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分析
2013-01-24李秀君
李秀君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护理干预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分析
李秀君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方法 本次实验以我院 2010 年 1 月至 2011 年 1 月所收治的 30 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护理干预护理,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护理,所有患者的术前焦虑症状均显著改善,临床护理前后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 0.05)。讨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术前焦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
护理干预;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术前焦虑
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是眼科疾病中的最差结局,通常需要及时实施手术治疗。而由于该疾病的最终结局较为严重,患者通常会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心理,对手术治疗产生排斥情绪,进而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本次临床实验对护理干预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30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5)岁。病例纳入标准为:第一,自愿接受护理干预;第二,患者具有独立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力,能够完成量表的填写和调查;第三,发生眼外伤后需要摘除眼球,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其他部位损伤,病情较为稳定,患者对于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准备。眼球摘除手术的适应证为:第一,受伤后视力完全消失,且无法恢复,临床检查结果表明,如果继续保留患眼会导致交感性眼炎;第二,眼球穿刺伤,眼内长时间留有脏污异物,并造成炎性反应,没有可能恢复视力;第三,患者眼部遭受严重外伤,眼球受损且流出内容物,眼球完全塌陷,且无法继续保留。
1.2 方法
第一,抚慰患者及其家属,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接受眼球摘除手术治疗前,通常具备了一定的心理上的准备,然而,在切实面对现实时,心理上还是会受到巨大的打击。此时,患者通常会在心理上对赖家属和护理人员产生依赖感,希望得到家属在心理方面的安慰。所以,心理护理的实施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和接受事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抚,使其接受事实,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必须要获得患者家属的配合,以保证焦虑测试和心理护理的顺利实施。第二,适当抚触患者。抚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非语言交流方法,能够达到安慰和移情的效果。在患者发生不知所措和痛苦沮丧等情绪时,应适当拍拍患者肩膀,或是抚触、握住患者双手,使患者放松肌肉,缓解其心理上的挫折和不安,使患者从护理人员方面获得依赖感和亲切感。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第三,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可通常与患者面对面交谈的方式,对其主要的心理问题和屏气形成全面的了解,若患者仍然存在顾虑、担心、疑问,可通过科学合理的解答,缓解其心理压力。第四,普及应急知识。由于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通常是急诊手术,因而术前无法全面向患者讲解眼球摘除的有关知识,且手术准备时间较短,因而只能够解答患者较为关系的核心问题。如向患者解释手术治疗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摘除眼球手术后的有关知识义眼的有关知识,拒绝治疗和手术的后果。系统的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和术后康复过程的认知程度,使其做出合理的选择,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第五,污迹和血迹的及时处理。患者入院后需立即将身体和面部的污迹和血迹清除,为患者更换上病员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外界不良刺激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护理干预,所有患者的术前焦虑症状均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前焦虑评分为(42.64±6.51),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评分为(37.11±6.84),临床护理前后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3.1 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临床表现
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护理干预前的焦虑得分显著高于临床标准,其主要原因在于:打架斗殴、工伤、车祸、爆炸伤等是造成眼外伤的主要原因,由于发病较为迅速,因而患者通常对于意外事故的发生缺乏思想准备,剧烈疼痛、眼球破裂严重、视力突然丧失等都会引发患者的恐惧情绪。在医师通知患者需摘除眼球摘除后,会使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精神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1]。一方面原因在于患者希望保留眼球,但另一方面,患者又会担心若患眼不摘除,则可能导致交感性眼炎,进而对健眼的功能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眼球摘除后又会对患者的容貌造成负面影响,因而无法面对亲朋和适应社会。所以,患者接受摘除眼球这一事实需要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心理过程,这种矛盾心理是引发焦虑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会因眼球摘除影响个人前途、婚姻、正常生活,而发生自责心理,同时,眼球摘除手术的费用较大,因而会给家庭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负担,这一状况又会加剧患者的这种焦虑和自责心理[2]。
3.2 护理干预对于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心理的作用
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情绪能够得到显著缓解,从而正视现实,积极调整心理状态[3]。主动配合手术和临床护理,提高手术治疗的主动性与依从性。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以显著缓解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心理问题和负性情绪,而这也是药物治疗所无法达到的。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相关技术和理论,利用行为和语言,改善或影响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以加速疾病康复过程,从而满足患者的各项心理需要,缓解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术后适应能力[4]。热情的鼓励能够激发患者临床治疗的斗志和信心;真诚的语言能够使患者的情绪状态得到扭转;积极、巧妙的心理暗示有助于患者心情和身体都进入积极状态;诚挚的劝说和宽慰能够转变患者错误的医疗认知模式[5]。
3.3 总结
本次临床实验所选病例均受伤时间较短,因而病程较为平稳,并愿意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因为患者对于摘除眼球都均有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一些患者因担心护理效果而拒绝接受心理护理,部分患者及时愿意接受心理护理,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情绪波动,进而转变为拒绝心理护理。从总体上来说,存在术前焦虑情绪的患者基本是愿意接受护理的,并对护理干预存在正面的认识。
综上所述,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术前焦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王丽芳.心理干预对眼外伤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5):102-103.
[2]杨莎莎.心理护理干预对严重眼外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5):13-14.
[3]李金蔓.心理护理干预对眼外伤患儿SCARED量表评分指标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851-7852.
[4]蔡红.眼外伤患儿家属围手术期焦虑状态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1(26):23-24.
[5]张迎春.眼外伤患者术前心理焦虑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85-86.
R473.77
:B
:1671-8194(2013)07-0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