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肠道黏膜免疫的“脾为之卫”理论探讨*

2013-01-24刘杰民蔺晓源纪云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卫气灵枢营卫

刘杰民,蔺晓源,王 敏,纪云西

(1.贵州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科,贵阳 550002;2.湖南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07;3.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阳 550001;4.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宁 530023)

“脾为之卫”理论最早源于《灵枢·五癃津液别》的论述,后世医家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成为中医免疫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气抵御外邪与现代医学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相一致。卫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滋养,脾对卫气的充盈及其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有“脾为之卫”之说。卫气循行于皮肤、黏膜等体表,类似肌表屏障。就消化道而言,与现代医学中肠道黏膜免疫理论相吻合。因此,基于肠道黏膜免疫的“脾为之卫”理论,对脾虚与肠道黏膜免疫的病理生理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探索和研究。

1 现代医学关于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

1.1 肠道黏膜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监视、应答或耐受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一个大的网络,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及作用是维持机体免疫应答和耐受的关键。肠道黏膜组织是外界抗原入侵和定居的易感场所,而黏膜免疫系统需要依靠严格的调节机制来区分这些信号中的危险信号和无害信号。此种识别机制是由一个肠黏膜独有的肠黏膜免疫组织“肠相关性淋巴样组织”(GALT)承担,对于无害信号刺激,GALT或是保持一种低反应性的免疫监视状态,或是调动免疫耐受机制;而对于危险信号,GALT则及时通过对抗原的吞噬及随后的细胞自噬将其清除,从而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进而维持肠黏膜的完整性[1]。

1.2 树突状细胞介导免疫耐受维持黏膜免疫平衡

树突状细胞(DC)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自稳中发挥着“决策者”的作用,是目前所知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首先,在黏膜表面定居的DC具有结合和活化幼稚T细胞的能力;其次,黏膜DC递呈的抗原同时存在耐受原和免疫原2种形式;最后,黏膜内不同亚类的DC可以诱导不同类型的调节性T细胞活性,诱导GALT内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反应[2]。在肠道内,DC对肠腔内共生菌及各类食物蛋白产生免疫耐受,机制包括功能性T细胞不应/缺失、诱导调节性 T细胞分泌 TGF-β或IL-l产生免疫抑制。

1.3 TLRs是启动天然免疫防御反应的关键因素并介导细胞自噬

Toll-1ike receptors(TLRs)信号可以促使 DC成熟,从而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将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联系起来。TLRs表达失调可能会导致肠腔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研究发现,TLR4可非特异型地与病原相关分子结合,启动信号转导,最终导致NF-κB激活,引发肠道炎症介质的释放[3]。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主要包括吞噬和自噬,二者分别参与胞外内吞物的转移和胞内细胞器的降解两个过程。细胞吞噬过程中,TLRs可以活化并激活一系列细胞防御机制,包括促进吞噬体的成熟以及诱导细胞自噬[4]。自噬作为一种能有效杀灭胞内微生物的细胞防御机制,TLRs和自噬间的相互作用,为清除定植于细胞内的病原微生物、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2 中医学关于“脾为之卫”理论的认识

循行于皮肤、黏膜的卫气具有防御功能,与免疫有关,其屏障作用的发挥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协调一致的结果,即卫气起源于肾中之阳气,充养于中焦脾胃,散布于上焦肺气,而三脏协调的关键又在于脾。因此,中医有“脾为之卫”的概念,认为脾能行使防御机能[5]。如《灵枢·师传》曰:“脾者,主为卫。”

2.1 营卫乃机体正气之根,御邪防病之本

营卫都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化生。《灵枢·五味》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故云:“卫出中焦”。《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表明卫气在抗邪斗争中具有强悍、勇猛的特性,当人体受到邪气侵袭时,卫气能迅速作出反应。《灵枢·营卫生会》将卫气“慓疾滑利”概括为“浊”,将营气“柔顺”概括为“清”。营卫“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素问·痹论》),是机体抗御疾病的物质基础,而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只有脾气健运、营卫气血充盛,则无虚邪入侵之患。

2.2 肌表遍布机体之外,为人身之藩篱

肌肤腠理是机体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卫气依赖肺气宣发于皮肤、腠理,使皮肤柔润、肌腠致密、丰满壮实,构成了一道抗御外邪入侵的坚固屏障。《灵枢·本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卫气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之濡养、滋润,方可丰满健壮而为“墙”。《灵枢·经脉》有云:“人始生,先成精……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肉为墙,指肌肉像城墙一样布于体表,保护内脏不受外邪侵袭。

3 研究价值

肠道黏膜免疫是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热点,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其与中医学“脾为之卫”理论有惊人的一致性。脾胃运化精微为后天免疫系统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是产生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脾气虚弱、运化失健则卫气化生乏源,护卫人体的机能减退,人体易于患病。如《成方便读》云:“脾胃一虚……卫气不固,则外邪易感。”现代研究也已证实,脾虚状态下,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为明显,而且提示免疫器官超微结构的破坏是脾虚证免疫病理学证据之一[6,7]。再如,溃疡性结肠炎是肠黏膜免疫系统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的免疫炎症反应。贵州省名老中医董菲洛教授深谙本病发病以脾虚为本,自拟健脾益肠散合保元袋治疗重在健脾益气、资助卫气,临床运用30余年取得了显著疗效[8],也充分证实了“脾为之卫”理论的科学性。

应用新的角度研究和阐述“脾为之卫”理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脾为之卫”理论在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发展和完善。应用现代医学的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从不同角度来阐述“脾为之卫”的科学内涵,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中医免疫学理论和脾胃学说,还可使“脾为之卫”理论焕发新的青春,为广泛指导临床应用、提高临床疗效、造福患者做出贡献。

[1]Hart AL,Lammers K,Brigidi P,et al.Modulation of human dendritic cellphenotype and function by probiotic bacteria[J].Gut,2004,53(11):1602-1609.

[2]Johansson C,Kelsall BL.Phenotype and function of intestinal dendritic cells[J].Semin Immunol,2005,17:284-294.

[3]陈晓,王启之.Toll样受体4的信号转导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9(1):87-89.

[4]熊励晶,童煜,毛萌.Toll样受体与细胞自噬[J].生命的化学,2012,30(6):902-904.

[5]刘杰民,黄贵华,王敏,等.“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与免疫学外延探讨[J].新中医,2011,43(3):35-37.

[6]刘红春,王红霞,刘旺根.黄芪建中汤抗大鼠脾气虚证实验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2):316-317.

[7]雷娓娓,王培训.肾虚、脾虚造型动物免疫、内分泌器官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4):208-210.

[8]刘杰民,黄盛文,董菲洛,等.健脾益肠散和固本保元腹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机制[J].吉林中医药,2011,31(1):42-43.

猜你喜欢

卫气灵枢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浅谈营卫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王新志教授论张仲景营卫观*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