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痛的针灸推拿治疗

2013-01-26张志良指导老师张宗明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11期
关键词:背痛肩胛经筋

张志良 指导老师:张宗明

(甘肃省和政疗养院,731200)

背痛是颈项以下腰以上出现酸困疼痛,或有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背痛者,临床上单纯因背痛就诊的患者也非常多。

笔者从事中医药、针灸、推拿临床工作,在临床诊疗及师从张宗明老师的临床学习中,也见到了许多年龄大小、时间长短、病症轻重、范围大小等不同的各种背痛患者,有时间较短、病情较轻经服药无效者、有经多种方法治疗者、有经多地多家医院诊治未能取效者,有些患者来时就直截了当地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临床诊疗中确实遇到了一些单纯的背痛患者反复难愈的情况,往往采用中医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本人在跟师学习和临床诊疗中,运用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背痛的一些认识、经验和方法总结于后。

概述

背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西医学认为背痛是许多疾病伴见的症状之一,往往不作为一个独立疾病来认识,但事实上单纯的背痛临床十分常见,而临床诊断往往随着医生认识的不同五花八门,治疗的药物、方法也多种多样,疗效大多不能令患者满意。西医学临床诊断多样是因为背痛往往连及肩胛内侧缘以及肩胛下痛,或连及肩部或上肢尺侧,或连及前胸,或连及颈项腰部,经常出现不能低头或仰头,不能深呼吸,上肢不能抬举外展前屈后伸,或仅仅在背部某一个或大或小的范围内。正因为疼痛涉及面较广,与其他疾病有相关联之处,临床诊断有颈椎病、肩周炎、胆囊炎牵涉痛、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肌腱炎等。

中医学对背痛的认识和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背痛属于痹证范畴,或因背部经脉痹阻不通,或因背部经脉失去气血濡养而致,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因病机:背痛发生的主要病因为外伤和感受风寒湿邪。外伤可导致血溢脉外或气滞血瘀,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或外力导致“脊筋陇起,骨缝必错”,骨缝错亦可致经络气血不畅、经筋不舒而疼痛;风寒湿邪侵袭督脉,手足太阳之经脉、经筋,手足阳明经筋,手足少阳经、足少阴经筋等,寒凝气滞血瘀,经筋拘急收引,引发疼痛,久之则成不通和不荣相间的虚实夹杂之证,或失气血濡养的“不荣则痛”的虚证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在年岁较大的女性,常有一侧或两侧背部与两肩胛之间疼痛,向颈项部或上肢尺侧放散,甚则上肢不能外展、上举,或与呼吸相关。晨起和气候变凉或受凉时疼痛加重,活动后和遇暖则疼痛减轻。有些无明显的固定压痛,有些则有明显的固定压痛。但用力压迫或用手指捏挤受累肌肉时出现局部触痛,轻重不一,有些因疼痛剧烈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急性发作时常常症状较重,局部肌肉紧张,有广泛或局限的压痛,有时颈部活动受限,牵及上肢。

患者有过度前屈后伸、肩背运动受伤或背部受寒史,伤后症状开始较轻,逐渐加重。后背如负重物,痛引前胸,坐则需频繁变换体位,走路震动、咳嗽、打喷嚏等均可引起疼痛加剧。患椎及其相邻数个胸椎有深压痛,压痛点位于棘突上或棘间韧带。患椎处有筋结或条索状物,仔细触摸椎体可发现患椎棘突略高起或偏歪,与健康椎体棘突的距离变宽或略变窄。

诊断要点:①有感受风寒湿邪或受伤史。②常有一侧或两侧背部与两肩胛之间疼痛,向颈项部或上肢尺侧放散,甚则上肢不能外展、上举,症状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或后背如负重物,痛引前胸,咳嗽、打喷嚏可引起疼痛加剧。③有广泛压痛或在棘突上、棘间韧带有压痛并有偏歪棘突。做颈、肩部的一些特殊检查,排除颈椎病、肩周炎、冈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④做B超排除胆囊炎等内脏器官引起的牵涉痛。做X线等影像检查有助于确诊本病。

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适用于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形成的背痛。常用穴位有后溪、中渚、手三里、昆仑、足三里、阳陵泉、阿是穴,刺灸法为针补加灸,并可于膀胱经施以走罐、留罐、刮痧等方法。

推拿治疗:适用于外伤所致筋结骨错之背痛。首先㨰、揉脊柱两侧、弹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按压脊柱两侧,其次施以背部冲击按法或交叉分压法,或扩胸牵引扳法,或胸椎对抗复位法,或胸椎后伸扳肩法,或胸椎提抖法等,最后再施以㨰法、虚掌拍法结束操作。手法的轻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耐受情况而定,切忌粗暴。

其他治法:如火罐(走罐、留罐、闪罐)、刮痧、火疗等,按情况选用。

典型病例

患者,20岁。就诊时以咨询的态度询问能否治好。自述于4年前(高二时),在一次打篮球后,大汗淋漓,立即背靠墙壁休息,当晚即背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至大二时已在两地多家医院诊疗,均未取得满意效果。查患者背部第五至第七胸椎两旁如手掌大冰凉疼痛,触之痛剧,余无任何不适。首先施以推拿治疗(第一、第二次),疼痛略有减轻但不明显,第三次配合针灸治疗(局部以透刺、围刺、温针等法),疼痛较前有所减轻,但效果仍不理想,后又配合走罐、刮痧(沿脊柱两侧膀胱经、从颈肩至腰臀部)并在局部刺血拔罐,至第六次来就诊时疼痛大减。此患者前后共治疗7次,疼痛痊愈。后带同学来就诊时述其经治疗后再无任何不适和疼痛感。

探讨

背痛西医学细分为胸胁迸挫伤、胸椎小关节紊乱、项背肌筋膜炎等。

背痛最早见于《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既有病因症状更有治法。《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贯脊属肾……挟脊抵腰中”,其病“脊强反折”。《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其病“项如拔,脊痛”。“小肠手太阳之脉……上循臑外后廉,岀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病“肩似拔,臑似折”[1]。《灵枢·经筋》云:“手阳明之筋……结于肩髃……绕肩胛,挟脊”,其病“转筋,肩不举”;“手太阳之筋……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其病“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入腋下,上出缺盆”,其病“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足少阴之筋……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2]。

《针灸甲乙经》曰:“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肩胛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肩胛周痹,曲垣主之……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热,颈项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天井主之……肘臂腕中痛,颈肿不可以顾,头项急痛……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肩痛欲折,臑似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肩背头痛时眩,涌泉主之”[3]。

鉴于古代先贤的深刻认识,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笔者在临床上单纯采用针灸或推拿或针灸推拿并用,疗效非常满意,不但起效快,且疗效持久,广大患者普遍反应良好。

针灸选用后溪(“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中渚、手三里(《通玄指要赋》载:“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愈”、“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昆仑(《杂病穴法歌》载:“腰痛环跳委中神,若连背痛昆仑武”)、阳陵泉(筋会)、足三里等穴,有疏通经络、温经散寒、舒筋止痛之功效[4]。

推拿首先以㨰、揉、弹拨、按压、擦等手法放松肌筋,其次施以背部冲击按法或交叉分压法,或胸椎扳法,或微调整脊手法,以调筋整复,最后再施以㨰、揉、推、拍法等以顺理筋脉,震荡疏通经气[5]。

总而言之,从古代文献记载到现代医学研究,以及笔者跟师和临床治疗心得,总结得出一个结论,认为中医“背痛”病证的基本病因为受凉或受伤,主症为背痛,治疗手段以针灸和推拿等外治法为主,并视病情适当配合其他治法,其目的在于疏通和整复背部的经脉气血、经筋、脊柱等组织的功能,预后良好。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

[2]陈壁琉,郑卓人.灵枢经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6.

[3]王军点校.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1.

[4]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

[5]于天源.按摩推拿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8.

猜你喜欢

背痛肩胛经筋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肩背痛竟然也是肺癌信号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肩胛下肌损伤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
肩胛下旋综合征研究进展
背痛, 你需要 了解更多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索罗斯的背痛和梅西的点球
后背痛怎么办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