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
2013-01-23于伟东
于伟东
(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吉林 桦甸 132400)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
于伟东
(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吉林 桦甸 132400)
目的探讨发生产后抑郁症(PPD)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结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120例患者进行调查、评分,分析引起PPD的相关因素。结果PPD的发生率为:轻度抑郁者65例,占54.2%,中度抑郁者37例,占30.8%重度抑郁18例,占15.0%。引起PPD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及社会因素、受教育程度、分娩方式及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等。结论引起PPD的相关因素加多,PPD对产妇、新生儿及家庭、社会危害较大,因此,我们应做好孕产妇的护理干预工作,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以防止发生PPD。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产褥期精神综合征,具体指产后6周内第1次发病(既往无任何精神障碍病史),以神情低落为基本特点,严重者可伴有思维、行动异常或躯体不适表现[1]。PPD的临床表现不一,其具体症状包括有嗜睡或失眠、情绪低落、夜间情绪高涨、食欲不振或食欲大增、思想难于集中、焦虑、易怒、紧张、悲愁、自卑、害羞、疲乏无力、对生活索然无味、甚至失去生存欲望、有自杀企图、残害婴儿的意念等[2]。据有关学者报道,抑郁症的发生率为20.9%,而在产后6周至产后6个月内则可高达3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3]。PPD不仅会对产妇的身心健康以及婚姻、家庭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同时又可以影响新生儿的情感和智力发育。因此,应积极预防PPD的发生、降低PPD的发病率,对产妇、新生儿、家庭、社会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临床调研,重点探讨PPD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具体护理干预对策,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纳入120例出现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全部为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入院的病例,年龄22~38岁,平均26.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水平10例,中学学历58例,大专及其以上学历52例;分娩方式:顺产51例,剖宫产62例,产钳助产7例;分娩男婴54例,女婴66例;全部患者均排除有精神病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及人格障碍。
1.2 抑郁症诊断标准
参考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相关标准[4]:共有9条临床表现:①心情低落、情绪抑郁;②对任何或绝大多数活动均明显丧失或缺乏兴趣及愉悦感;③体质量显著下降或增加;④睡眠质量极差,表现为失眠或睡眠过度;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⑥可有疲劳、倦怠和乏力感觉;⑦认为生活毫无意义,有自罪感、自责感;⑧思维力、认知力减退或注意力难以集中;⑨反复出现死亡意念。出现上述症状中的5项或5项以上(其中必须具备①、②两项)者即可明确诊断为PPD。
1.3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等及17项版本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护士与产妇进行面对面交流,认真填写问卷,然后统一收回。产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按评分结果,正常为<7分,轻度抑郁为7~17分,中度抑郁为18~24分,重度抑郁为>24分[5]。
2 结 果
全部120例患者,轻度抑郁者65例,占54.2%,中度抑郁者37例,占30.8%重度抑郁18例,占15.0%。
3 相关因素分析
3.1 生理因素
孕产妇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是诱发PPD的重要因素。孕产妇经过受孕、停经、分娩后,体内多种激素水平的变化极大,包括雌激素、孕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泌乳素、甲状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及类固醇等,这些激素于分娩后急剧下降,可引起脑组织及内分泌组织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减少,影响高级脑细胞活动,进而诱发抑郁,同时又可使产妇的心理脆弱感和敏感性增强,情绪波动大,导致抑郁症状不断加重。此外,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产妇的体重、体型有巨大改变,以及产后出现并发症、乳房胀痛、切口疼痛或不愈合等原因,均可引起抑郁症的发生。
3.2 心理因素
由于对妊娠、分娩、哺乳缺乏足够的认识,准备不充分,以及对分娩时疼痛的过度担心、紧张等,或出现难产、分娩时间过长等,极易使产妇出现很多不良心理压力,进而导致PPD的发生。主要见于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社交能力差的产妇[6]。
3.3 家庭、社会因素
产妇在分娩后很长时间内,需要家属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如果产后缺乏足够的家庭及社会支持,则会导致PPD的发生。如家庭居住环境差,夫妻关系不睦,家属关系不和,经济状况拮据或失业等,均会给产妇带来巨大的压力。此外,由于受到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重男轻女,生女婴的产妇往往容易出现产后抑郁。
3.4 其他因素
PPD的发生与受教育程度、分娩方式、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等因素同样有密切关系,如有学者通过786例孕产妇进行调查后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产妇,发生PPD的可能性越大,而剖宫产的产妇同样容易引起PPD[7]。
4 护理干预
4.1 健康宣教
在孕产妇受孕前,即开始有关妊娠、分娩、哺乳的宣传教育工作,具体方式包括发放宣传资料、专题讲座、咨询门诊、播放相关视频、电话随访等方式,使孕产妇及家属对整个过程有着充分的了解,减少对妊娠、分娩的紧张感和恐惧感,同时宣传男女平等,逐渐破除封建思想,并建立个人档案等。
4.2 心理护理
产妇在分娩前,极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担心等不良心理,因此,护士应针对产妇具体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和交流,耐心倾听,鼓励其将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表述出来,并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安慰,增强信心,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
4.3 争取家庭及社会支持
护士应给予产妇家庭成员健康教育,告知他们家庭及社会支持对产妇的重要性,使其为产妇营造一个良好的身体恢复和育婴氛围,使其感受到关心、理解和情感支持,可有效消除抑郁情绪。
5 小 结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及社会因素、受教育程度、分娩方式以及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等因素,导致发生PPD,因此,我们应尽早地给予孕产妇以护理干预,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争取家庭及社会支持等,可有效消除其不良心理,从而防止PPD的发生。
[1] 关丽雯.产后抑郁症的相关产科因素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6):1522.
[2] 李明芳.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判定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3):128-129.
[3] 冯文,卢晶梅,刘旭红.家庭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发病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7):48.
[4] 王向锋.产后抑郁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2,5(6A):169.
[5] 潘青叶.产妇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5):34-36.
[6] 李明芳.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判定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3):128.
[7] 余雪琴.产后抑郁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3):43-45.
R473.71
B
1671-8194(2013)15-03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