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输血质量的输血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3-01-24许丽影
许丽影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基于提高输血质量的输血现状及对策分析
许丽影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 为了有效的提高临床输血质量,探讨临床输血的管理现状并分析相对应的管理对策。方法 对我市六家三级医院的输血科的输血安全管理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提高输血安全的对策。结果 六家医院的贮血冰箱监测情况有约50%不符合要求,医务人员输血反应的观察不足,输血科员工的学历偏低、专业不符员工较多,员工的年龄比较偏低。结论 需要加强医院输血科的输血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改善人员的构成,从而提高输血安全。
输血质量;输血现状;对策
输血治疗是临床上十分常用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抢救以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输血治疗的逐年增加,由输血造成的疾病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血液在储存、运输以及输注等过程中存在操作不当。因此,社会上对输血安全的更加关注[1]。为了有效的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国家管理部门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方法》等。为了了解医院的输血管理现状,并制定提高输血质量的对策,笔者对我市的六家三级医院输血科的输血安全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输血安全
1.1 血液入库管理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规定,所有血液成分在入库前均需要进行认真的核对和验收。核对和验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血液运输过程是否符合要求、血液包装的物理外观、血袋的包装和封闭是否符合要求、血液的标签是否填写清楚齐全等[2]。
调查结果显示,六家医院的输血科均能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的技术要求对血液入库进行管理,血液在入库时能够对血液的所有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1.2 贮血冰箱的监测情况
血液储存的最主要设备为贮血冰箱,贮血冰箱的温度以及卫生环境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对血液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输血科的员工需要严格监测贮血冰箱的温度和环境卫生。在本组调查的六家医院中,有21%的输血科员工每3h对贮血冰箱进行一次监测和记录,26%的输血科员工每6h对贮血冰箱进行一次监测和记录,5%的输血科员工不确定监测和记录时间,48%的输血科员工未按照规定对贮血冰箱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记录。国家规定:贮血冰箱需要进行24h的温度监测记录,并每4h进行一次检查和记录,同时,贮血冰箱的卫生环境还需要符合卫生学标准。如果检查时间间隔过长,当贮血冰箱的温度发生异常,超出标准要求时,则不能及时发现血液发生变质的情况,不仅增加了输血的风险,还浪费了血液资源。因此,输血科的员工必须对贮血冰箱进行认真的监测,并确保监测的质量。
1.3 取发血凭单的核对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取血和发血双方必须对患者的信息、血液的信息以及配血结果进行仔细的核对,双方确诊无误后,才可以将血液发出。
本组调查发现,六家医院均存在在核对信息时,仅由一方人员进行核对;并且在工作比较繁忙时,核对人员未能对所有信息进行逐项的核对,此种做法存在具大的风险,一旦发生差错,则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1.4 输血反应的处理
在调查研究中,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由谁负责观察”的问卷调查,其中65%的医护人员认为应该由护士进行观察,31%的医护人员认为应该由医师进行观察,4%的医护人员认为应该由专人进行观察。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患者在输血时,由患者的家属进行观察,并没有医护人员观察。国家规定,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必须有医师对患者进行观察,并由医师对输血过程全权负责。患者及家属的医学知识不足,在患者输血过程中发生问题时,不能做到及时发现,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由医师进行观察和负责,以确保输血安全。
1.5 医师输血前与患者的沟通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输血可以导致的风险,包括输血不良反应以及血传疾病的风险,并让患者或家属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本组调查中,87%的患者在输血治疗前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13%的患者在输血治疗前不太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所有的患者在输血治疗前均签署了《输血治疗同意书》,但输血前医患的沟通还不够,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2 输血科人员的组成和培训情况
2.1 年龄构成
调查中,六家医院输血科共有医务人员57名,其中37名为35岁以下,占64.91%。年轻医务人员的精力比较充沛,工作热情比较高,但工作经验比较不足。
2.2 学历构成
六家医院57名输血科医务人员中,3名为硕士学历,占5.26%;20名为本科学历,占35.09%;23名为专科学历,占40.35%;11名为中专学历,占19.30%。输血科的医务人员59.65%为专科及以下学历,整体学历在医院中处于偏低的水平。
2.3 专业背景
六家医院57名输血科医务人员中,21名为检验专业,占36.84%;14名为临床专业,占24.56%;11名为预防专业,占19.30%;8名为其他医学专业,占14.04%;3名为非医学专业,占5.26%。输血科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非专业人员无法胜任输血科的工作,因此,需要尽快完成输血科医务人员的专业化。
2.4 专业培训
六家医院57名输血科医务人员中,31名人员未参加过专业技能的培训,需要加强输血科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工能能力,从而提高输血安全[3]。
3 减少输血风险的措施
3.1 提高基础管理
提高输血安全需要做好人员、技术、药品、器材、设备的管理。首先需要对全体工作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进行强化,把输血安全教育纳入到员工的继续教育当中,要与输血理论学习相结合,让员工对待每袋血液都像对待患者一样认真负责,提高员工的输血安全的责任感。
3.2 控制血液来源
尽量发展低危人群成为无偿献血者,有输血安全研究发现,个人自愿无偿献血者捐献血液的合格率为90%以上;而集体组织的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的合格率仅为75%左右;家庭亲友互助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的合格率仅为65%左右。自愿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合格率最高,血液的安全性最好。
3.3 严格控制输血指征
临床合理用血要求对患者的输血指征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手术治疗时,尽量减少出血,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同时积极开展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最安全的血液,可以有效的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完善输血申请单
建立健全医院的输血申请单,并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详细填写,以便输血科员工可以仔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能够及时的选择最佳的血液提供给患者。
3.5 做好医患沟通
输血治疗前,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治疗存在的各种风险,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血传统疾病等,让患者及家属能够详细的了解输血治疗的效果与风险,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4]。
综上所述,需要加强医院输血科的输血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改善人员的构成,从而提高输血安全。
[1] 靳艳华,王德辉.医院输血科管理与临床输血安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1):17-19.
[2] 陈平,徐立民,杨学武.基于临床输血质量检查现状的血液管理探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6):51-54.
[3] 田继书,郭晓华.护理人员安全输血相关知识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24(9):2462-2463.
[4] 曹龙宇,苏长兰,李美慧,等.医院输血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5):2892-2894.
R457.1
A
1671-8194(2013)25-02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