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知时机选择对神经阻滞治疗疼痛的安全影响
2013-01-24王淑萍
王淑萍
(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河南 郑州 450003)
告知时机选择对神经阻滞治疗疼痛的安全影响
王淑萍
(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河南 郑州 450003)
目的 探讨药物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疼痛的安全风险的防范。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之间收治的1380例神经病理性疼痛。选择300例带状疱疹性和疱疹后神经痛住院患者进行药物神经阻滞治疗,评估患者入院、出院时的疼痛程度、治疗效果、预见性安全风险防范及告知时机。结果 300例患者临床治愈258例(86%),好转39例(13%),3例因冠心病、呼吸道疾病而暂且终止(1%),总有效率99%。无1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损伤及全脊麻危象;有跌倒4例、晕厥4例,经及时发现及处理症状缓解,安全性高。结论 本研究应用无创疗法和微创疗法对带状疱疹性和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进行风险系数高的神经组织治疗的过程中,预告知、预防范安全的恰到时机选择,安全性高、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生存质量。
预见告知;时机;神经阻滞;老年人;顽固性神经痛
带状疱疹性和疱疹后神经痛(PHN)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疾病主要发生于带状疱疹皮损期,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皮损完全愈合后,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难以治愈的、剧烈的持续性疼痛,属于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该疾病的高发人群,其发生率在80%至60%左右[1]。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所以,有效、及时的疼痛控制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PHN的临床治疗效果仍然不十分理想,且无十分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在患者镇痛控制治疗过程中,医疗护理人员应正确、有效地防范和判断患者潜在的各项风险,在几个具有关键影响的时间段实施患者告知工作,从而最大限度的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保证,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左右的发生率[2]。本次临床研究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之间收治的疼痛神经阻滞疗法治疗的神经病理性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之间收治的疼痛神经阻滞疗法治疗的老年带状疱疹性和疱疹后神经病理性神经痛患者为观察对象,300例伴有病变部位剧烈放射跳痛,下肢或上肢疼痛或伴麻木无力,(部分患者局部皮肤溃烂甚者有感染、部分发生皮肤表面色素沉着)。男性162例,女性138例,平均年龄50岁(26~90岁);90岁以上2例、70~80岁以上126例(占43%)其中合并高血压者160例,合并冠心病者106例,糖尿病者12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者3例。
1.2 治疗方法
入室后常规监测T、P、R、BP。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定疼痛程度。(神经阻滞组)根据疼痛部位及神经分布选择神经阻滞方法。两组均使用0.5%利多卡因5mL,盐酸倍他米松针剂1mL(二丙酸倍他米松5mg,倍他米松磷酸酯二钠2mg),0.9%生理盐水15mL配制成0.5%的利多卡因镇痛液20mL。
1.3 告知时机选择
观察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老年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无需外科手术的住院患者进行药物神经阻滞治疗过程中风险的时间、结果及防范告知时机。方法:300例带状疱疹性和疱疹后神经痛疼痛、疾病随机分为四组:Ⅰ组选在治疗前(骶管神经20例、肋间神经神经阻滞30例、背根神经阻滞20例,n=70)、Ⅱ组选在治疗前、治疗时,(骶管神经30例、颈神经阻滞25例、肋间神经神经阻滞35例,n=90)、Ⅲ组选在治疗前、治疗时、治疗结束、(肋间神经阻滞30例、背部神经阻滞20例、颈神经阻滞20例,n=70),Ⅸ组治疗前、治疗时、治疗结束、返回病床后(星状神经阻30例、颈神经阻滞20例、背部神经阻滞30例,n=70)四组均采用0.5%利多卡因镇痛液(0.5%利多卡因5mL,盐酸倍他米松1mL生理盐水15mL)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后四组患者Ⅰ组:治疗前告知,治疗后晕厥3例、跌倒3例、Ⅱ组:晕厥3例、摔倒1例、Ⅲ组:下肢软而无力1例、头晕恶心1例。Ⅸ组:0例。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Ⅸ组安全率明显高于Ⅱ、Ⅰ组。结论:神经阻滞治疗疼痛过程中选择治疗前、治疗时、治疗结束及返回病房时机进行风险预见告知,是一种镇痛过程中安全性最高的防范方法。
防范时间段主要包括:治疗前、治疗时、治疗结束、返回病床后。预告知的内容为:①治疗前。主要包括患者的各项准备措施:局部穿刺处保持清洁,干燥;可能出现的胸闷、头晕、恶心、无力、麻木等不适感;治疗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包括回答术者的问话及如何将感觉及时的告知于医生;治疗前各项准备措施,包括心理准备、生理准备、姿势、卧位等如何配合、可能出现的感觉及防范。②治疗时的告知。主要包括需要的卧位和配合的要领等两部分。③治疗结束后的告知。主要包括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及卧床的时间(30min或更长,有个体差异)以及初次可以下床的时间;下床时的要领(第一步:先行做起看是否头晕、恶心,第二步:床旁试站立是否有下肢麻木或无力,如有立即卧床休息直至症状消失方可下床活动。第三:如厕时告知护士或有人陪伴等三个方面。④返回病床后。除以上内容外还要告知可能出现胸闷、头晕、恶心、无力、麻木等不适感时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及穿刺局部皮肤保护措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四组患者治疗的不同时机的预告知比较,Ⅸ组安全性明显优于Ⅰ、Ⅱ、Ⅲ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且该疾病的诱发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明确,该疾病现阶段的病理学研究结果证实,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在于水痘疱疹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背角神经节、外周皮肤神经及皮肤感受器所导致的严重损害,主要表现为疼痛处皮肤的萎缩、脊髓背角炎症细胞浸润、受损神经纤维轴突末端再生轴突支芽、残存的外周传入神经纤维变细和皮神经分布密度降低等神经组织疼痛症状。该疾病的发生属于麻醉的延伸,因而风险性较高。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或降低患者的疼痛风险,为患者创造有效的镇痛治疗机会,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病痛症状,逐渐成为了临床医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PHN具有高龄人群易患的特点,是老年人群的顽痛之一。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修复神经的功能降低,易发生后遗神经痛。其持续短则1~2年,长者超过10年。探讨在疼痛神经阻滞治疗过程中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时机最佳选择可以有效的预防跌倒、坠床的发生,及时发现治疗的并发症,及时处理,制订风险防范预案,从前瞻性管理上控制护理不安全因素发生。制订一套防患未然的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增强了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降低了一些不必要的护患纠纷[3-4]。
综上所述,现行的医疗体制正面临新的形势,患者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期望的要求,就容易发生纠纷,告知时机选择对神经阻滞治疗疼痛的安全影响起着以预防为主,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作用。
[1] 林海,张钧凯,张慧玲,等.不同方法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3):148-151.
[2] 马文若,马骋宇.神经阻滞治疗四肢肿痛[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6):550-551.
[3] 吴立.聚肌胞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1,18(7):57.
[4] 李珺,张承菊,杨林.1例神经阻滞治疗宫颈癌骨转移疼痛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10):469-470.
R752.1+2
B
1671-8194(2013)25-0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