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漠生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
2013-01-25蔺瑞岚
蔺瑞岚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西安 710048)
库布齐沙漠生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
蔺瑞岚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西安 710048)
营造林项目是改善人类及动植物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会给环境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本文以库布齐沙漠生态建设项目为例,系统分析了营造林建设对自然植被、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库布齐沙漠;生态建设;营造林;环境影响
1 项目概况[1]
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中游河套平原以南,毛乌素沙地以北,呈东西长条状分布,西部宽阔,东部狭窄,属草原化荒漠,区域总面积145万hm2。温带大陆干旱气候类型,气温高,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150~400mm,自东向西递减。年平均蒸发量2100~2700mm自东向西增大。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植物种类多样,东西部植被差异较大。东部为干草原植被类型,西部主要是以沙拐枣、梭梭柴、籽蒿等灌木为主的荒漠草原类型。
库布齐沙漠生态建设项目于2000年启动,重点是在沙漠中心区域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开展营造林,项目实施面积30986.67hm2,其中人工造林更新666.67hm2,飞播造林17666.67hm2,封山育林12653.33hm2。由于该区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开展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切实的防治措施,是确保项目实施成功的重要保障。
2 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分析
2.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1.1 整地对环境的影响
库布齐沙漠生态建设项目主要采取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方式开展。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对现地不采取整地等措施,不会对地表产生任何影响。人工造林采用植苗造林法,整地方式以穴状整地为主,兼有带状整地。整地时植树穴按一定的株行距呈均匀分散状态分布,要求在有利于苗木生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地被物的破坏(破土面积3%左右)。整地当年由于土体挖松、翻动土壤改变林地原有坡形,地被物遭破坏,使地表的径流过程发生变化,为降雨直接冲刷泥沙提供了条件,可能产生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轻微下降等影响。但是,由于当地降水量不大,很难形成较大的地表泾流,基本不会产生水土流失。而且,均匀分布的树坑或带头坑能够保蓄部分降水,土壤在整地后很快植树回填,因此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它会在人工造林完成以后逐渐消失。随着林地的形成,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系统,茂密植被加大了空气湿度,提高了土壤保湿蓄水能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营养状况,减少了地表径流,降低了风沙危害,长期来看改善了周围环境。
2.1.2 施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植物生长,防治有害生物,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可避免。项目区除少部分地块可能曾经使用过化肥和农药,本次只是增加了用量外,多数区域将是第一次使用化肥和农药。化肥的使用,特别是长期使用,可能会使土壤板结。农药的使用虽然可以在一段时间杀死病虫害,但也会同时让一些有益的生物受到损害。长期使用,病虫害的抗药性能增强,将迫使防治药物浓度增加,对环境中的有益生物损害加剧。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还将污染土壤、水体,并可能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可能在一些林产品,特别是林果中出现富集,影响林果品质。
项目实施充分考虑了施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制定了合理的使用计划。一是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品种,优先选用生物农药;二是确定了合理的化肥使用量;三是限制了农药使用范围和浓度。因此,项目建设施用适量的化肥、农药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大的不良影响。
2.2 项目建设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项目实施初期,对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一是地被物局部被破坏,部分原生植物及昆虫死亡;二是项目施工增加人为活动,导致野生动物逃遁。对地表植被的直接破坏以及人为活动增加都主要发生在建设初期,可能造成部分植物的数量减少,使小动物出现迁移,但这些影响是暂时的。随着建设任务的完成,项目区普遍得到封山管护,人畜干扰减少,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植被生长郁闭后,就会改变这一状况。成林后的项目区,将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改良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条件,同时可能增加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项目的实施,从长远来看,将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栖息。
2.3 项目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项目建设过程中,虽然需要实施整地、植树、施肥、投药、灌溉等多个工程环节,但施工期短,整地以穴状为主,肥料主要考虑复合肥,农药用量极少,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影响很小,更不会造成物种灭亡,对生物多样性基本不会产生影响。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原有乔灌木林进行了重点保护,造林主要选择物种指数低的荒地进行,注重营造混交林,以及乔灌草进行合理配置,可以增加原植被系统的植物组成,改善植物结构,有利于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特别是在原沙漠区域,森林的增加,环境状况将会有所好转,将更加适宜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类动物的栖息,将改变物种的区域分布格局,生物多样性指数将会提高。
2.4 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2]
2.4.1 经济影响
项目主要通过国家投资、自筹资金和引进企业或个人投资,在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且可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较大的区域实施,给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资金,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度。生态建设主要是进行植被恢复,在治理沙化土地的同时促进了沙产业的开发,为地区经济注入了活力,有助于提高林场职工和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2.4.2 社会影响
在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进行草、灌、乔相配置及带网片相结合的植被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交通安全畅通,从而对生活质量产生有利影响。项目建设过程中,整地、种植、抚育、管护需要大量的人力,可以为区域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林场富余职工安置将起到积极作用。
2.4.3 景观影响
通过植被建设,提高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将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和防治土地沙化,减少了输入河道的泥沙量,有利于保护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系统,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生态状况,形成新的森林等绿色植被景观,美化了项目实施区域及周边的景观环境,增加了周边社区民众开展森林休闲的场所。特别是在长城沿线一带,这种影响将更加突出。
3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项目建设在初期实施整地、施肥、投放农药的环节中,由于地表被破坏、环境被污染、人为干扰等,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暂的。随着工程的逐步推进,区域环境将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项目建设将直接减少沙化土地、荒地,增加森林面积。项目区生物量和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在调节气候、减轻风沙危害、涵养水源等方面起到了直接作用,在减少风蚀、水蚀等方面起到了间接作用,最终达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目的。项目实施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同时,森林等绿色植被的形成,还将丰富当地景观环境的生态文化内涵,创造更好的休闲度假环境,有利于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总之,项目实施有利于增加造林地树种、增加生物量,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良沙化和盐碱土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正面为主,但实施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会增加,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 环境影响防治对策
4.1 方针
对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湿地、地下水调蓄等区域,主要采取保护措施,并划为禁止开发区,严格管护;对生态功能恢复重建区,以及已经开发利用的区域,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使其修养生息,并切实保护好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生态公益林;在区域内禁止一切形式的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活动,严格限制捕杀、采集和销售益虫、益鸟、益兽以及天然中草药,坚决制止在沙地草原区滥挖具有重要固沙作用的各类野生药用植物;在物种选择上尽量利用当地乡土物种。
4.2 主要措施
1) 增加对土壤和植被的保护措施。生态建设在沙漠区域内实施,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破坏后难于恢复,因此,项目建设要尽可能减少对地表和土壤的扰动,保护原有植被。
设计阶段应尽量避免选择林地、灌丛等植物较好的地段,不要影响或破坏现有的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工程实施中,推广水平沟整地、反坡梯田、鱼鳞坑、燕翅式等蓄水保土措施,造林整地与苗木栽植同步开展,以减少雨水冲蚀和风力侵蚀。对于临时占地和新开辟的临时便道等破坏区,竣工后要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工作,在适当季节播种冰草、沙打旺、柠条等牧草,并及时植树。生态建设结束后,要强化科学管理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肥的施用量,加强对种植区土壤的防护与改良,以及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并制定有机肥、化肥、农药安全使用的规章制度,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和植物的污染。
2)选择合适的施工时间,减少土壤侵蚀。项目区位于沙漠地带内,自然气候条件恶劣,风大沙多,土地本身存在潜在风蚀沙化的危险。因此,应避免在春季大风季节以及夏季暴雨时节进行施工作业,尽可能缩短施工时间,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和土壤翻动,并及时将开挖后的土地平整或镇压。
3)做好生物入侵防患工作。在引入外来物种时,需特别慎重,强调预防为主原则,树立生态安全观念。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引入的造林树种携带或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需特别注意引入植物自然扩张蔓延并影响乡土植物的情况。完善对引进物种、外来物种的检疫管理,建立外来物种信息库与预警系统。在造林设计中,充分利用乡土物种进行植被恢复,减少生物入侵的途径。
4)强化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施工期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生态意识的教育,严禁对周围林、灌木进行滥砍滥伐、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严禁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时,施工作业需要避开,不得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活动场所。
5)加强宣传营造有利社会环境。通过大力宣传、发动,让项目区群众充分了解项目实施在增加森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使群众真正认识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争取当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直接参与,为项目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 杨文斌,张团员,闫德仁,等.库布齐沙漠自然环境与综合治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1-17.
[2] 邢文利,陈帆,蔡梅,等.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559-591.
AnalysistotheEnvironmentalInfluenceandPreventionMeasuresofEcologicalConstructioninKubuqiDesert
LIN Ruilan
(Northwest Institute of Forest Inventory, Planning and Design, SFA, Xi’an 710048, Shanxi, China)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ankind, animals and plants.But it also has negative influ ences over the environment.Took Bukuqi deser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fluence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n natural plants, inhabitant conditions of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socio-economy etc.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ubuqi desert;ecological construction;afforestation;environment influences
2013-04-11
2013-05-02
蔺瑞岚(1958-),女,内蒙古包头人,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林业调查规划、森林资源监测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F316.23
B
1003-6075(2013)02-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