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13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2013-01-24刘晓霞
黄 英 刘晓霞
(九江市武宁县人民医院,江西 九江 332300)
浅析113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黄 英 刘晓霞
(九江市武宁县人民医院,江西 九江 332300)
目的 本文通过对我院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入院观察,病情分析,检测,采取中西医联合方式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结果展开研究。方法 我们按照患者病症的严重程度,将113例患者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其中:治疗组63例,主要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式进行诊治。对照组50例,主要采用普通西医治疗的方式进行诊治。结果 通过诊治,治疗组63例患者中,显效32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3%;对照组50例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结论 在治疗手足口病的过程中,采用中西医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较好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希望在今后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手足口病;中西医联合治疗;尿常规;心肌酶谱检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医学实验过程选择的对象为我院2009年1月份至2010年1月份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13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作为分析探讨的依据。利用回顾分析法对113例手足口病症的门诊症状观察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讨论和研究。在这113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47例,患者的年龄范围,最小患者4个月,最大患者1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27)岁左右;患者的体质量在7.8~36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18±3.67)kg左右。婴儿(0~3岁)22例,幼儿(3~6岁)54例,儿童(6~14岁)37例。
1.2 门诊观察
通过对113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门诊观察和病症情况分析,我们发现患者手足口病症的发病时间在1~5.2d之间,平均病程为(2± 0.53)d。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以下几个方面:所有的患者均出现有发热症状,温度在38.2℃以上,同时均伴有手足口疱疹现象,疱疹直径约2~8mm之间,周围绕以红晕。此外咽喉肿痛患儿24例,反复咳嗽21例,感到四肢乏力25例,失眠、哭闹14例,流鼻涕26例,腹痛腹泻患儿12例,吞咽困难,拒绝饮食患儿24例,以上症状大部分患儿有重叠。
1.3 检查方法
在治疗中,我们根据对患者的门诊症状分析,按照医嘱的要求进行血常、尿常规、心肌酶谱检测、肝肾功能以及拍胸部CR平片等方面的医学身体检查。其中患儿淋巴细胞林敏度相对升高52例,23例患儿白细胞数量大于10×109/L,心电图检测出现异常现象的患者11例,例如:aVF导联及ST段发生下移或者T波低平等现象。心肌酶谱升高的患儿57例,在CR平片检查过程中,发现患儿肺部纹理增厚11例,肺炎患儿22例,支气管炎患儿12例。所有检查的病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 年版)中规定的临床诊断标准要求。
1.4 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按照患者病症的严重程度,将113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两个治疗实验小组,分别为:治疗组:共有患儿63例,主要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式进行诊治。①西药治疗:使用病毒唑,对患儿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剂量为10mg/(kg·d),加入葡萄糖250mL,采取滴注的方式进行,此外正对病情可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参与治疗,每日10~15mg,以口服的方式进行,每日3次。对于出现的疱疹或发生感染的患儿,可以采取青霉素治疗,每日注射25万U/kg或者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联合蒙脱石散与聚肌胞交替涂抹与患处,5d一个疗程。②中药治疗:中药一般采取清热散火,消毒去灶,化湿透疹的思路进行,可以采用以下配方:生大黄3~5g,黄连3~10g、金银花5~10g、藿香3~8g、黄芩3~10g、葛根3~5g、芦根5~15g、水牛角20g、生地黄5~10g、野菊花8~15g、薏苡仁8~15g、柴胡5~8g、生石膏5~8g。采用水煎的方式,100~250mL,以灌肠的方式进行,由家长配合,用双手将患儿的臀部捏着,保持约10min左右,每日1次。同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湿汤,主要含量为:升麻6g、金银花10g、连翘10g、薏苡仁10g、茯苓10g、甘草3g等,以水煎的方式每日一剂,5d 1疗程。另选择对照组:50例,主要采用普通西医治疗的方式进行诊治,在此不再做叙述内容同上。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疗效评定
按照《现代中医儿科学》的标准,对11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有43例患儿发热、疱疹、咽喉肿痛,反复咳嗽,四肢乏力,失眠、哭闹,拒绝饮食等症状全部治愈,49例患儿病症有所好转,另外11例患儿无任何效果。
2.2 结果
通过诊治,治疗组63例患者中,退热时间均在1.5d以内,疱疹消退时间在2.5d以内,显效32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3%;对照组50例患者中,退热时间在2.5d内,疱疹消退时间在4d内,显效2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手足口病在儿科治疗过程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发病年龄一般在0~14岁之间,5岁以下儿童更为常见。该病症一般是由于多种肠道病菌通过传染的方式而引发,病原体多为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1,2]。传播方式一般属于接触性传染,如手、用过的手绢、玩具、奶瓶和衣服等均可成为传染媒介,此外患病者的分泌物和食物也是传播的另一种途径[3]。患上手足口病的患儿,主要临床表现症状有:出现有发热症状,温度一般在38℃以上,手足口疱疹,咽喉肿痛,肺炎或支气管炎、反复咳嗽,感到四肢乏力,失眠、哭闹,流鼻涕,腹痛腹泻,吞咽困难、拒绝饮食等。在治疗手足口病症过程中,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上述的医学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提高了近10%,且患儿退热时间以及疱疹消失时间均明显快于对照组,大大的提升了治疗的效率,因此希望能够在今后的诊治中得到广泛的推广。
[1] 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811.
[2] 曾健生,钱素云.重症手足口病的特点与诊治[J].中国急救医学, 2008,28(8):752-753.
[3] 江育仁,朱锦善.现代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327-330.
R473
B
1671-8194(2013)20-03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