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研究的启示
2013-01-25赵冬
赵冬
冠心病是当今世界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 根据2013年发表的全球20岁以上人口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分析,2010年全球冠心病死亡的人数达7029 300,占总死亡的13%[1]。Murray等[2]曾预测,一直到2020年,冠心病将持续为全球死亡的首位原因。目前冠心病在我国居民的死因顺位中排第三位,其死亡率近二十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由于我国居民快速老龄化以及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冠心病危险因素水平依然不断上升,预测今后二十年,冠心病发病死亡的人数将持续增加,并有可能跃升为死亡的首要原因[3,4]。
急性冠心病事件包括致死和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慢性冠心病死亡,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表现形式(由于不稳定心绞痛诊断较难统一,一般不包括)。 人群中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是流行病学测量冠心病危害程度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急性冠心病发病率的监测需要获得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事件,多数国家和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常规的登记报告系统,因此目前国内外大多以冠心病死亡率代表其危害程度。 虽然冠心病死亡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心病的危害程度,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后许多患者可以存活,即非致死事件,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如果能及时到达医院,绝大多数病人可以存活,这些病人不仅需要大量的卫生资源支持,而且是再次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死亡率不能全面地反映冠心病的危害程度和防治效果。根据目前国际上已经报告的数据,一个地区或国家人群冠心病发病率的数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采用研究的形式,由固定的科研团队对某人群中发生的急性心血管病事件进行持续的登记。迄今为止,国际上覆盖范围最广、监测人群最大和监测时间最长的心血管病监测研究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领导的“多国心血管病决定因素及其趋势的监测”(MONICA方案)。但是,这种由科研经费支持的监测系统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支撑,通常局限于部分固定的人群,无法提供覆盖全人群、常规化、制度化的信息,也难以保证长期、可持续性地发展。另一种监测方法是基于现有的常规信息系统,例如,死因监测系统和出院信息系统。出院信息系统可以收集冠心病住院病例信息,但未能包括冠心病院外死亡,而死因监测系统理想状态下应包括所有冠心病死亡信息,但不包括住院非致死性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信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瑞典、芬兰等发达国家心血管病的监测已开始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住院、死亡等多个常规信息系统进行链接,整合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信息,从而计算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全面反映冠心病的流行程度。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去年发表的几篇论文报告了采用这种新的监测方法获得的北京市全人群冠心病流行情况的最新数据[5-8]。其中,“2007-2009年北京市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监测研究”显示3年中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男性和年轻人群中发病率上升最明显;与城区和近郊相比,远郊区县人群的发病率最高且上升幅度最大。这种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分布特征与既往研究显示的北京地区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相一致,提示北京市应大力加强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抑制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同时,研究还提示年轻男性和远郊区县人群应作为心血管病预防的重点。该研究阐明了近期北京市不同人群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情况,指明了心血管病预防干预的重点方向和重点人群,为北京市制定相关防治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心血管病发病率上升加重了对医疗资源的需求。“2007-2009年北京市居民冠心病患者住院率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以住院率为指标,分析了冠心病对北京市医疗资源的需求,结果显示北京市冠心病患者住院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率在男性和远郊区县人群上升更为明显。研究还发现各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率均上升,特别是25~64岁人群更明显,这与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显示仅75岁以上老年人住院率上升的趋势明显不同。“2007-2009年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则重点分析了急性冠心病事件的院外死亡。结果显示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人数是院内死亡人数的2.61倍,占总急性冠心病死亡的72.28%,其中25~34岁年轻人群、远郊区县人群和教育程度较低人群的院外死亡构成比更高,提示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应大力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心血管病急救技能和对危险症状的识别能力。
北京市初步尝试基于常规信息系统对急性冠心病事件进行监测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为评价北京市居民健康状况和心血管病预防和救治水平提供了最新数据,为北京市制定心血管病防治政策和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北京市其他重大疾病的监测和全国疾病监测提供了示范。
[1]Lozano R, Naghavi M, Foreman K,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mortality from 235 causes of death for 20 age groups in 1990 and 2010: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Lancet ,2012,380: 2095-2128.
[2]Murray CJ, Lopez AD. Alternative projections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by cause 1990-2020: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Lancet ,1997,349: 1498-15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0.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4]Moran A, Gu D, Zhao D ,et al. Fu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markov model and risk factor: scenario projections from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olicy model_China.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2010,3:243-252.
[5]孙佳艺,刘静,谢学勤,等.2007-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监测.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94-198.
[6]谢学勤,张秀英,赵冬,等.2007-2009年北京市居民冠心病住院率及其变化趋势.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88-193.
[7]高燕琳,苏健婷,韦再华,等.2007-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前死亡特征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 40: 199-203.
[8]万浩,李岩,刘静,等.北京青年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前死亡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