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26例

2013-01-24贺芝兰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4期
关键词:黄染生理性病理性

贺芝兰

(山西省浑源县人民医院,0374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26例

贺芝兰

(山西省浑源县人民医院,037400)

新生儿黄疸 中药治疗 蓝光照射 酶诱导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85~119μmol/L(5~7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1]。本病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中医称新生儿黄疸为“胎黄”,也有生理性、病理性之分,生理性胎黄不需要治疗,病理性胎黄轻者预后较好,重者预后较差,遗留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胎黄首次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其云:“小儿在胎,其母脏有湿热,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遍体皆黄,谓之胎疸也”。指出了发黄的原因与孕母的体质、胎热及湿热等因素有关[2]。

西医对生理性黄疸仅仅是观察,对于病理性黄疸采用药物治疗、光疗、换血疗法等,均有一定疗效,但光疗的副作用往往有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而中医对于生理性黄疸进行早期干预以预防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对于病理性黄疸则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取得较好疗效。现就我院3年来新生儿黄疸住院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①病史:生后2~3d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足月儿2周未退,早产儿4周未退,一般状况可(部分患儿伴反应差、吃奶差,面色晦暗,体温不升)。②体格检查:反应可以(部分患儿反应差),腹部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肝脾肋下未及(部分患儿腹胀明显,肝肋下>3cm,质软),四肢肌力正常,上下臂反弹正常。③辅助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在85~220.6μmol/L(5~12.9mg/dl),对一般状况好、拟诊为母乳性黄疸的,血清总胆红素可>220.6μmol/L(12.9mg/dl),早产儿在85~256.5μmol/L(5~15mg/dl),谷丙转氨酶正常或略高,总蛋白在60~80g/L范围内。

本组共52例,均为我院2009~2011年住院患者,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男婴14例,女婴12例;对照组男婴15例,女婴11例。均为生后23d出现皮肤黄染,一般状况可。生后24h出现黄染、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220.6μ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均转市级医院。

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①采用双面蓝光治疗:分连续和间歇照射。前者为24h连续照射,后者是照射10~12h,间歇14~12h。光疗副作用可出现水样腹泻,因此需增加补液量10%~20%[3]。②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钠,剂量为4~8mg/kg·d,连服4日或更久,3~7日才显疗效,加速胆红素的代谢。③白蛋白:每次1g/kg,连用2~4次。④对症处理,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治疗,维生素K1注射。⑤非药物治疗,腹部抚触和刺激肛门,促进胃肠蠕动加快,使胎便顺利排出,减少胆红素在肠内的重吸收,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4]。⑥病因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治疗,治疗时根据不同的临床症候进行辨证施治,处方随证加减。①湿热黄疸:症见患儿皮肤黄染,颜色鲜明如橘染,茵陈蒿汤合北京儿童医院裴老(裴学义)阳黄汤[5]治疗:茵陈10g,栀子4.5g,制大黄2g,生麦芽9g,金钱草6g,通草3g,黄柏4.5g,血竭0.3g,青黛0.6g。②寒湿黄疸:症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淡而晦暗,黄疸日久不退,四肢欠温,大便灰白而稀,方用茵陈理中汤合裴老阴黄汤:茵陈10g,党参9g,干姜1片,白术9g,甘草1.5g,茯苓9g,黄柏4.5g,血竭0.3g,明矾0.6g。③瘀积发黄:面目皮肤发黄,颜色较深而晦暗无华,肚腹胀满,右胁肋下有积聚痞块,腹壁青脉暴露,茵陈蒿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茵陈10g,栀子4.5g,制大黄2g,当归9g,生地黄6g,丹参5g,赤芍5g,柴胡6g,枳壳6g,甘草1.5g,麦芽9g,穿肠草7g。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住院7~10d,皮肤、巩膜黄染不明显,吃奶、睡眠正常,反应灵敏,大小便无异常,血清总胆红素降至34m/dl(51~68umol/L);无效:治疗3d,皮肤、巩膜黄染消退不明显,吃奶、反应稍差,血清总胆红素与入院时相比无明显下降。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72h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明显,下降2~3mg/dl。治疗组26例新生儿黄疸显效24例,患儿治疗后3天,与对照组的患儿相比总胆红素下降34~51μmol/L(2~3mg/dl),患儿住院天数一般在7~10d,无胆红素脑病发生。对照组有效率83.3%,治疗组有效率92.3%。治疗组26例中有10例足月儿皮肤黄染明显消退,5例早产儿中4例皮肤黄染消退明显,1例有所消退,服药到第10d复查总胆红素降至正常。

讨论

中医认为,湿热为新生儿黄疸主要致病因素,究其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湿热熏蒸:孕母湿热传于胎儿,或胎产之时感受湿热邪毒,郁于脾胃,熏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泄而致皮肤、面目黄染,因常伴热象,黄色鲜明,属阳黄。②寒湿阻滞:初生儿脾常不足,若受孕母之湿所传,或生后为湿邪所侵,蕴蓄脾胃,脾阳受困,寒湿阻滞,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胆液外溢而致发黄,因黄色晦暗,常伴寒象,属阴黄。③瘀血胎黄: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气血阻滞,肝胆疏泄失常而发黄。故多伴有腹胀满、腹壁青筋等瘀血之象,也属阴黄范畴,较难治疗。

对母乳喂养的足月儿,在生理期出现黄疸,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且一般状况较好,生长发育正常,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可试停母乳3d,肉眼黄染明显减退,血清胆红素降至原来水平的50%,临床诊断为母乳性黄疸,在中医属阳黄,结合中医药治疗效果更明显。

治疗组26例中有1例为男婴,入院时为出生2个月,阴黄,住院3d,总胆红素无明显降低,建议去北京儿童医院治疗,后随访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失去手术机会,放弃治疗;另1例入院时为出生70d男婴,黄染呈暗黄,治疗1周黄染略有好转,但不能确诊是先天性胆道闭锁还是乳儿肝炎综合征,建议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家长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后随访于8个月死于呕血过多。

通过治疗组26例临床观察表明,辨证施治中药配合常规的西药治疗新生儿黄疸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117.

[2]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7-444.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315.

[4]徐荣谦.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58-362.

[5]江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3-207.

2012-10-30)

猜你喜欢

黄染生理性病理性
猪黄脂病的原因分析及鉴别预防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壳样钙化子宫肌瘤悬吊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1例并文献复习
病理性醉酒的病人在发病期间杀人,构成犯罪吗
刍议临床检验中血液生理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1例
识别宝宝生病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