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腹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2013-01-26陈忠秋田正新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11期
关键词:气滞血瘀急性

高 辉 李 阳 郑 芳 陈忠秋 田正新

(1.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250400 2.山东省平阴县职教中心)

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突出特点[1],集中表现为痛、闭、胀、吐、热等症状,病情复杂,进展迅速,需要早期及时治疗。本病属中医学“腹痛”、“肠痈”、“结胸”、“肠结”、“蛔厥”、“呕吐”、“寒疝”等范畴[2]。中医药在急腹症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优势[3],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柴胡汤等均广泛用于急腹症的治疗。

病因病机

急腹症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嗜食膏粱厚味、辛辣油腻或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继之六腑传化无源,糟粕壅聚,湿热内生。②寒温不适,致使外邪(寒、热、湿邪)入侵,蕴结于内,经络阻滞不通、气血凝滞。③虫积、结石或粪块阻塞,致使肠腑通降失常,肠道传化不利,郁而生邪。④情志内伤,暴怒伤肝,忧思伤脾,脏腑相为表里,脏病传腑,经络气血乖戾,壅塞不通。⑤运动无常,损伤脏腑,脏腑气血瘀滞,久而化热生邪。总之以中焦失其升降、六腑不畅,郁而生热为表象,气血阻滞、壅塞不通为根本[4]。

六腑为传化之腑,《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气机运行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动而不静”、“降而不升”,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不通为逆,其基本生理特点是“以通为用”。急腹症的病理特点为气机不畅,瘀热内生,“不通则痛”,故而发病以痛为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为血瘀的先兆,血瘀是气滞的发展。急腹症的病理由气滞到血瘀,标志着急腹症发展演变过程。气滞血瘀郁久则能化热,热积瘀滞不散,可引起局部血肉腐败,酝而成脓;甚则热毒炽盛,伤阴损阳,正虚邪陷,而出现厥脱的危急局面[5]。

辨证分型

急腹症是以塞为因、以通为用。闭是主要矛盾,在各类急腹症中都存在。故外科急腹症大多数为实证,仅有部分病人在疾病后期或因其他因素之影响而表现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或虚实夹杂等情况。从脏腑辨证来看涉及脏腑主要为脾、胃、肝、胆及大小肠等,其中以六腑病变为主。根据主要病机,可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

1.热壅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腹痛持续或阵发性加剧,腹部压痛明显,腹肌紧张,常可触及包块。伴恶心呕吐,口渴,舌苔黄厚而干燥,舌质红,脉洪数或滑数。多因内热郁久,肉腐成脓。此型多为腹部炎症,大多数急腹症属于此类型,如急性阑尾炎、胆石症、胆囊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膜炎以及急性胰腺炎等。

2.气滞证:临床表现以腹部胀痛或窜痛为主,或痛无定处,排便、矢气后胀痛可减轻,伴有纳差、恶心、呕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多弦。此型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腹部脏器机能障碍。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轻症或早期阶段、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常见此类证候。

3.血瘀证:临床表现以持续性隐痛或卒然痛剧,腹痛拒按,痛如针刺、刀割,大便黑紫,舌质有瘀斑或紫暗,脉象弦涩[6,7]。此型多因腹部脏器的器质性病变伴有血运障碍引起。无固定病种,需临床进一步辨证归类。

4.湿热证:临床表现略复杂,注意辨认热偏重还是湿偏重。临床观察以热重于湿者居多。因湿热的程度及部位不一而表现各异。脾胃湿热多表现为脘腹胀闷不适或按之作痛,伴见口黏、口苦、大便不爽或腹泻秽臭,舌苔黄腻,脉滑。肝胆湿热多表现为两胁胀痛,引向肩背,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目黄身黄,伴口苦、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膀胱湿热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并可伴见腰部不适,发热,苔黄腻,脉滑数等。此型多见于尿路结石或合并感染、胆道感染合并胰腺炎或术后余毒未清者。

5.虫积症:痛时发时止,以夜间尤甚,痛时明显,部位局限,甚则肢冷汗出,痛定复如常人。以儿童为多见,常见营养不良貌,或有呕蛔、便蛔[8]。此型常见于肠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及蛔虫团堵塞肠道形成之胆总管梗阻、肠梗阻。

6.正虚邪恋证:临床表现多以持续性隐痛、纳差、低热、烦躁为主。疾病恢复期或术后多见。

上述六个证型有时并不孤立出现,需完善查体步骤,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才能辨证准确,治疗得当。

治疗方法

急腹症治宜通腑泄热。关键在于恢复“升清降浊”的功能。其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里攻下法:用攻下药为主的方药以排除体内停滞有形之邪的方法,主要分为峻下、寒下、温下、逐水。尤以寒下法常用,该法是荡涤胃肠、攻实祛瘀、泻热逐邪的一种疗法。寒下法能调整并增强胃肠道的运动,具有抗菌、祛除肠道菌毒、灭活内毒素作用,以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现广泛应用于治疗急腹症中各类炎症疾患。但在运用“攻下法”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做到准确无误,应注意中病即止,勿使太过,关键掌握“度”,以免正气受伤[9]。

2.活血化瘀法:该法是针对急腹症血瘀证候而采取的治法。凡各类早期的急腹症及某些急腹症恢复期伴见瘀血证候即“血聚成块”、“血瘀作痛”时均可采用活血祛瘀法。该法旨在疏通经络以利脏腑气血运行和消除热毒。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瘀法实质是改善微循环,影响胃肠血液流变学,促进腹膜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早期的急腹症、某些功能性疾患如胃肠道及胆道功能紊乱、炎症性、出血性包块及配合应用于胆道结石的治疗。治疗时针对不同情况采用药力不同的药物,如活血止痛常用川芎、元胡、郁金、蒲黄、乳香、没药;祛瘀消坚常用红花、桃仁、三棱、莪术;在“活血化瘀”的同时,注意“理血先理气”,须配伍行气药,以助血行[10,11]。

3.清热解毒法:该法用于治疗急腹症具有里热证候的患者,常与通里攻下法配合使用。临床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物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减毒、消炎、解热作用,还能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全身状况。清热消痈药物包括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常用于腹腔急性感染,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以及腹腔脓肿等。同时具有清热解毒和活血祛瘀的有栀子、知母等,常配合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胆道感染等伴有高热症候的急性感染;其他清热解毒药如夏枯草、虎杖等也可选用。在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时配合清热燥湿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等均可。

4.益气养阴法:急腹症多为热病,可伤阴耗气,气阴两伤后又加重病情,或患者素体体虚,故在各型中适当予以养阴及补气的药物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益气药物为党参、黄芪、白术;常用养阴药物为麦冬、白芍、生地黄等。以上中药都具有良好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促使疾病向愈发展[12]。

综上所述,治疗上根据辨证分型、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将上述四法有机结合,在围手术期及术后恢复期广泛应用,对急腹症的治疗及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中医中药治疗急腹症的范围不断扩大,外科急腹症患者术后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使用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中药除通过抑菌、抗炎等途径治疗内毒素血症恢复胃肠功能外,还能充分利用有效的医疗资源,改善手术病人预后,减少并发症,促进身体尽快康复[13]。

现行的中西医治疗模式需要不断完善,急腹症患者在短期内就可发生人体生理、病理的明显变化,因此在治疗急腹症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整体与局部、微观与宏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优势互补,提高疗效,将中医的多靶性治疗作用与西医的精准治疗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治疗体系。

[1]刘黎.急腹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500例[J].中外医疗,2010,29(22):71.

[2]王建.急腹症的中医治疗[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62.

[3]涂凡.中医药外治急腹症浅议 [J].光明中医,2009,24(6):1140-1141.

[4]郑显理,石水生,吴威中,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外科急腹症[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07.

[5]邢玉瑞.中医辨证病因分析方法探讨[J].中医学报,2010,25(1):77-78.

[6]胡万乐.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2):777.

[7]王忆勤.舌诊在急腹症中的应用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2):47-49.

[8]王维良.中西医结合治疗蛔虫性急腹症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5(3):349-350.

[9]丁月亭,蒿红,刘海峰.通腑泻下法治疗急腹症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32.

[10]马兆龙,卫德龙,刘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160-1161.

[11]张育汉.理气活血药治疗外科急腹症术后并发症38例[J].陕西中医,2008,29(9):1148-1149.

[12]柴凤奎.浅淡补中益气汤在急腹症术后的临床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4):128.

[13]郑忠东.外科急腹症术后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C].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08:119-123

猜你喜欢

气滞血瘀急性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话说血瘀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