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脱位牙再植43例临床分析
2013-01-25严茜珺
严茜珺
江西省于都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西 于都 342300
外伤性脱位牙再植43例临床分析
严茜珺
江西省于都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西 于都 342300
目的:观察无创伤性牙再植术治疗外伤性脱位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外伤性脱位牙进行再植术,一年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优31例(72.09%),良9例(20.93%),差3例(6.98%)。结论:牙再植术是恢复完整牙列及咀嚼功能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外伤性;脱位牙;牙再植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工伤及暴力事件的频发,牙外伤脱位成为口腔科急诊的常见病,外伤脱位牙经过处理后尽可能争取即刻无创伤的再植,使自体牙齿得以保存,并恢复咀嚼、发音和美观等功能[1]。我科于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对43例外伤脱位牙行再植术,经过12个月以上的随访观察,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8~45岁,平均27岁。牙脱位均为外伤所致,中切牙26例,侧切牙9例,尖牙7例,双尖牙1例。牙齿离体时间最短20分钟,最长72小时,其中15例患者有牙槽突骨折伴牙龈撕裂。
1.2 治疗方法 对于离体2小时以内的牙齿,用生理盐水冲洗牙齿表面的污物,注意保护牙周膜,然后置于庆大霉素液体中备用,对于离体2小时以上的牙齿,用生理盐水冲洗牙齿表面的污物,用手术刀去除牙周膜、骨折残片,并开髓、拔髓、根管预备、根管充填,置于庆大霉素液体中浸泡备用。2%利多卡因局麻下清理牙槽窝,清除骨折碎片及异物,植入脱位牙,缝合撕裂牙龈,钢丝结扎固定1个月,降低咬牙合,避免患牙咀嚼。
1.3 疗效评价 优:无自觉症状,牙龈附着正常,咀嚼功能良好,无松动,X线片示无牙周骨质破坏,牙周膜间隙无增宽,行使功能5年以上。良:无自觉症状,咀嚼功能较好,松动1度以内,叩诊不适,存留3年以内,X线片见根尖有吸收。差:咀嚼功能差,松动1度以上,叩痛,牙龈形成瘘孔,存留时间1年以内,X线片见根尖有吸收。
1.4 结果 本组病例优31例(72.09%),年龄在27岁以下,离体时间2小时以内,牙龈无撕裂,无牙槽骨骨折,牙体无污染。良9例(20.93%),离体时间大于2小时,牙体污染。差3例(6.98%),离体时间2小时以上,伴有牙龈撕裂,牙槽骨骨折,牙齿严重污染。
2 讨论
2.1 口腔颌面部损伤常致牙齿脱位,牙再植是恢复完整牙列及咀嚼功能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牙再植是指将已完全脱位的牙齿经适当处理后重新植入原来的牙槽窝内。牙再植获得理想的愈合是牙周膜的愈合,即再植的牙周膜发生一期愈合[2]。影响牙周膜细胞活性的主要因素是脱位牙的干燥时间、牙周膜的感染与机械损伤。牙再植的成功率与再植牙的干燥时间密切相关。脱位牙的干燥保存影响牙周膜的细胞存活,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幸存牙周膜的细胞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脱位时间越短者,再植成活率越高。许多研究表明,如果脱位牙在20分钟的干燥时间内或置入适宜的保存剂中1~3小时内被再植将不会或很少出现并发症。所以应加强脱位牙的卫生宣教,加强患者对脱位牙紧急处理意识,尽快到医院就诊,并给予合适的保存。损伤现场找不到合适的保存剂时,可暂时将脱位牙含在舌下,使其浸泡在唾液中,以避免口腔外的干燥损害。唾液的保存期短,许多专家认为牛奶是脱位牙的良好保存剂,其优点:①具有较适宜的生理浸透性;②很少有细菌的成分;③室温下能有效保持牙周膜细胞活性6小时;④事故现场很容易获得。自来水有时也可以用来保存脱位牙。及时就诊和合理保护牙齿,使牙周膜细胞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再植牙成功的前提。
2.2 牙再植的成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成活率越高。由于年齡小恒牙根尖孔未发育形成或形成不久,根管粗大,牙髓组织疏松,血运丰富,细胞成分较多,因而其防御及修复能力较强。
2.3 脱位牙对应牙槽骨是否骨折在牙齿再植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植前必须保持牙槽窝的完整性,去除牙槽窝中再植牙障碍物。牙槽窝应最大可能地不予以改变,如有血凝块应轻轻地吸出。牙槽骨塌陷,可能会阻止再植或引起损伤,应仔细地复位。本组中21例脱位牙相应牙槽骨骨折,10例再植疗效差,分析原因是牙槽骨骨折后再植牙失去最基本的营养供应,抗感染能力差。
2.4 合理的手术操作是保证牙再植成功的有效手段。手术操作的体会:①对于未经过根管治疗的牙齿,再植时尽可能握持牙冠,根面及牙槽窝尽量不用利器暴力搔刮,以尽可能保存残留的牙周膜。②牙齿再植入后钢丝结扎固定是关键,固定后要仔细检查咬牙合关系,如有早接触应做调牙合,使再植牙脱离接触,防止咬合创伤和牙合负担过大,以利于再植牙的愈合。③术中无菌原则,术后抗菌处理,注意口腔卫生十分重要。
[1]殷立行.牙再植的研究进展.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1):65-66.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7-341.
R782.12
A
1007-8517(2013)03-0106-01
201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