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肺心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2013-01-25孟庆艳
孟庆艳 于 晶
吉林省榆树市中医院,吉林 榆树 130400
浅谈肺心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孟庆艳 于 晶
吉林省榆树市中医院,吉林 榆树 13040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或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而该病往往导致患者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出现肝脏肿大、胃肠道瘀血、全身浮肿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通过探讨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特征及观察和护理体会。分析127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资料,通过对病情的观察,发现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并配以精心的护理,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肺心病;观察;护理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27例肺心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9例,女48例,年龄55~71岁,平均63.5岁。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14~43年。肺功能不全为主56例,合并呼吸道感染52例,肺心病心功能不全16例,肺性脑病者7例。病程7~38年,平均10.3年。全部符合1977年我国修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
2 病情观察与护理
2.1 精神状态及神志的变化 肺心病患者精神状况可以提示该患者缺氧程度及是否出现肺性脑病等症状,有的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晰随着缺氧逐渐加重,患者的精神由清晰到烦躁到嗜睡,有的出现不自主运动,经吸氧和用呼吸兴奋剂后症状有所改善,症状不甚明显,此时多为脑细胞缺氧处于坏死过程,应加强低流量吸氧。否则时间愈长将出现肺性脑病,若此时发现患者有精神方面的改变应及时告知医生,及早抢救,争取时间。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肺心病患者如在心功能代偿期,则心搏有力,脉搏洪大,触之节律规整有力,呼吸均匀,当发现患者脉搏细弱而无力,呼吸节律不规整时,说明心衰严重并已出现呼吸衰竭,此时会伴有颜面、口唇紫绀并有全身浮肿等症状,呼吸深而长,常常是呼吸性酸中毒或高碳酸血症表现。如脉搏节律不整,细弱无力,有时触不清,呼吸极度困难,血压在短时间内即降至零,则为肺性脑病的危险期,这时应严密观察血压,及时调整升压药的滴速。同时要观察药物的疗效。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2.3 对浮肿的观察 肺心病患者晚期有的出现顽固性心衰,浮肿不消,这时应严密观察是否因输液过多、过快所致。如是否有静点后浮肿明显,上午较下午轻,这样的患者因心衰少尿,长时间静脉给药,液体量超过正常范围加重了心衰而导致顽固性浮肿。此时,应观察尿量并记录24小时的入出量。
2.4 对皮肤粘膜的观察与护理 注意拔针后出血时间长短,是否有出血不止的现象。对浮肿严重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眼球结膜是否充血水肿,如同时伴有精神症状,则为肺性脑病。注意口腔粘膜及舌象的变化,防止口腔感染。舌质颜色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发展情况,如舌苔白腻同时伴有脉促及神志的改变,则提示肺性脑病的出现,注意受压部分的皮肤颜色,并给与按摩,协助患者每4小时翻身一次,预防褥疮的发生。
2.5 对饮食睡眠及其他方面的观察 注意患者是否有口渴等现象,嘱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因此类患者呼吸做功增加,能量消耗大,体内需求量增加,当进食少而吸收又不好时极易出现消化不良。据统计,体重减轻的约占20%~90%,约有半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可直接影响呼吸功能,尤其是膈肌的厚度,降低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此时正是导致呼吸衰竭和呼吸衰竭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因此,应鼓励患者进食,同时尽量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和睡眠条件。其他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末梢循环、用药效果及副作用,并注意保护静脉通路。
2.6 强心剂使用的观察护理 此类药物用量的个体差异很大,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用药时必须仔细记录每日剂量,根据疗效和药物反应随时调整。给药前应询问有无恶心及呕吐,认真观察脉搏、心率、心律的变化,需进行心电图检查,尽快查出原因。洋地黄中毒时可出现室性早搏呈二联,三联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室颤动等。神经系统出现头晕、头痛、黄视、视力模糊等。此时,必须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7 患者心理方面的观察护理 现代心身医学深刻表明间接或直接的心理障碍可致呼吸系统疾病,并影响其临床经过预后及治疗。上述患者因种种原因常表现紧张、焦虑、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因此必须给患者舒适、安静的环境,满足患者的需要,并让其感到安全、温暖、被重视,调节情绪,解除紧张焦虑,并协助患者自我解决心理矛盾,使之处于最佳心态,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肺心病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新出现的并发症、精心护理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疗效、降低医疗费用和病死率的关键。
[1]叶任高,陆再英.全国高医药院校教材 《内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23-31.
R541.5
A
1007-8517(2013)18-0071-01
201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