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间沟顶点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2013-01-25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6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锁骨

李 君 王 颖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吉林 四平 136001)

肌间沟顶点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李 君 王 颖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吉林 四平 136001)

目的 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者,行肌间沟顶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 本组麻醉阻滞完善,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良反应少。结论 用1%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液肌间沟臂丛阻滞可用于锁骨手术,且效果满意。

肌间沟;神经阻滞;锁骨手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锁骨骨折手术各种麻醉方法的报道屡见不鲜,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方法适用于肩、上肢手术。由于其操作方便,阻滞范围广,在临床上,特别是基层医院使用就更多。单纯颈浅丛、单纯臂丛(winne氏法)的麻醉方法,效果均不理想,给临床麻醉管理和手术带来了很多不便。我院近年来,采用肌间沟顶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62例锁骨手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选择病例锁骨骨折患者,男35例、女27例,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及特殊用药史,ASAⅠ~Ⅱ级,年龄最小12岁,最大73岁,体质量35~86kg。术前成人常规阿托品0.5mg术前30min肌内注射,小儿则按千克体质量计算。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均先开放静脉,连接监护仪,麻醉及手术中全程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患者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健侧约45°,并略后仰,患肢紧贴于躯干或轻度外展,充分暴露患侧颈部。令患者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锁骨头,手指沿胸锁乳突肌向后滑动,能摸到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凹陷即为肌间沟,呈三角形,进针点在此三角形,相当于环状软骨与肌间沟交界处。操作者站在患者头端,常规消毒皮肤,用7号针头接20mL注射器垂直进针向对侧腋窝顶部方向缓慢进针约l~2cm,当患者有触电样异感时,说明针尖已达到神经鞘内,回吸无血及脑积液即可注入局麻药,局麻药配方均为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12~25mL,手术时间40~130min。所有病例均以找到异感后才注药,若穿刺时找不到异感,不列入本试验病例。

2 结 果

62例患者中,麻醉阻滞完善者51例,约17min内即可手术,术中无痛;6例切皮时自觉疼痛,加用局麻药后开始手术,术中未觉疼痛;另5例固定锁骨时出现疼痛,尚可忍受,静脉辅以芬太尼0.1mg,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

3 讨 论

锁骨骨折手术传统的麻醉方法通常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如使用芬太尼、氯胺酮麻醉,也曾尝试使用过横突阻滞麻醉,但由于静脉复合麻醉需术前、术后禁水禁食时间过长,术后患者意识清醒需要很长时间,给术后搬运及术后护理均增添很多麻烦,而且患者麻醉后精神症状出现的比较多。横突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与本组无明显区别,但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如果操作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方法,不但缩短了麻醉时间,而且降低了麻醉风险,给术后搬运及护理带来了很多方便。

基于上述麻醉方法得到完善的阻滞效果,更加肯定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从解剖上来讲,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从神经双重支配,锁骨手术区域皮肤为锁骨上神经(C3、C4)支配,肩锁关节的神经支配为腋神经(C5、C6)、肩胛上神经(C5、C6)、胸前外侧神经(C5、C6、C7)。胸锁关节及锁骨间韧带、肋锁韧带的神经支配为锁骨上神经(C3、C4)及锁骨下肌神经(C5、C6)[1]。颈浅丛神经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从这点呈放射状分支向前即颈前神经、向下即锁骨下神经、向后上即耳大神经、向后侧为枕小神经,它们支配头颈以及胸肩的后部,如披肩状。如果手术区域仅在皮肤区域,仅需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在皮下及颈阔肌筋膜下阻滞浅丛即可[2]。“臂丛神经的分支均从其根部分出,并且均为运动神经,C5支配斜方肌,C6支配锁骨下肌,C5、C6、C7的较大分支支配前锯肌,这些分支一般只能在斜角肌间隙给予阻滞。肩胛上神经于C5和C6结合处水平,从臂丛神经分支,支配肩胛背侧肌群,同时也是肩关节的重要感觉神经,锁骨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例很多,麻醉方法也有很多,局麻、神经阻滞或静脉全麻都被广泛应用于此手术的麻醉中,但实用性及效果却大不相同。局麻下行手术患者痛苦大,患者难于接受;单纯的臂丛、颈丛或锁骨上神经阻滞不完善,效果理想概率较小,常需辅助芬太尼、力月西、丙泊酚甚至氯胺酮等静脉麻醉药物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却增加了麻醉的风险性及麻醉并发症,对麻醉医师技术和经验要求高,给麻醉管理带来的诸多麻烦,笔者这种方法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尤其是锁骨手术及肩锁关节、肩关节的复位术。在肌沟顶点垂直进针后,再沿肌沟斜下30°角或朝肩峰方向进针形成2次注药,足使局麻药上下扩散。也有人采用同侧颈丛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二者确能提高麻醉效果,满足手术要求,但至少需2次穿刺,增加患者痛苦和心理负担,并有增加麻醉并发症等可能[3],本文技术避免了单一神经丛阻滞的不全阻滞,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足以麻醉颈丛和臂丛的感觉神经和痛觉神经纤维,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手术镇痛效果。

总之,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一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损伤小,麻醉阻滞完善等特点,麻醉用药量小,基本避免了因局麻药用量过大所致的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等并发症,而且穿刺点位置高,完全避免了气胸的发生,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更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格兰特.解剖学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42-144.

[2]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97.

[3] 李文森.颈丛阻滞和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52.

R614;R683.1

B

1671-8194(2013)36-0079-01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锁骨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呵护锁骨皮肤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