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母猪繁殖利用率的措施

2013-01-25顾鹏程吕建云叶智生张明山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年2期
关键词:产仔数泌乳发情

顾鹏程 吕建云 叶智生 张明山

(1.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畜牧兽医站,泰兴 225411;

2.江苏省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泰兴 225400)

提高母猪繁殖利用率的措施

顾鹏程1吕建云2叶智生2张明山1

(1.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畜牧兽医站,泰兴 225411;

2.江苏省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泰兴 225400)

母猪繁殖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规模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它是将母猪潜在的生物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一个规模猪场综合生产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很多,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生产实践,对提高母猪繁殖率的综合技术措施做一简要论述。

1 母猪群体结构

建立并保持合理的母猪群体结构,是规模养猪场的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一项根本措施。实现猪场的均衡生产,应有计划选留优良的后备母猪,逐渐地更新猪群,使猪群的质量不断提高,选留的后备母猪应符合选种计划规定的品种或杂交组合。个体选择要严格,要求肢体健壮,母本繁殖性能良好,产仔数10头以上,阴户发育正常,无遗传缺陷,有效乳头不低于7对,排列整齐,无内翻乳头、瞎乳头、小乳头等。后备母猪还要加强培育,使之发育良好,具有良好的繁殖体况。较合理的母猪群体结构为1~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的30%~35%,3~7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10%。

2 母猪饲养管理

母猪妊娠的饲养管理一方面要保证母猪良好的营养储备,减少泌乳期间的体重损失,保持其繁殖期间良好的体况;另一方面,要使母猪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促进胚胎的生长与发育。同时,在不同阶段也有特定的管理要求。

2.1 妊娠前期

妊娠的前21 d内,由于受精卵刚形成,胚胎不需要高水平营养,有报道,配种前的高水平饲喂,接着在妊娠前期的低水平饲喂可增加排卵数,提高胚胎存活率,如果母猪体况一般,宜给母猪以DE≤12.5MJ/kg,CP≤13%为标准的日粮,饲喂水平应为维持需要的1.5倍以下,初产母猪日喂1.5 kg/d,经产母猪日喂2.0 kg/d,即可维持正常的繁殖需要。如果摄入过高的能量和蛋白,会降低胚胎存活率,从而减少产仔数,这主要是因为初产母猪妊娠前期血浆孕酮水平对胚胎的存活率产生影响。

2.2 妊娠中期

妊娠中期的营养水平对初生仔猪肌纤维的生长及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很重要。研究表明,肌纤维的数量在胚胎时期就已确定,在妊娠期第90 d左右,肌纤维的增生已经完成。这样,肌纤维发育期营养供应不足的仔猪,在出生时肌纤维数量就比较少,以后长得也较慢。妊娠1个月~产前1个月应给以DE≤12.9MJ/kg,CP≤14%为标准的日粮,母猪保持增重45 g/d,根据母猪的膘情,日喂1.8~2.4 kg。此时可适当提高粗纤维水平,增加母猪的饱腹感,预防便秘、减少死胎、流产的发生,这是因为饲喂高纤维日粮可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形成,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生酮能量底物供发育的胚胎利用。

2.3 妊娠后期

仔猪初生重的60%~70%是来自产前1个月的快速生长发育,因此,对产前1个月的母猪,应给以DE≥12.9MJ/kg,CP≥16%,Lys≥0.8%高营养水平的饲粮,日喂2.5~3.0 kg,仔猪初生重与仔猪存活呈强正相关,抓好母猪妊娠后期饲养管理,对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母猪产后泌乳量及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均有重要影响。

2.4 产仔哺乳期

产仔泌乳期间的饲养策略性措施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增加采食量,因为随着断奶日龄的缩短,增加泌乳期采食量对以后的繁殖性能相当重要。哺乳母猪每天需要将能量的75%用于泌乳,能否给哺乳母猪提供有效的营养,将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速度。当摄入的饲料营养不能满足其泌乳需要时,便会引起体内脂肪大量消耗,导致母猪掉膘和体重下降。过度掉膘会影响下一胎的发情配种,对哺乳母猪宜用DE≥13.3MJ/kg,CP≥17%,Lys≥0.85%高营养密度日粮,采取尽量满足,敞开供应。对于高产和食欲差的母猪,要在日粮中添加4%的油脂,这样可以提高泌乳量及初乳与常乳中的乳脂水平,从而提高了仔猪的存活率及断奶重。母猪临产前2 d可适当减料,分娩当天可以停喂,除自由饮水外,可喂些加食盐的温水麸皮汤,分娩的头3 d,应适当控制食量,以后逐步增加喂量,以能吃完不浪费为原则,直到放开食量。

2.5 待配母猪

断奶后的母猪和配种前2周的后备母猪,对其中营养较差的,应给以DE≥12.9MJ/kg,CP≥16%,Lys≥0.8%为标准的高营养水平的日粮,增加体脂以促进发情、排卵,增加产仔数,正常情况下,断奶后的母猪1周内发情配种率应达80%~90%。

3 增加产仔数的措施

母猪产仔数特别是活仔数是养猪生产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产仔数的遗传力很低,一般在0.1~0.2之间,所以,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小,而受温度、胎次、营养、配种方法、公猪精液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较大。

3.1 控制猪舍温度

根据实践,高温对母猪繁育有不良影响,胚胎死亡和温度有很大关系。一般后备母猪的适宜温度为17℃~20℃,妊娠母猪的适宜温度为11℃~15℃,这是因为高温能引起母猪体温升高,子宫温度高不利于受精卵的发育和胚胎附植,胚胎死亡率高,产仔数少,可采取降温措施,使舍内温度不超过21℃。

3.2 遵循合理的胎次结构,提高猪群生产水平

一般第1胎产仔数少,第2胎开始逐渐增加,第4~5胎产仔数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从第8胎开始降至平均数以下。

3.2.1 利用杂种优势

窝产仔性状典型地表现出低遗传力和高杂种优势,所以利用杂交提高窝产仔数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办法。

3.2.2 适时配种

适时配种对于获得较高的窝产仔数至关重要。过早或过迟配种都会损失部分卵子,从而降低产仔数。待母猪发情征状明显,允许公猪爬跨或人工测试不动或见到公猪不走动,之后12 h再复配1次,一般都会取得较好配种效果和较高产仔数。规模化养猪一般采用2次重复配种,如上午喂前配种1次,下午喂前再复配1次,如下午配种,第2 d早晨再复配1次。

3.2.3 掌握初配年龄,适时配种

母猪第1次发情或公猪第1次爬跨配种,基本不受胎。后备母猪初配年龄不低于8.5月龄,体重应在110 kg以上。以第2或第3个发情期配种较为理想,过早配种会影响产仔数和第2胎配种,过晚配种会影响受胎率和使用年限。要获得较高产仔数,一定要掌握适宜的配种年龄,防止过早和过迟。

3.2.4 实施早期断奶,缩短哺乳期

一般经产母猪在产仔后21~28 d断奶较为合适。此时断奶,对母猪膘情和下一窝产仔数影响较小,且对仔猪的不良刺激也较小。对青年母猪的断奶时间应推迟到35日龄左右,这样有利于维持或提高第2胎的产仔数。

3.2.5 做好保胎工作,防止流产

临产母猪转群或怀孕母猪并圈时,要细心观察,精心管理,如发现流产征兆或对有流产史的母猪注射黄体酮。

3.2.6 注射促排2号

母猪一个发情期内排卵20个左右,排卵持续时间10~15 h,采用LRH-A2处理母猪,能促进卵子成熟和集中排卵,从而提高受胎率增加产仔数。

4 添加一些营养元素

维生素、微量元素尽管需要量很小,却是维持母猪健康、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且在母猪的繁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维生素A的缺乏,导致性周期紊乱、流产或死胎、弱胎、畸形胎或瞎眼胎,降低活仔数;维生素D的缺乏降低受胎率、窝产仔数及断奶前的成活率;维生素E的缺乏,降低卵巢的功能,使卵泡黄体细胞减少,从而减少产仔数,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高;铁缺乏使仔猪成活率少,铜缺乏母猪产死胎多,锰缺乏抑制性器官发育,骨骼发育异常,等等。

5 定期淘汰母猪

有计划调整生产母猪的品种结构和年龄结构,及时将优质后备猪补充进去,保持合理健康的母猪群体结构。淘汰原则:(1)习惯性流产或子宫炎久治不愈的母猪;(2)连续3次配种不受胎或2个情期发情拒配的母猪;(3)7胎以上生产性能下降的母猪;(4)断奶后2个月不发情的母猪;(5)哺乳性能差的母猪,如产后无奶或咬仔不让吃奶等;(6)连续2胎产仔数在5头以下的母猪;(7)产后瘫痪或患肢蹄疾病影响配种的母猪。

6 疾病防控

规模化养猪场要采取自繁自养,严防繁殖疾病的传入。从外地猪场引进种猪须严格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保购进种猪的健康水平。对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进行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等疫苗注射,防止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对患阴道炎、子宫炎的母猪应及时治疗,可用生理盐水或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反复冲洗,注入青霉素、链霉素,待子宫净化后再配种。

猜你喜欢

产仔数泌乳发情
荷斯坦牛乳中尿素氮和泌乳持续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西兽医防治母猪泌乳障碍的探讨
提高妊娠母猪产仔数的技术措施
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不来月经加上泌乳,说不定是脑子长瘤了
胎次与公猪对巴马香猪产仔数影响及产仔数统计对样本量要求的研究
影响氯前列稀醇效果的因素分析
母猪不发情怎么办
奶山羊同期发情技术研究进展
不来月经加上泌乳,说不定是脑子长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