采1 吨煤要扰动2.54 立方米地下水资源。 导致采煤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含水层原始径流遭到破坏,矿区水源枯竭,地表土壤沙化。
我国水资源缺乏,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8%。 而煤炭开采产业链的相关产业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比如煤炭洗选、火力发电、煤化工都是高耗水产业。 据国内一份权威研究报告显示,按照“十二五”各大煤炭基地采煤、火力发电、煤化工规划目标,到2015 年,全国大型煤电基地上下游产业链需水总量约为99.75 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正常年份可供分配水量的1/4 左右。 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全国规划建设的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大部分集中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水资源匮乏的西部省份。 煤炭开采不仅破坏这些地区脆弱的植被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和地表沙漠化,而且会破坏地下水系统,造成整体生态系统的退化。
煤炭开采将产生大量的煤矸石,这是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同时,煤炭开采还将导致地表沉陷,对采煤区的生态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据悉,我国有煤矸石山约1500 多座,累计堆存煤矸石约34 亿吨以上,占地约20 多万亩。 煤矸石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水资源和空气污染。 截至2011 年底,全国井工煤矿采空区土地塌陷累计已达约100 万公顷左右,而且每年还在以7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此外,煤炭在转化利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有害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由于近年来煤炭消费的快速增长, 导致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不断增加,空气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污染。 这也是导致不久前我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总之, 由于长期以来的大规模开采和粗放式发展,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煤炭工业为国民积极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承载着日益凸显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 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历史债务沉重,恢复治理相对滞后。 随着资源开采逐步向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转移,生态环境的约束压力将越来越大, 矿区环境治理任务日益紧迫。
自觉履行职责,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煤炭工业在改革发展进程中, 响应国家号召,顺应绿色开采、低碳发展的时代潮流,在推进绿色开采、 建设生态矿山的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摸索出一些可行性方法和路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依靠科技创新,推行煤矿工作面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 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回收的绿色开采技术在多个矿区试生产并取得成功,仅2011 年就采出“三下”煤1000 多万吨,充填煤矸石1300 多万吨。
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利用,加大煤层气抽采与利用力度,推进工业用水闭路循环,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煤矸石、煤泥和洗中煤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600 万千瓦, 利用低热值资源1.3 亿吨。2012 年全国煤层气抽采量为140 亿立方米,利用量为60 亿立方米;矿井水排放量68 亿吨,利用42 亿吨,中西部干旱缺水矿区矿井水利用率超过80%。
此外,加强采煤沉陷区治理,积极进行生态修复,2012 年矿区土地修复整治率达62%左右,矿区生态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煤炭入选能力大幅度提高,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到2012年, 全国选煤入选能力达21.5 亿吨, 入选量20.5亿吨,入洗率达到56%,同比提高了4 个百分点。
通过以上种种举措, 我国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实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矿区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 有力地推动了煤炭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步伐。
努力践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在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煤炭行业亟需增强认识,统筹运作,科学规划,主动作为,以有效举措促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要统筹规划煤炭工业发展布局, 尽力减少污染源点。 以继续推进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为重点,建设大型现代化矿井,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减少污染源点,降低排放强度,达到集中排放,集中治理的目的。
依托和推广先进技术, 降低对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 推广应用井下充填、以矸换煤、保水开采等新工艺和新技术,优化设计,减轻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破坏,减少煤矸石和矿井水产生量,以及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 冀中能源集团在这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该集团把生态矿山技术创新集成应用生产实践,其中,固体矸石充填、矸石膏体充填、矸石似膏体充填和超高水材料充填等充填技术的应用,有效控制了205 公顷土地的地面下沉,不仅保护了土地资源, 而且安全采出呆滞煤炭资源470万吨,实现以最小生态扰动获得最大资源的目的。
强化环境治理,努力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新矿区、新矿井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三同时”和环境保护措施。 生产矿井要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完善环保设施,做到当年排放当年治理,逐步偿还历史欠账。 加强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利用,发展生物复垦和生态复垦。 中煤集团平朔公司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打造煤—电—化工—建材和农—林—牧—药—生态旅游两条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创了我国复垦资金纳入生产成本的先河,截至2012 年底,累计提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45 亿元, 复垦土地2133 公顷,累计投入50 多亿元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防污体系。 目前矿区土地复垦率及排土场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50%和90%,在矿区环境治理上作出了表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严控污染物排放。 加强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等综合利用发电,加强矿井水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选煤厂要全部实现煤泥水闭路循环。 目前,全国已有11 家煤炭企业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范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以同煤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为代表的煤炭循环经济示范区取得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以煤为主、多元发展、节能减排的发展道路。 今后要扩大试点的覆盖面,做好先进典型的推广工作。
强化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环境的治理需要制度来约束。 要完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制定专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轨道。
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类的行为方式应符合和顺应自然规律。 没有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就谈不上永续发展。 煤炭工业的发展更是如此。
我国煤炭能源主体地位的格局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在中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中,煤炭行业应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转变发展方式,以有效举措和务实精神,积极寻求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科学路径, 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