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马肚底黄两例
2013-01-26高明琴
高明琴,刘 辉
(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 贵阳550005)
中兽医学中所说的肚底黄,俗称跑皮黄。该病为家畜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一般为毒邪侵入腹下所致。《元亨疗马集.疮黄论》:“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而离经络,血离经络溢于肤腠,肤腠郁而血瘀,血瘀者而化为黄水,故曰黄也”。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根据临床类型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清热、解毒,消肿散瘀,西药辅助治疗,共治愈马肚底黄16例,无1例死亡,报告如下。
1 病因
1.1 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发生原因是热渴暴饮,湿热凝积于腹下,使腹部发生肿胀。
1.2 由于天气炎热,蚊虫叮咬,未经及时有效处理,使局部皮肤感染,进而发展形成肿胀。
2 临床症状
初期见患部出现一鸡蛋大小的肿胀,用手触之硬实,有热痛反应,眼结膜潮红,舌干涩,体温、食欲无明显变化。2~3 d后,肿胀很快扩大至胸前脐后,患畜四肢张开,行走困难,饮食减少,精神委顿。
3 典型病例
病例1:1匹6岁枣骝马发病。主诉:3 d前因腹痛,经当地兽医用泄水法治疗,当天腹下起碗口大的肿胀硬块,触之热痛,用冷水浇淋退火,反而增大增宽。查见:该马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口色微红,体温38.5℃,呼吸10次/min,脉搏70次/min,脐部周围有长50 cm、宽30 cm的圆形肿块,手摸有热痛感,诊为脐黄。治疗:第1天上午用普鲁卡因40 mL、青霉素240万IU混合,在肿块周围封闭注射,下午复诊未消,又用青霉素400万IU,链霉素300万μg,混合肌肉注射。第2天检查:手摸肿胀部热痛感减退一点,但肿块反而朝前胸伸长5 cm。遂用藤黄50 g加适量食醋磨成汁(贮备),蘸涂于患部,每天多次,保证患部不干;同时仍然用青霉素400万IU,链霉素300万μg,混合肌肉注射,2次/d。次晨检查硬块缩小明显,只有长25 cm,宽20 cm,且肿块变软,连续治疗2 d痊愈。
病例2:7月16日,张某饲喂的1匹枣红马,5岁,发现腹下有鸡蛋大的肿胀硬块,经该乡兽医治疗5 d无效,肿块扩大。查见:该马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口色微红,体温39.6℃,呼吸12次/min,脉搏61次/min,按压患部发热,较软且有波动感,触压有疼痛,局部无损伤,肿块扩到长95 cm,宽46 cm,厚2.2 cm。诊为外感风邪、湿热凝积所致肚底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将患畜保定,患部严格消毒,穿刺引流黄水。然后用藤黄100 g加食醋1 500 mL磨成汁(备用),用消毒纱布3层浸透藤黄汁覆盖于患处,再用绷带2 m固定,结扎系于体躯上部,以防滑脱,每天换药1次,连 用3~5 d。同时也用青霉素400万IU、链霉素300万μg,地塞米松15 mL(起初2 d用),混合肌肉注射,2次/d。连用5 d,痊愈。
4 辨证
马肚底黄腹下起,湿邪热毒攻,是因家畜气血过盛,血离经络,郁结肤腠化为黄水而成。辨证论治中要根据肚底黄的临床症状进行施治。外感风邪、湿热凝积等因素引起的肚底黄为发热,出汗,食欲不振,尿短赤,脉浮或沉数,患部触诊痛而热,为阳黄。藤黄为藤黄科植物的胶质树脂,性味酸、涩,有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血杀虫的作用。
笔者采用藤黄治马肚底黄,只能治阳黄,阴黄无热者无效。藤黄具有消肿散结,化毒,治一切痈肿和无名肿毒,能治痈疽肿毒、顽癣恶疮。《本经逢原》:“藤黄性毒,而能攻毒”。醋具有散瘀,止血,解毒,杀虫作用。《别录》:醋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因此采用以醋磨藤黄,磨汁涂肿毒四围,可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