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拨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0例疗效分析
2013-01-25杨治斌
杨治斌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跟骨骨折 (fracture of the calca neum)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之一,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称为关节内骨折,约占跟骨骨折75%,20% ~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1]。跟骨骨折象其它部位关节内骨折一样,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是达到理想功能效果的基础。跟骨塌陷骨折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手法复位常因骨折复位不良而遗留后遗症,开放骨折钢板内固定又较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2]。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我院采用撬拨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此类骨折30例46足,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跟骨骨折30例46足,均有关节面塌陷,SanderI型12足,Ⅲ型26足,Ⅳ型8足。男28例44足,女2例2足。年龄20~49岁,平均30.5岁。均为闭合骨折。
1.2 治疗方法 复位固定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患者腰麻后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内踝尖与跟骨结节连线的中点选点,插入一枚直径2.5mm斯氏针,先作跟骨纵向牵引,助手从内外侧向中部挤压以纠正横径增宽;挤压程度以大拇指紧压于内、外踝下,指背与内外踝高度平齐即可。然后于跟骨结节后中部向前下方敲入一枚骨圆针,当针尖至距下关节即行撬压复位,针尖部撬起的是塌陷的关节面,针尾部下压则使跟骨关节产生额状轴旋转,使跟骨结节下降,跟骨高度恢复。复位完成后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从跟骨结节后方钻入一到两枚克氏针导针,测量长度后拧入相对应的空心钉,拧入过程切忌加压,必要时可拉住骨牵引作对抗,以防跟骨长轴短缩。
1.3 术后处理 患足抬高,一般不需要石膏同定,常规使用抗生素24~48小时,l2天后伤口拆线,不负重功能锻炼。12周后拍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是否完全负重。
2 疗效分析
本组病人经10~16个月 (平均l4个月)随诊,伤口全部I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及皮缘坏死,骨折全部愈合。Bo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均较满意。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 ,优26例 (11足),良2例,可2例,优良率91.7%。
3 讨论
跟骨是主要由松质骨构成的不规则骨,皮质骨呈包壳裹在跟骨周围,后结节部、跟骨的前部及侧前内的载距突等处骨质较为致密,中段存在骨质疏松的中央三角区。关节面塌陷型跟骨骨折受累于高能量损伤,主要表现为跟骨中央松质骨 (连同关节面)的垂直压缩与侧方移位,皮质骨侧方崩裂,跟骨侧方皮肤血液循环因挫伤及受压而受损,跟骨前部和后部则相对完整,跟后皮肤无明显挫伤及受压。
跟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3]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对位关系和跟骨结节关节角,维持正常的足弓高度和负重关系,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并将尽可能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产生,此外由高能损伤所致的距下关节内骨折,常合并神经血管损伤、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深静脉血栓、软组织挫伤或开放损伤,治疗时应妥善对症处理。
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固定是利用依据“轴位固定”的理念,通过单钉及双钉的轴心位固定,达到以最少的内固定器材达到最牢靠的固定目的。其中的撬拨复位撬拨前先作跟骨牵引,并在维持牵引下进行撬拨,撬拨后仍作纵向牵引,随后空心钉穿入固定,牵引贯穿整个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最大限度恢复跟骨的高度。术前术后Boiler角及跟骨高度、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传统的复位后斯氏针加石膏固定或骨夹固定,术后护理简单。病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并可早期关节功能锻练。因此,本法可以满足塌陷型跟骨骨折的治疗要求,同时在改善术后生活质量上得到病人的肯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近似,且无处置困难的术后并发症发生。
总结该方法的主要优缺点是:①操作简单,可有效达到复位要求,手术时间明显缩短;②空心螺钉可起到支撑关节面的作用,螺钉拧入过程不加压,可有效防止跟骨长度的短缩;③术后不需外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锻练;④空心钉取出方便,避免二次手术对患者身心伤害,明显改善病人生活质量;⑤住院时间短,创伤小,费用少;⑥可减少切开复位或保留斯氏针的术后切口并发症;⑦缺点:对严重粉碎的跟骨骨折SanderlV型疗效欠佳。
[1]俞光荣,燕晓宇,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2):134-141.
[2]TerryCanale.卢世壁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九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