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塌渍配合TDP照射治疗50例跟痛症疗效观察
2013-01-25董惠杰
董惠杰
吉林省洮南市中医院,吉林洮南137100
中药塌渍配合TDP照射治疗50例跟痛症疗效观察
董惠杰
吉林省洮南市中医院,吉林洮南137100
目的:探讨中药塌渍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0例跟痛症患者,采用中药塌渍配合TDP照射方法治疗。结果:50例患者中优良率84%,有效率96%。结论:中药塌渍配合TDP照射治疗跟痛症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中药塌渍;TDP照射;跟痛症
跟痛症是骨科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的跟骨跖面疼痛,其发生多与劳损和退化有关。跟痛症常见的病因有:足跟纤维脂肪垫炎;跖筋膜炎;跟骨骨刺。好发于中老年人及运动员,尤其多发中年以后的肥胖者,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一侧或两侧可同时发病。大多数跟痛症患者为慢性起病,常表现为跟部疼痛肿胀,走路时加重。查体:足跟底前内侧压痛,有时伴有平底足畸形,拍X线片常可见跟骨骨刺,临床诊断较容易,治疗多采用局部理疗或痛点封闭。我院近年来采用中药局部塌渍配合TDP照射治疗跟痛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跟痛症患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18至37岁4例,均为篮球运动员及爱好者;45至68岁46例,系中老年人。病程最短7天,最长者9个月。经过局部封闭治疗或理疗复发者32例,未经治疗者18例。
1.2 治疗方法首先配置中药,取红花15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牛膝30g,冰片5g,骨碎补30g,川芎5g,川乌20g,草乌20g,共研为细末,并用香油调和均匀。将调和后的药物平铺于纱布上,患者足跟朝上,将纱布覆盖于足跟部,并用TDP相距15~20cm照射,每次照射30min,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将临床疗效分为优、良、可、差四级。优:治疗后症状消失行走自如;良:治疗后患肢疼痛肿胀基本消失,步行能力不受限;可:治疗后患足疼痛肿胀减轻,行走受限;差:治疗后患足疼痛及肿胀无明显变换,行走仍受限,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50例患者经1到2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疗效:优28例,良1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84%,有效率96%。
3 典型病例
患者王伟,男,56岁,于2008年8月6日来医院就诊。病史:足跟痛半月余,行走时疼痛加重,无明显外伤史。查体:跟骨跖面肿胀、压痛(+),可触及跟下滑囊,查X线片未见明显跟骨刺。诊断:足跟脂肪垫炎。患者不接受局部封闭治疗,故采用中药塌渍配合TDP照射,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消失,行走自如,局部无明显压痛,痊愈。
4 讨论
跟痛症是以跟骨跖面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常见的病因为:足跟脂肪垫炎,跖筋膜炎、跟骨骨刺。正常人体足跟的皮肤较厚,皮下垂直纤维形成足跟脂肪纤维垫,有防止滑动吸收震荡的作用。但当跟部受外伤或寒冷潮湿,该垫可产生炎症致跟骨跖面发生疼痛、肿胀,有压痛,有时可触及跟下滑囊。老年人足跟脂肪纤维垫因退化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站立或行走时足跟发生疼痛,尤其是久病者,皮肤变软,感觉过敏,跟部脂肪垫更为萎缩,症状更为严重。在人体中跖筋膜是维持足纵弓的纤维结构,起自跟骨结节止于跖骨。持续的肌肉筋膜牵拉,特别是长期站立、步行等都可引起其附着部发生此病。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跟下及足心疼痛,足底有胀裂感,压痛点局限于跟骨大结节跖筋膜肌肉附着部,特别是它的内侧。跟骨骨刺者在足侧位X线片上,常见跟骨结节即跖筋膜和趾短屈肌附着部有大小不等的骨刺,跟骨骨刺大小不与疼痛的程度成正比,绝大多数骨刺并无疼痛,极少数病例可引起疼痛,这可能与骨刺的方向有关,斜向前下方的骨刺可引起疼痛。
跟痛症属中医痹症范畴,多为风寒湿邪浸淫筋骨,或肥胖之人湿气下注而发本病。其病机是风寒湿邪阻闭经络,筋骨失养,脉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方用红花、川芎、牛膝活血化瘀;骨碎补补肾健骨;伸筋草、透骨草、川乌、草乌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止痛;冰片有促进所用药物吸收的作用,诸药共奏活血化瘀、温通经脉、补肾健骨、活络止痛之功效。TDP治疗仪又称特定电磁波谱,在其治疗板上涂有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科学元素,在温度的作用下对人体产生治疗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人体本身的免疫力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并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微循环系统,还有持久的镇痛作用。中药塌渍配合TDP照射可使药效透达皮肤,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是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此方法无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临床效果好。另外,跟痛症在治疗的同时,护理亦很重要。平时应减少跟部的负重,避免剧烈的肌肉收缩活动,宜保暖、忌风寒,勿过度劳累。而且,本病治疗要及时,勿使病情迁延而影响生活质量。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2]陆裕朴.《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105-1106.
R244.9
A
1007-8517(2013)22-0034-01
201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