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曲霉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3-01-23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广西玉林 537000)
家禽曲霉菌病是由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等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尤以幼禽多发且呈急性、群发性,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成禽多为散发,主要特征是呼吸系统发生炎症并形成肉芽肿结节,对养禽业危害极大。
1 发病原因
1.1饲料和垫料污染霉变 曲霉菌孢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潮湿、温度及周围环境适宜时,饲料和垫料容易污染而发生霉变,鸡群接触霉变垫料或食用霉变饲料则易发该病。尤其雏鸡对霉变饲料产生的毒素特别敏感,摄入量较低时可引起发育不良,生长速度减慢,长期摄入则会发生中毒。
1.2饲养密度大,鸡舍通风不良 可引起舍内空气混杂,湿度增高,非常有利于霉菌繁殖,如鸡体抵抗力较差,则容易诱发该病。
2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夏阴雨潮湿季节为甚。各种日龄家禽均可感染,尤以5~18日龄幼雏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很高。随日龄增大发病率逐渐减少,1月龄后基本停止死亡。
饲养管理条件较差时,流行和死亡时间则可延续到55~60日龄。一般成年鸡及农户散养鸡群,发病率较低。
3 临床症状
3.1急性型 主要表现为病鸡精神沉郁,多卧伏,食欲减退,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常有眼炎。如病程较长,则呼吸困难,冠、髯发绀,部分可见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雏鸡常见瞬膜下形成黄色干酪样小球状物,以致眼睑突出;日龄较大雏鸡,角膜中央形成溃疡。急性患鸡常在出现症状后2~3 h死亡,1~4周龄雏鸡常可引起大批死亡,死亡率为5%~50%。
3.2慢性型 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发绀,常有腹泻,部分患鸡伴有嗉囊积液、口腔分泌物增多,个别病例可见颈部扭曲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3~7 d,少数可延长至2周以上,如不及时诊治,耐过者甚少。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呈局部性或全身性。急性呼吸型病例,病变多见于肺部和气囊,可见粟粒大小至绿豆大小,黄白色或灰白色干酪样坏死组织所构成的结节,质地较硬,切开后可见有层状结构,中心为干酪样坏死组织,内含丝绒状菌丝体。
气管和支气管可见霉菌结节病灶,严重的败血症病例还可扩展到气囊,甚至肝、心、肾、脾脏等器官。
5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典型的霉菌结节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
5.1病料压片镜检 采集病肺或气囊上的霉菌结节病灶,置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1滴或15%~20%苛性钠(或15%~20%苛性钾)适量,用针划破病料,加盖玻片后显微镜检查,肺部结节中心可见曲霉菌菌丝;气囊、支气管病变等接触空气的病料,可见分隔菌丝特征的分生孢子柄和孢子。
5.2病料接种 采集肺组织典型病料,接种于沙保弱氏琼脂平板培养基,37℃培养36 h后,菌落中心带呈烟绿色,稍凸起,周边呈散射纤毛样无色结构,背面为奶油色,直径约7 mm,有霉味。镜检可见典型霉菌样结构。
5.3饲料检验 采集饲喂病鸡的饲料检验,可见饲料带有暗绿色云雾状霉变、有霉味。
6 预防措施
6.1加强种蛋孵化器消毒 孵化器内的曲霉菌在孵化过程中可穿透蛋壳而感染鸡胚,使出壳不久的雏鸡就可感染曲霉菌病,这是4日龄幼雏最易感染曲霉菌病的主要原因。
6.2禁喂发霉变质饲料 严禁使用发霉垫料和饲料是预防曲霉菌病的主要措施。在高温、高湿的夏秋季应保证饲料新鲜,无霉变污染。饲喂时应采用少量多次,尤其是湿拌粉料更应少喂勤添,做到多次匀料。
6.3抓好鸡舍清洁卫生 饮水槽或饮水器每天至少清洗1次,以防霉菌孳生。鸡舍要封好纱窗,防止蚊蝇,保持清洁卫生、干燥,每周可用含二氯异氰尿酸钠成分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垫料要勤换,也可用0.5%过氧乙酸带鸡消毒。
6.4加强舍内通风换气 夏季气温较高,应加强鸡舍通风,以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和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有效降低舍内温、湿度和空气中的霉菌数量。
7 治疗方法
7.1一旦发生该病,应彻底清除舍内垫料,并作无害化处理;清洗后用3%福尔马林消毒。鸡舍地面可铺垫干燥卫生的麦秸,改善鸡舍通风状况,更换原喂饲料,改用新鲜全价配合饲料。
7.2发病初期,可用1∶2000~3000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2~3 d,严重时可用制霉菌素拌料,连用3~5 d;或用利高霉素30 mg/kg饮水,连用2~3 d。
7.3治疗该病,制霉菌素效果最好,但必须及时、连续用药。方法是制霉菌素以每100羽10~15日龄雏鸡每次50~80万IU的用药量进行混料,早晚各一次,连用4~5 d为一疗程,病情严重时可进行人工投服。供给充足饮水,饮水中可加入葡萄糖、电解多维、强力霉素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继发感染。
7.4发病后期鸡群常会继发大肠杆菌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强力霉素、林可霉素等药物饮水,每g林可霉素兑水20~30 kg,早晚各一次,连用5~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