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的风险管理策略
2013-01-24陈艳艳陈志斌
陈艳艳 陈志斌
(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广西 防城港 538021)
院前急救的风险管理策略
陈艳艳 陈志斌
(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广西 防城港 538021)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对院前急救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收集资料及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院前急救情况,总结风险管理对院前急救的作用。结果 通过风险管理可以促进院前急救效果,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降低病死率,对院前急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论 本院通过院前急救过程中采取风险管理,为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建设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风险管理;院前急救;临床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创伤在现代生活中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1]。尤其是外伤和意外事故,这种突发性外伤的病死率、伤残率居高不下。选择有效的突发性外伤患者急救流程方法,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临床救治成功率,同时也是临床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
1 院前急救的内涵及特点
院前急救是为维护患者乃至公众健康这一目标切实地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解决急救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问题,以提高急救治疗效果。
1.1 院前急救的特点
①院前急救的重要性:院前急救是跟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权相联系,对于院前急救,急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与健康。②院前急救的目标:院前急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高质量的治愈疾病、消除或减轻症状、阻止或延缓病程,提高患者生存率。③院前急救的合理性:院前急救不仅加强治疗效率,同时还要关注急救过程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患者的依从性等方面。
1.2 院前急救的迫切性
①院前急救的迫切性 经过对我院急诊科的调查发现,有近10%急救可能发生风险事件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性。对于院前急救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医院整体形象和医疗服务质量,最重要的关键是患者的生命安全。
2 风险管理的措施
①院内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明确职责:针对我院院前急救过程中一些风险因素的分析总结,通过风险管理人员讨论,共同商议,获得风险管理的相应措施,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②组织急救人员业务学习,提高对急救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定期将工作业绩突出的医护人员送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鼓励急救医护人员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在本院根据不同层次急救医护人员制定出培训计划;③学会换位思考,增强护患沟通:针对我院急救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能力不强的特点。组织急救医护人员学会换位思考,以患者或患者家属的身份考虑自身的情况,一切为患者着想,通过耐性的讲解急救的知识,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增加患者对院前急救的理解,采取“院前急救家庭化的服务模式”,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依从性;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如患者意识清醒时可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现病史,并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要求其冷静,不可影响急救治疗[2]。④加强督导检查,提升急救医护人员责任心:急救医护人员责任心缺失是院前急救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重大问题,有可能影响整个医疗工作计划和部署,降低患者满意度,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
3 风险管理对院前急救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护人员、探访者可能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进而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涉及的环节包括医务人员言行举止,急救工作流程,医疗护理技术常规,医院感染管理,急救物品与设备管理,急救车辆管理等。
3.1 风险管理促进合理急救:通过对我院院前急救的风险管理,定期对急救情况进行监督,防止因主观因素引起风险发生,进而带来的负面反应。
3.2 风险管理提高急救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通过风险管理小组对急救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急救人员风险管理的水平,强调急救人员对院前急救的责任心,加强检查监督,坚绝不允许出现责任心缺失导致的差错事故。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及科内培训的方式提高急救队伍的业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掌握各种突发性外伤的处理常规,以急救环节为突破口的急诊流程再造,制定成批伤员急救流程,在充分做好人员、物资准备基础上,进行统一协调指挥、合理分工,各组密切配合,工作重点明确,相互衔接和补充,迅速救护伤员,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达到:接到现场呼叫电话到医院医疗人员出车时间为5分钟内;从伤员进入急诊室到伤情评估、分类5分钟内完成;从分类编号结束到伤员分流5分钟内完成。
3.3 加强风险管理在急救流程中的应用:随着突发性外伤接踵而来,选择有效的急救流程和急救措施,成为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医院急救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急救工作的内涵和品质也在不断提升,要使急救工作有序,有章可循,避免忙中出乱、忙中出错,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为此,我们设计突发性外伤患者急救流程进行应用,突发性外伤急救流程科学、实用、方便、高效、快捷、人力资源利用合理,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环节的时间,为延续患者生命提供支持,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适合在我院的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不断制定、完善和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即风险管理实质就是一个持续循环、不断改进的过程[3]。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的患者,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微疏忽,可能会铸成大错[4]。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采取风险管理,对院前急救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培训急救人员,提高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急救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任,为更好的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建设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1]曾昆,沈俊,谢隽,等.不同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2012,13(3):211-212.
[2]李患礼,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 3(3):1323-1324.
[3]张学兵,周蓉,徐红芳,等.风险管理在门诊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1):1809-1810.
[4]周丽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07,23(18):2820.
R459.7
:A
:1671-8194(2013)07-03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