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腹针特色疗法
2013-01-24郭鑫,王寅
郭 鑫,王 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1 常规腹针治疗KOA
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或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再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炎症[1],包括关节软骨的剥脱、骨质增生、半月板损伤、滑膜炎等一系列改变。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复杂、负重最多的关节,导致其成为临床骨关节炎最易受累的部位[2],因而 KOA成为骨关节炎中发生率最高的疾病。临床以疼痛、关节肿胀、膝软、绞锁以及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规腹针疗法适用于KOA患者。临床上,嘱患者平卧,取“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健侧的气旁以及患侧的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气外,双侧大横。选用33号1.5寸毫针常规消毒,快速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根据病程长短、体质强弱而决定针刺的深度(分天、地、人三个深度),留针 30~60min,每天1次,15次为1个疗程。以上述常规腹针疗法治疗KOA可以收到显著止痛效果。
2 典型病案
屠某,女,52岁,2012年8月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就诊于我院。患者诉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年,间断出现双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晨起僵硬感明显,偶有关节弹响音,蹲起困难。此次因膝关节疼痛、僵硬加重,时有关节弹响,行走不利,双膝关节予外用膏药仍无明显好转而求诊。X光片示KOA改变,膝关节骨质增生。嘱患者平卧于病床上,给予相关腹穴针刺:取“引气归元”深刺,腹四关(双滑肉门、双外陵)中刺,双大横、双气旁、双气外均中刺,双下风湿点三角浅刺。留针30min,每8min行针1次。行针和留针期间,在双侧膝关节、髋关节可以承受的运动范围内,嘱患者间断做缓慢的屈、伸、抬起、放下动作,随之诉膝关节活动明显好转,疼痛逐渐减轻。起针后,下床行走明显好转,膝关节疼痛显著减轻。每周针刺5次,共治疗3周,1个疗程后膝关节活动行走无困难,疼痛、僵硬消失,嘱其注意膝关节处防寒保暖。随访半年感觉良好,未复发。
3 病案分析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膝关节处相关病变与全身的气血运行失调密切相关。腹部分布有大量经脉,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和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以神阙为轴心的腹部,存在着神阙-经络系统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可以促使气血向膝关节处输布,改善下肢循环,因而腹针可以治疗膝关节相关疾患[3]。上述典型病例在常规腹针治疗 KOA的基础上,于行针和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膝关节的动静结合的方法,即KOA的腹针特色疗法。为实现动静结合,使行针和留针期间膝关节能够充分活动,故膝关节局部不予针刺。该特色疗法动静结合,可有效改善下肢循环,促使腹针调控之气血向膝关节处运行,祛除病灶处之邪气,迅速缓解膝关节疼痛,提高KOA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笔者临床运用该特色疗法治疗KOA,在双膝关节、髋关节可以承受的运动范围内,于行针和留针期间嘱患者做缓慢的屈、伸、抬起、放下动作,动静结合,使腹针调控之气血向膝关节处运行,祛除病灶处邪气,具有显著止痛效果,可迅速缓解膝关节不适症状,改善患者KOA带来的痛苦,提高腹针疗法治疗KOA的临床疗效。
4 讨论
腹部位于中焦脾胃和下焦肝肾的范畴,腹针利用针刺相关腹穴,以先天之元气促进后天之气血运行,同时后天气血之运化又能固摄先天之元气的封藏,二者相互作用,促使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连外达,作用于患病部位,达到有效止痛的目的。同时,国外研究发现[4],人有两个大脑,即颅脑和肠脑(肠神经系统)。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以及多种神经肽等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腹针止痛可能与直接刺激腹部的“肠脑”、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器官有关。因此,腹针的治疗就明显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其调节脏腑功能的途径最短化、调节效果最大化,这也可能就是腹针疗法临床效果好的根源。[5]
笔者根据亲身临床经历体会到,腹针确实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和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而本文所述之KOA的腹针特色疗法,不仅可以起到常规腹针疗法治疗KOA的作用,而且行针和留针期间活动膝关节的动静结合方法,还可以使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更好地祛除病灶处之邪气。推而广之,笔者使用该特色疗法治疗下肢关节病变时,病灶局部不予针刺,嘱患者在行针和留针期间,充分活动下肢相应部位,动静结合,原本疼痛或活动不利的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多能疼痛骤减,关节活动渐趋灵活,几乎屡试不爽。本文探索KOA的腹针特色疗法,无痛、安全、高效,易于患者接受,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337.
[2]Felson DT,Zhang Y.An update on the epidemiologyof knee and hip osteoarthritis with a view to preten-tion[J].Arthritie Rheum,1998,41:1341-1355.
[3]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95.
[4]胡仁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11-118.
[5]罗翌,吕海涛,叶烨,薄智云.试谈薄氏腹针疗法与脏腑经络的关系[J].新中医,2008,09-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