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异常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3-01-23张宜南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2期
关键词:保肛肛周低位

王 娜 张宜南

(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111病区,江苏 南京 210009)

针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异常的围手术期护理

王 娜 张宜南

(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111病区,江苏 南京 210009)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异常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对本科171例低位直肠癌用双吻合器技术进行低位或者超低位Dixon手术术后排便异常的患者进行了原因分析及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合理的饮食护理、肛周皮肤清洁护理、重视早期排便功能训练,同时应用药物协助排便等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 本组患者2~6周排便自控能力得以改善,8~14周排便控制良好。结论 系统有效的护理可使患者的排便自控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排便异常;护理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的年增长率高达2%[1]。在我国,低位直肠癌在全部直肠癌中的构成比约为3/4[2]。近年来,随着双吻合器的广泛应用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前切除术(Dixion)在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国外资料显示,保肛手术治疗已占直肠癌手术治疗的70%[3]。虽然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由于吻合口位于齿状线附近,术后6 个月内约80%的患者常出现腹泻、便秘、里急后重等排便异常症状[4]。我科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对171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排便功能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入住本院胃肠外科186例行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前切除术(Dixion)患者。本组患者术前均经直肠指检、病理检查确诊,并排除多发癌灶,无全身其他系统性疾病,癌肿距肛门3~6cm。除外标准: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联合盆腔脏器切除及姑息切除者。有15例排出本研究之外,17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组中,其中男96例,女75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3岁。

2 方 法

2.1 护理评估

术前了解患者原有的排便习惯及规律,记录日排便次数,量及性状,并注意患者有关排便感受的主诉。

2.2 心理护理

因为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现象,且恢复时间不定,故患者对手术疗效及排便功能的恢复情况有着不同程度的忧虑,且因为部位隐私,患者即使出现相应症状也难以启齿,且害怕被发现[5],因此护士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应保护患者隐私,多向患者解释保肛术的优点,打消患者的顾虑,树立其信心,指导其长期配合护理训练。

2.3 饮食护理

本组患者于术后2~6天恢复肠蠕动,排气后第1天先少量饮水,无不适后进食少许流质, 每次30~50mL,每天进食6~7次。第2天进全量流质,2d后进半流质,7~10d进软食,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度至常规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少渣清淡食物,忌食用辛辣刺激、尖硬、过热、粗纤维食物以及豆类、蒜类、乳类等易产气食物。

2.4 肛周皮肤护理

由于术后早期排便次数较多,临床多见肛周皮肤红肿、糜烂和溃疡[6]。因此,术后早期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上述症状,保持其清洁干燥,从而有效预防糜烂和溃疡形成。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及时用棉签擦净肛周分泌物,对于高龄体弱等患者术后可即予透明贴(水胶体敷料)保护肛周皮肤[7]。经过以上护理后本组无一例发生肛周皮肤糜烂及溃疡。

2.5 排便功能训练

2.5.1 盆底肌肉锻炼:术前1周开始实施盆底肌肉锻炼指导,内容与步骤:训练前先向患者讲明盆底肌肉锻炼的目的、意义,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并长期坚持锻炼;向患者讲解盆底肌肉的解剖位置及其生理功能,从而正确、熟练地掌握锻炼方法:在排尿中途尝试停止尿液流出,暂停数秒后再继续排尿。

2.5.2 缩肛运动:手术前先指导患者熟悉缩肛运动,其方法是患者早晚各进行轻、中度收缩及舒张肛门,维持收缩20s、舒张20s为1次,10次/组,3组/d。术后第7天继续进行缩肛运动,并指导患者临睡前采用指腹按摩长强穴(尾骨尖与肛门连线的中点),约10~15 min/次。

2.5.3 排便反射训练:指导患者无论有无便意于早餐后都定时排便,白天如有便意立即在深呼吸的同时收缩肛门,并通过变换体位、听音乐等方法减轻便意,从而训练患者肠道的储便功能,同时予以心理支持以坚定能控便的信念,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5.4 规律收缩腹肌:因为规律收缩腹肌可增加腹压,从而促进排便,且此方法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一般于术后1周开始训练。具体方法是:呼气时收缩腹肌,保持3s,吸气时放松腹肌。每天练习4~6次,每次约10下。

2.5.5 电话干预:出院前向患者反复强调坚持锻炼的重要性,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一方面督促患者坚持锻炼;另一方面了解患者排便情况,并随时解答患者在家庭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电话干预从而很好地预防和改善术后排便功能异常。

3 结 果

本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5天,出院后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术后2~6周排便自控能力改善,每天排便4~6次;术后8~14周排便控制良好,每天1~3次,且大便成形, 但有9例患者日排便次数在7~10次,且偶有失禁现象,鼓励患者继续进行排便训练并持续进行跟踪随访。

4 讨 论

排便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肌肉多系统参与的生理过程,需要完整的盆腔植物神经系统和完整的肛提肌、肛门括约肌协同作用才能完成。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虽保留了肛门括约肌,但是因为术中切除了部分直肠组织及其系膜,破坏了组织的完整性,导致直肠黏膜下Meisner神经丛发动的直肠内、外反射消失,引起直肠反射性便意消失。因此术后早期患者排便反射和肛门自主控便能力下降[8],术后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便异常,多为大便次数多,10~20次/天,且排便不能控制[9]。贾映东报道[10],32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术后6个月内大便次数6~9次/d;郑方阁等报道[11],60例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术后排便5~7次/d;于轶群等报道[12],57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其中术后排便10~20次/d的有34例,20~30次/d的有19例,>30次/d的有4例。谢玲女等报道[13],32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的患者发生大便失禁有13例。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功能能否恢复,是决定保肛手术临床价值的关键[14]。那么如何预防和减少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大便异常问题的发生是医护人员极其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证实通过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排便功能训练、饮食调节及长期的随访指导等工作, 尤其是通过盆底肌肉锻炼,缩肛运动及排便反射训练等方面训练排便功能,让患者提高排便自控能力,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从而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万得森.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2000,3(4):203-204.

[2] 郁宝铭.当前对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对策[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2):87-89.

[3] Carelle. Patient perceptions of chemotherapy [J]. Caner,2002,95(1):156.

[4] 余东升,周建农,许发培.70岁以上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1,3(6):332-334.

[5] 胡晓燕,谢正秀,叶倩,等.大便失禁的护理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38-140.

[6] 恒灵芝,夏卫红.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39.

[7] 张惠兰,陈容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2.

[8] 刘宝善.直肠癌超低位切除的理论基础与临床效果[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1,7(2):1.

[9] 于颖,杨洁,张鹏.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排便功能训练[J].护理研究,2008,22(11):3058-3059.

[10] 贾映东,杨朝辉.32例保留肛门外括约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9,24(8):2128-2129.

[11] 郑方阔,朱宏图,阎保功,等.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并保肛手术60例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10(1):49-50.

[12] 于轶群,柳琼,朱伊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生物反馈训练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2):1103-1104.

[13] 谢玲女,金建霞,陈玲娟.提肛运动改善直结肠癌保肛术后暂时性大便失禁的研究[J].中国护理杂志,2005,21(2):18-19.

[14] 杨文华,宋振武.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控便功能的训练[J].现代康复,2000,4(9):142.

R473.73

B

1671-8194(2013)22-0334-02

猜你喜欢

保肛肛周低位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及改善方法的研究进展
预计2020年油价将低位震荡
枣树低位截干萌枝嫁接新技术
上半年磷复肥市场低位运行
利好不足下半年尿素市场仍将低位震荡
直肠癌手术,保肛和造瘘应该如何选择
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保肛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