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肠梗阻的预防和护理体会
2013-01-25王丽玉
王丽玉
(广东省乐昌市人民医院,广东 乐昌 512200)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预防和护理体会
王丽玉
(广东省乐昌市人民医院,广东 乐昌 512200)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方法 123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给予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和密切监测。对已经发生梗阻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共发生肠梗阻9例,发生率为7.32%,经过治疗,均顺利痊愈。结论 积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以及严密的监测,对于减少梗阻的发生,以及控制梗阻的恶化扩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
术后;肠梗阻;早期;预防;护理
术后早期肠梗阻是胸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与手术时间、术中粘连分离,腹腔炎症以及手术方式等因素有关,是由小肠壁炎症,粘连和水肿综合作用引起的一种肠梗阻,肠梗阻多为动力性,血运性和机械性结合作用,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1]。由于该症可引起感染,短肠综合征和肠瘘等严重继发并发症,甚至可引起患者死亡,因此手术后的有效护理,对于减少肠梗阻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外科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共123例。统计时间为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男性82例,女性41例,年龄25~76岁,平均57.9岁。手术类型:腹部外伤手术11例,阑尾手术14例,胃部手术43例,胆囊手术29例,肠道手术2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具体如下:①体位与活动[2]: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后给予半卧位休息体位,以便放松腹肌,减轻腹胀,改善呼吸,使腹腔内炎性渗出物积聚在盆腔,避免扩散,并便于引流。协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术后24h左右开始简单的床上活动,3d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鼓励患者及时下床活动,以减轻肠粘连,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和机体代谢功能的重建。②有效胃肠减压:常规情况下一般应用较短的单腔胃管行胃肠减压;但低位肠梗塞时,可采用管尾有Y形管的双腔M-A管,一腔作吸引用,一腔作通气用,借助管头铜块的重量和肠蠕动推动气囊,将导管带到梗阻部位。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堵塞和受压等。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流量和性质等。③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及时进行补液,监测每小时尿量,并根据血钾,血钠等生化指标和血压,脉搏等生理指标实时调整补液速度[3]。每天采用温水足浴2~3次,水温39~42℃,每次5~10min,通过足底的小肠、大肠反射区刺激血液循环活跃,促进肠蠕动和肛门排气。此外,还可采用一定的药物干预促进排气[4]。④严密观察。一般经过肠麻痹期和不规则肠蠕动期后,术后3~4d可恢复正常肠蠕动。若术后4~5d仍不能正常排气,且有明显的腹痛、腹胀和肠鸣音亢进伴等症状,应考虑肠梗阻的可能。在恢复排气后,若患者出现脉率加快,腹部持续性疼痛、血压持续下降。且腹部穿刺可见血性液体,影像学检查显示肠袢增加和肠腔充气等,应考虑肠梗阻的可能。⑤奥瑞姆自护理论:在患者术后麻醉苏醒前,使用完全补偿系统,由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包括营养、管道、排泄、安全护理等;在患者手术湖自理能力不足,即术后1~5d,采用部分补偿系统,护士要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调节下早期翻身活动,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并下床活动,并协助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排便和洗漱等;在手术后5d后,使用辅助教育系统,主要护理采用情感支持、信息支持,指导患者做好活动和功能锻炼,这样以更好地发挥患者自身护理能力。
对于已经出现肠梗阻的患者,先考虑行保守治疗:①使用替硝唑及广谱抗生素防治毒血症,杀灭引起炎症的细菌。②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炎症消退和粘连松解,同时严密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加重。③应用生长抑制素,减少血浆蛋白丢失,减轻液体积聚导致的肠管缺血与扩张,抑制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和消化液的过量分泌。④放置腔静脉导管,每日用少量的生理盐水冲洗鼻胃管,给予禁食和胃肠减压,确保引流管道的通畅和肠壁血循环的正常运行,使炎症得到迅速改善。并防止营养状况下降,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至患者基本能正常进食后渐次停用。在治疗过程中严密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做好常规护理和心理安慰,当患者出现体温持续上升或腹痛腹胀进行性加剧等症状时,转手术治疗。
2 结 果
本组患者共发生术后肠梗阻9例,发生率为7.32%,肠梗阻患者经过治疗,均顺利痊愈,其中保守治疗7例,中转手术治疗2例,均无死亡病例。痊愈标准参考黄侯添[5]的相关研究:①腹胀症状消失,肛门排便排气通畅。②胆汁含量减少,胃管引流量明显减少。③腹部柔韧变软,拔除胃管后无肠梗阻症状出现。
3 讨 论
有文献显示[6-8],手术操作以及手术方式均可对肠梗阻产生密切影响。在腹部手术中, 牵拉、钳夹、组织缺血和暴露过久,术中电刀产热以及纱布擦拭等均会对腹膜和浆膜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在切除手术中,大切口的选择,后腹膜的剥离切除,广泛的区域淋巴结清扫和大网膜的切除,以及滑石粉的脱落和术中手套多次的更换等均可引发粘连。造成肠梗阻。输入袢过短,过长,扭曲,经其系膜压迫后,可加重系膜对空肠的压迫,肠腔重量增加,郁积膨胀;加上大网膜及横结肠的挤压,可导致内疝和梗阻增加。吻合口过小,也可导致粘连狭窄或吻合口溃疡。
术后梗阻症状一般术后2周左右发生,早期肠梗阻的诊断十分重要,要根据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综合诊断[9-10]。本组9例肠梗阻患者中,CT检查均可见明显的肠壁水肿粘连,呈明显增厚状,以及腹腔渗液和肠管扩张,肠腔积液积气明显;B超检查显示腹腔积气积液模糊;X线检查显示小肠发现多个液气平面。其临床标准基本表现为“痛,胀,吐,闭”四大症状,部分患者还有低蛋白血症。恶心,体重减轻等症状。
从本组统计资料来看,早期肠梗阻通常具有以下临床特点:①多见于创伤重的老年体弱患者且手术操作范围广,时间长,出血严重,如根治手术患者[11]。②腹痛相对较轻,腹胀比较明显,较少见蠕动波或肠型,多呈对称性和弥漫性膨隆。较少发生肠绞窄,部分患者病情早期无典型性,如仅有少量肛门排气现象,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2]。需要加强观察,结合多项检查综合诊断。③具有反复和条件发作性,可在排气正常后,经过正常进食刺激后后梗阻症状,且反复发作。
由于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在手术后通过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尽快促进排气,同时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对于减轻梗阻的发生和稳定病情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外,通过相关指标的严密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病情,从而为治疗赢得有利时机。从临床统计来看,本组123患者术后肠梗发生率为7.32%,发生率较低,而发病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得到顺利康复,病情未进一步扩大,显示了较好的护理效果。我们认为,积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以及严密的监测,对于减少梗阻的发生,控制梗阻的恶化扩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
[1] 顾成柱.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体会附10例报道[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141-142.
[2] 程一霓,黄华兰,邱惠玉,等.腹部手术后发生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4-6.
[3] 刘保连.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疗, 2010,29(8):155.
[4] 蔡雪英.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6,8(21):92.
[5] 庞红兰.高龄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广西医学,2005,27(5):757-758.
[6] 黄侯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防治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 13(2):147-148.
[7] 黄建明,宣卓琦.胃癌术后肠梗阻探讨[J].中华医药杂志,2007,7 (7):610-612.
[8] 王立忠,金秀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11):90.
[9] 王志化.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2例诊治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08,10(22):68.
[10] 王东平,郑章清,何裕隆,等.胃肠道肿瘤复发所致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1999,2(2): 94-96.
[11] 刘防震,尹长恒,王成君,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5例分析[J].河北医药,2008,30(10):1638.
[12] 马强波,蒙慧君.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8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1):1013-1-34.
R473.5
B
1671-8194(2013)30-0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