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带下病86例疗效观察
2013-01-25陈智清
陈智清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中医院,广西 贵港 537300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带下病86例疗效观察
陈智清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中医院,广西 贵港 537300
中药;带下病;外洗;疗效观察
带下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带下量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主要病机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胞脉气血失和,常常合并有月经不调、阴痒、阴痛、不孕等。笔者从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在门诊采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带下病8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6例患者全部为我院妇科门诊病人,年龄最小16岁,最大62岁,平均41±2.5岁;病程最短7d,最长12年,平均6±2.5个月;已婚61例,未婚25例。其中脾虚型5例、肾阳虚型6例、阴道夹湿型21例、湿热下注型43例、热毒蕴结型11例。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诊疗常规》确定[1]:诊断依据:①带下量多,色黄、白、赤,或黄白相兼,或赤黄相兼。质清稀或粘稠。气味腥、臭、秽或秽浊;②伴腰部酸痛,小腹坠痛,下肢酸软或阴户灼热、瘙痒等症。③舌体多虚胖,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多滑、濡。
2.2 中医分型标准 脾虚型: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味,绵绵不断,或面色白,精神倦怠,食欲不振,便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或腻,脉缓弱。肾阳虚型:带下量多,质清稀如水,淋漓不断,腰酸糜软,形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频数,夜尿多,舌淡,苔白润,脉沉弱。阴道夹湿型:带下量多,色淡褐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弦数。湿热下注型: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气,口苦口咸,脘闷少食,或伴小腹疼痛,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热毒蕴结型: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质粘稠,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 治疗方法
3.1 中医分型治疗
3.1.1 脾虚型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方选完带汤加减:苍术10g,白术12g,党参15g,,山药15g,陈皮6g,柴胡6g,车前子15g,荆芥穗6g,白芍12g,茯苓15g。
3.1.2 肾阳虚型 治法:补肾固精止带。方选内补丸或金锁固精丸加减:续断20g,杜仲15g,鹿角霜15g,山药20g,白术15g,蓬须12g,芡实15g,龙骨30g,牡蛎30g。
3.1.3 阴虚夹湿型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味:熟地黄15g,山茱萸10g,山药15g,牡丹皮12g,茯苓20g,泽泻10g,知母6g,黄柏10g,芡实15g,金樱子5g。
3.1.4 湿热下注型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方选止带方加减:猪苓15g,茯苓20g,泽泻12g,车前子15g,茵陈10g,黄柏10g,枙子10g,赤芍15g,丹皮12g,牛膝15g。
3.1.5 热毒蕴结型 治法: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味:蒲公英10g,金银花15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青天葵10g,土茯苓15g,鱼腥草12g,薏苡仁15g,败酱草10g。
以上治疗每天一剂,5-7天为一疗程。
3.2 中药外洗 自拟带下外洗方:毛冬青30g,蛇床子30g,地肤子30g,苦参30g,虎杖30g,黄柏30g,百部30g,苍术30g,青黛30g。
用法:窥器暴露阴道穹窿及宫颈,温度适宜的外用药液灌洗阴道并保留片刻,红外线照射15分钟,5~7天为一疗程。
4 疗效
4.1 疗效标准[2]①痊愈:停药后带下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白带悬滴度检查,连续3个月经周期转阴。宫颈糜烂面消失。盆腔炎症状及体征消失;②显效:带下基本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白带悬滴度检查,偶见阳性,宫颈糜烂面积缩小1/2以上。盆腔炎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明显好转;③好转:带下量减少,全身症状减轻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白带悬滴度检查可见1~2次阳性。宫颈糜烂面积缩小1/3以上。盆腔炎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有所改善;④无效:带下,全身症状以及体征、检验无改善者。
4.2 治疗结果 86例脾虚型、肾阳虚型、阴道夹湿型、湿热下注型、热毒蕴结型患者,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后,痊愈46例,显效18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02%。
5 体会
带下病发生原因一般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以感受寒、热、湿、虫毒等居多;内伤者多因七情伤损,相火内炽,迫液外泄,或由房事不节,伤损肾气,不能固摄所致;或因脾虚失运,湿浊内停,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而为带下。但无论其因寒、热、湿、毒等实邪,或脾、肾之虚,皆以导致任带二脉受损为根结。
带下病的诊断虽主要是通过四诊,了解带下量的多少,色的变化,质的清稀,气味的腥臭腐秽,结合全身及局部症状,审因辨证分型论治。临床上还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方法的应用,辨证辨病相结合,认识病变的本质,才能施以正确的治疗。
带下病的治疗以祛湿为主,虚者注意健脾、固肾、升阳、除湿;实者则以清热、解毒、利湿、杀虫、止痒为主,同时配合外治;用药时应注意清热不宜过用苦寒,除湿不宜过用温燥,以免损伤阴液或湿滞不去。而治疗时除根据其病因施以温、清、补、涩等法外,还必须抓住固任带二脉这一关键,才能提高疗效。总之,对带下病的治疗,应明确病因,祥析病机,选方准确,用药精当,防治结合则带病自安。
[1]阎孝诚,姚乃礼,李维衡等.中医诊疗常规[M].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8:167-170.
[2]王京红,卢文玉,魏春琴.复方苦参液治疗带下病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47-148.
R271.13
A
1007-8517(2013)03-0079-01
20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