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新解

2013-01-24于智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温病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王 涛,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1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概说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生气通天论》,意指如果冬天被寒邪所伤,春天则很可能患温病。因何患温病?文中并未明言。王叔和认为,冬日被寒邪所伤,“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1];立春后不见反常的寒冷气候,却见到有“壮热为病者,此为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2]。

相关内容还见于《素问·疟论》:“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及至春时“因遇大暑……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3],“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4]。杨上善注:“此言温疟所舍之脏,谓冬三月时,因腠理开,得大寒气深入,至于骨髓,藏于肾中,至春阳气虽发,亦不能出,在内销于脑髓,销泽脉肉,发泄腠理,有因用力汗出,其寒气从内与汗俱出,是则阴虚,阴虚阳乘,内盛为热,故先热也;热极复衰,反入于内,外阳复虚,阳虚阴乘为寒,所以后寒,故曰温疟也。[5]”

张景岳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盖以冬时不藏精,触冒寒邪,则春必有温病之证,非以春时之温病,必自冬寒而变也……岂有寒毒藏于肌肤之中,至春不发,历过春三月,伏藏至夏至后,而又变为热,有是理乎……大约冬伤于寒而即病者,曰伤寒;冬不藏精而春病者,曰温病;夏伤于暑而病热者,曰热病。此三证本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之谓也。[6]”张景岳这段话分析了春温的病因,并对“伏寒化温”提出质疑,认为冬寒是不可能变化而成温病的,患春温的原因是冬不藏精。

恽铁樵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即明明指出,非内部有弱点者,纵有寒亦不伤之意。何以言之?冬者,闭藏之令也,冬不藏精,是逆冬气;逆冬气,则春无以奉生,故至春当病。[7]”指出春日病温,主因是冬日被寒邪所伤,而致冬不藏精,至春日则精气化生为阳气不足,故阳气卫外不固而易患温病,而非寒邪伏藏体内至春变为温热邪气致病。

2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解析

王叔和在引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时,未论及“伏寒”影响阳气运行,而此病又是伤寒轻而非伤寒极重;《伤寒例》认为“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8]。但后文却把寒邪单独提出来,认为中寒邪而不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肤,等到冬天过后,夏至以前发为温病,夏至以后发为暑病,与《内经》文意不符。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风寒侵犯肌表后,“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9];《伤寒论》亦云:“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10]”

《中医内科学》认为,发热是由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所致[11],《伤寒论》一般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如果热盛则加清热药。根据《伤寒论》的理论,如果太阳病津液大伤,则转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12]的阳明病,此时已经没有寒邪,一般多用承气汤和白虎汤一类的寒凉方剂。从《伤寒论》的治疗思路可以看,方剂的选用是随着寒邪和热邪的对比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如果热邪不断发展,则可能出现寒邪消失而热邪独留的情况。可见,热邪是由寒邪所诱发出来的,而不是由寒邪变化而成的。

3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含义

“冬伤于寒”,为何“春必温病”?当寒邪伏藏与人体后,无论寒邪伏于何处,都会郁遏气机运行,而只要阳气足以与寒邪抗争,阳气就会郁而发热。

邪正相争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阳气胜邪,寒邪被除。但是由于冬天阳气本潜藏,现在被迫奋起抗邪以致阳气被扰动而致阳虚,至春则易受外邪侵袭,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二是本文研究的情况,阳气被郁而发热,经过一段时间后阳气胜邪,寒邪虽被除,但被郁的阳气不能自我消散而继续蓄积,成为了新的致病邪气存在于人体内。冬天阳气潜藏,热邪留于体内可以暂时不发病;至春夏阳气由潜藏转为升发,与热邪相结合形成力量更强的热邪而发为里热证,或由外感风温引动而发为表里俱热证。

综上,作者认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含义应该是:冬日伏藏的寒邪只是一个诱发人体里热的因素,犹如一个开关,是人体里热蓄积的始动因素,至春夏阳气升发,则热邪或被外邪引动,或与人体阳气相合而外发。真正导致春温的是热邪,而寒邪只是诱发热邪产生的关键因素。

[1]钱超尘,郝万山.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2]钱超尘,郝万山.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3]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45-146.[4]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46.

[5]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468.

[6]张景岳.质疑录·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854.

[7]恽铁樵.温病明理·恽铁樵医书合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7.

[8]钱超尘,郝万山.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

[9]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80.

[10]钱超尘,郝万山.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

[1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6.

[12]钱超尘,郝万山.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

猜你喜欢

温病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