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分析
2013-01-24陈郁文王方宁舒易超
陈郁文 王方宁 舒易超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血液通过内膜 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也有人称夹层动脉瘤。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复杂,漏诊误诊率较高。急性AD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男女性别比例2:1,3/4以上患者发病时超过40岁,近端夹层发病高峰年龄在50~55岁,而远端夹层在60~70岁。在AD患者中,有62%~78%的患者有高血压[1]。由于多数病例在起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开始24 h内每小时病死率为1%~2%,急性期患者如未治疗,65%~73%于2周内死亡[2]。所以及时诊断和尽早积极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笔者回顾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3例被误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历资料,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例1,女,70岁,因胸骨后疼痛1 h,于2011年11月3日晚21:40时分急诊入院。入院前1 h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持续性疼痛,难以忍受,伴胸闷、气促,随即由家属护送入本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查体:T 36.2℃,R 22 次 /min,P 68 次 /min,BP 160/90 mm Hg(21.2/12.0 kPa),神志清楚,自动体位,两肺叩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向左稍扩大,心率68次/min,律不齐,心尖区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平,肝、脾未扪及,无压痛,肠鸣音正常。急诊化验检查:血常规WBC 16.4×109/L,肌酸磷酸激酶(CK)和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肝功能均正常,肾功能轻度异常,ECG提示窦性心律不齐。临床初步诊断:(1)急性冠脉综合征;(2)原发性高血压(极高危组)。即给予上氧,静滴硝酸甘油扩冠脉,阿司匹林、钙拮抗剂、他汀类药物治疗和对症处理。经上述常规治疗后,患者胸痛症状未能缓解,6 h后复查肌酸磷酸激酶(CK)和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均为正常,ECG示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I0A-VB),ST段压低和T波低平。给予吗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等处理,患者仍疼痛难忍,烦躁不安,于2011年11月4日上午10:30时分作胸部螺旋CT检查,提示主动脉夹层(Ⅰ型),在护送患者返回病房途中,患者突发意识丧失,血压骤降,心跳骤停,抢救无效而死亡。
病例2,男,58岁,因突发上腹疼痛伴大汗淋漓2 h,于2012年10月25日12:40时分,门诊以“急性胆囊炎”收治入院。2 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感上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刀割样疼痛,伴大汗淋漓,无恶心、呕吐症状。曾就诊当地乡中心卫生院,血压达180/110 mm Hg,考虑“心绞痛”,给予速效救心丸含服,上氧等处理,疼痛症状未见缓解,立即转到本院就治,有高血压病史5年。入院时查:T 37 ℃,R 22 次 /min,P 90 次 /min,BP 138/78 mm Hg(l8.4/10.4 kPa),急性痛苦面容,神清合作,多汗,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腹稍隆,剑突下及胸背部述疼痛,但压痛点不明确,肝、脾未扪及,Murphy征(-),腹肌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肝肾功能均正常,肌酸磷酸激酶(CK)和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均正常、血淀粉酶偏高172 U/L(参考值0~115 U/L),胸腹部B超示:(1)心包积液;(2)肠道积气征象。临床诊断;(1)急性胰腺炎(2)心包积液原因待诊。予抗感染、抑酸、抑胰酶等对症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即3 h后(于2012年10月25日16:05时分)患者突然呻吟不止,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血压突降至70/50 mm Hg,心率、呼吸变浅变慢,立即给予补液,血管活性药物抗休克,同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于当日17:45分抢救无效死亡。死后尸解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开口至心包腔内。
病例3,男,73岁,因腹痛1周加重伴胸痛1 d,于2012年12月26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入院时查:T 36.7 ℃,R 20次/min,P 82次/min,BP 146/98 mm Hg(19.4/13.0 kPa),急性病容,心肺(--),腹平,上腹部压痛,双肾区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ECG:正常心电图;X线胸片:心肺无异常。腹部B超提示:双肾粒沙型结石。入院诊断:(1)双肾结石伴肾绞痛;(2)原发性高血压(极高危组)。治疗予以硝酸甘油持续静滴控制血压,同时给予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第3日行胸腹部CT示:主动脉弓降部至腹主动脉夹层(Ⅲ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严格卧床休息,给予微量泵硝酸甘油持续注入, 配合美托洛尔口服,严格控制血压在110~120/70~80 mm Hg以内,心率控制在60~70次/min左右,治疗15 d后病情稳定出院。
2 讨论
2.1 误诊的原因分析 本组资料3例患者分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并肾绞痛,24 h内死亡2例(66.7%),误诊率及死亡率极高,与吴名星[3]报道18例AD未作特殊治疗的病例,约3%的患者猝死,发病2 d内病死率为37%~50%,发病7 d内死率60%~70%相似。造成误诊的原因是:(1)由于AD受累部位范围和分型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出现疼痛与心电图,症状与体征,血压与休克“三个不相称”的现象,以至于容易出现误诊[4],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例1,虽然有ECG提示I0A-VB,ST段压低和T波低平等心肌缺血表现,但扩冠药物使用后与胸痛未能缓解。如例2,入院前血压高达180/110 mm Hg,入院后血压自然降至138/78 mm Hg正常范围,直到主动脉夹层破裂致休克状态前,均未引起重视考虑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2)AD临床表现复杂,不具有特异性,合并症状多,发病后易误诊为冠心病、急腹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尿路结石、风心病等达30余种[5]。(3)首诊医生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全面细致,本组3例病例,既往有高血压史,均没有注意测其他肢体血压作对比。(4)经治医生对本病缺乏认识,经验不足,临床思维局限只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忽视少见病,对辅助检查结果仅做简单判断,做出片面或错误的诊断和治疗,也是造成误诊率高的重要原因。如例2,仅血淀粉酶稍偏高172 U/L,就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未进一步作CT检查胰腺并分析心包积液原因。
2.2 加强对AD疾病早期诊断的认识 由于AD起病急,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漏诊率高,由此Von kodolitsch等[6]提出一套包括病史、体征、胸片三部分组成的AD预警模式:病史为突发的撕裂样胸痛、背痛或均有;体征为双侧血压、脉搏搏动不一致或均有;胸片为主动脉影、纵隔增宽或均有。这三个指标阳性率越高,诊断正确率亦高,并且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因此笔者认为,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AD确诊病例逐年增多。为减少对AD的误诊漏诊应做到:(1)首先要求详细询问病史,疼痛为最常见症状,是否为突发持续性的胸背部,腰腹部呈撕裂样痛,常难以忍受,止痛剂不能缓解,应高度怀疑为AD。(2)仔细体格检查,特别是四肢血压的监测,双上肢血压差距明显增大>20 mm Hg和/或双下肢与双上肢血压相似,其次是两侧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强弱不一,甚至一侧搏动消失,应高度怀疑为AD。(3)发病初期有休克表现,患者血压不低或血压上升,应高度怀疑为AD。(4)突然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腹症或神经系统障碍同时伴有血管阻塞征象。(5)常规胸片提示主动脉右缘或主动脉弓和纵隔影增宽,心脏增大伴剧痛时,应高度怀疑为AD。(6)影像学检查的超声心动图、螺旋CT、MRI有助于早期确诊。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掌握该疾病的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非典型表现,及时结合相关检查,认真仔细与常见疾病作鉴别诊断,从而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误治,降低病死率,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1]李春盛.急性医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22.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58.
[3]吴名星.主动脉夹层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70.
[4]巩亮,姜黔峰,赵鸿彦,等.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误诊分析和诊断策略[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3):232-233.
[5]黄文军,叶君明,郑泽琪,等.320例主动脉夹层的误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5):8-10.
[6]Von Kodolisch Y,Schwartz A G,Nienaber C A.Clinical predietion of acute aortie dissection[J].Arch Intem Med,2000,160(19):2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