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犊牛新蛔虫病的防治

2013-01-24罗叶强

中兽医学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蛔虫病牛犊蛔虫

罗叶强

(贵州省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畜牧兽医站,563112)

犊牛新蛔虫病是由牛新蛔虫的成虫引起出生15日龄至5月龄的犊牛的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肠道寄生虫病,常引起犊牛腹泻、排血便及生长不良,严重的因新蛔虫大量寄生堵塞肠道和犊牛营养严重缺乏发生衰竭而死亡。

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刚出生15日龄至5月龄的犊牛,黄牛、水牛均易发病,但在我地犊水牛比犊黄牛发病多且更为严重。牛新蛔虫成虫的长度约为10~30cm不等。

2 临床症状

刚出生后两周至2月龄左右的犊水牛症状特别严重,表现为精神极度沉郁、嗜睡,吮乳无力甚至吮乳停止,肚腹胀满,排出淡黄色、灰白色呈稀粥样且特别腥臭的粪便,有的粪便带血,或带有白色黏液、气泡,有腹痛表现,口腔中散发出一种难闻且刺鼻的酸臭味,发病特别严重的牛犊,显得特别衰弱且卧地不起。

3 诊断

依据犊牛的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死亡后剖检情况,不难得出诊断;确诊可采集病牛犊的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在低倍显微镜下检出蛔虫卵即可。

4 防治

为杜绝该病对全乡养牛户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

4.1 加强宣传培训,印发牛(牛犊)寄生虫病防治宣传资料3000余份,发放到全乡养牛农户手中,使全乡养牛农户对牛寄生虫病防治知识有一个全面、直观的掌握和了解,以减少寄生虫病对牛的危害。

4.2 作好寄生虫病的普查,对全乡存栏的4000余头耕牛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寄生虫病普查工作。指导养牛农户每年春季(3~4月份)青草长起时和秋冬季(9~10月份)牧草枯黄前,分别用盐酸左旋咪唑针每公斤体重7mg肌肉注射,内服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5mg(但怀孕母牛不能应用该药,因会引起母牛发生流产)或丙硫苯咪唑喂服,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5mg(或以生产厂家的说明书为准),作两季预防性驱虫,以彻底杀灭牛新蛔虫的侵袭与危害,极大地增强了我乡养牛户的经济效益和耕牛的使役能力。

4.3 粪便、尿液堆集发酵处理。一是指导养牛农户对驱虫后牛只排出的粪便、尿液进行收集、堆集发酵处理,在粪便中加入5%新鲜石灰,上面用黄泥巴封闭,采用生物热方法杀灭寄生虫卵,沤熟的粪肥用于种植牧草或庄稼;二是充分利用农户修建的沼气池,将牛粪便、尿液全部进沼气池中作发酵处理,沼液和沼渣用来种植牧草或庄稼,以彻底杜绝寄生虫(卵)病对家畜的危害。

4.4 改圈:动员农户将原来的深坑牛舍改为干平圈舍,这样利于冲洗、消毒灭菌(杀灭寄生虫卵)工作,并定期用20%新鲜石灰乳或3%~5%氢氧化钠液对圈舍墙壁、地面及污水处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杀灭寄生虫卵)工作。

4.5 治疗:药物用伊维菌素、丙硫苯咪唑、左旋咪唑等进行治疗。

5 病例介绍

5.1 病例1:我乡红心村庙林组商某饲养1头母水牛,7岁左右,于2007年2月27日产犊,犊牛于3月18日发病而求诊。证见:母牛膘情中等,牛犊体质极差,体重约20kg,牛犊精神极度沉郁,排出的粪便中带血并有气泡,腥臭,口腔中发出难闻且刺鼻的酸臭味,衰弱且卧地不起。诊断为犊牛新蛔虫病,经用左旋咪唑针剂按每公斤体重8mg肌肉注射3ml(合150mg),第二天因病情太重不治而亡。遂对死亡牛犊进行剖检,见小肠中有大量的蛔虫寄生,堵塞整个肠道,数量达46条之多。

5.2 病例2:我乡红心村庙林组田某饲养1头母水牛,8岁左右,于2008年3月4日产犊,于3月21日发现犊牛不吃奶、精神较差,拉稀便,肚腹胀满,体质上等,体重约35kg。初步诊断为犊牛新蛔虫病,药用伊维菌素针5ml肌肉注射,一天1次,连用二天,隔7天再注射1次,半月后随访痊愈。

6 体会

我地犊水牛比犊黄牛易感染发生牛新蛔虫病,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贵州气候多雨、潮湿,加上牛舍环境卫生及消毒杀灭寄生虫卵的措施不到位,利于各种寄生虫的滋生,且水牛喜食水草;二是我乡养殖户对家畜、禽的驱虫工作极不重视,认为牛、羊等家畜,没有必要进行驱虫,也是导致该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蛔虫病牛犊蛔虫
马副蛔虫的中草药防治试验研究
湖南省长沙市野猪源蛔虫分子鉴定
猪蛔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猪蛔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百忧集行(节选)
“初生牛犊”
秋季养猪谨防猪蛔虫病
牛犊量少 价格上涨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