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性惊厥260例临床分析
2013-01-23张建明渠建宇
张建明渠建宇
(1 山西省临县大禹医院,山西 吕梁 033200;2 山西省临县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吕梁 033206)
小儿热性惊厥260例临床分析
张建明1渠建宇2
(1 山西省临县大禹医院,山西 吕梁 033200;2 山西省临县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吕梁 033206)
目的分析探讨小儿惊厥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预后,总结认识,合理防治。方法对我科3年来收治的26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在1~2周全部治愈出院,无癫痫、智力障碍后遗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发生,复发6例。结论引起小儿热性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有效降温,止惊,保护脑细胞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均衡,增强患儿体质,积极防治,早期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发生,预防后遗症发生很关键。
小儿;热性惊厥;降温;止惊;预后
小儿热性惊厥是指小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觉性疾病引起的体温超过38.5℃以上出现的以强直或阵挛等骨骼肌运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常伴意识障碍,它们因原发病出现,又随原发病结束而消失,不能诊断为癫痫。属儿科常见急症。儿童期发病率约3%~4%,复发率达30%~50%,临床上多见于0.5~3岁小儿,6岁后很少发病,多次发作易引起脑损害和智力下降,如果治疗不佳易转变为癫痫,以及遗留智力障碍。现对笔者收集到的诊治过的260例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笔者从2007年4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确诊为热性惊厥的患者,体温均为38℃以上病例。表现为突然发作,意识障碍,双眼凝视,头向后仰,双眼上翻或斜视,面色青紫,全身或局部肌肉抽动,发作时间少于10min,惊厥持续者会影响患儿呼吸。其中男143例,女117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1d,年龄在1d~6个月6例约占2%,6个月~1岁66例约占25%,1~3岁169例约占65%,>6岁19例约占8%;体温38~39℃32例约占12%,39~40℃162例约占63%,超过40℃66例约占25%;上呼吸道感染186例约占72%,气管炎18例约占7%,肺炎47例约占18%,肠道感染5例约占2%,化脓性扁桃体炎3例约占0.7%,1例为中耳炎约占0.3%。2次发作以上6例约占2%,持续时间在30s~10min,智力障碍和肢体活动受限后遗症无1例发生。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笔者收治的26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后,总结分析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
1.3 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轻—中度升高221例;②尿常规尿红细胞及尿蛋白+- ~+20例;③便常规见红细胞5例;④1例脑电图提示轻-中度异常;⑤23例做头颅CT和1例核磁共振均正常;⑥35例作脑脊液检查压力及生化均未见异常。
1.4 诊断标准
体温超过38.5℃引起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或阵挛发作。
1.5 治疗
①惊厥护理至关重要,维持呼吸道通畅,松开衣领;平卧位或侧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及呕吐物误吸进气管,以免窒息发生。必要时吸痰,在上下牙齿间垫上敷料包裹的压舌板,防止咬伤舌头,但在抽搐或牙关紧闭时不可用力撬开,防止损伤牙齿。如出现面色青紫、呼吸暂停时立即行面罩给氧呼吸或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吸氧每分钟4~6L,待患儿面色转红润,呼吸恢复平稳后氧流量改每分钟1~2L,吸氧观察24h后无异常者,考虑停止吸氧。②药物治疗,迅速止惊,首选地西泮,剂量每次0.5~1mg/kg,肌内注射或开通静脉通道后立即静注地西泮0.1~0.3 mg/kg,一次总量儿童不超过10mg,婴儿不超过3mg,注射速度1~2mg/min,大多1~2min起效,30min后可重复使用,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抽搐情况及呼吸频率,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如有意外发生立即停止静注,并做好抢救准备。或用苯巴比妥钠8~10mg/(kg·次),肌注或静脉缓注,或给10%水合氯醛剂量为0.4~0.6mL/kg·次,最大量每次不超过1g,加入1~2倍生理盐水灌肠或鼻饲,本药产生作用较快,持续时间短,必要时30min后再给药一次。③同时还可以穴位针刺人中、合谷、少商、十宣等穴位,起到良好的效果[1]。④止惊的同时迅速降温,保护脑细胞,避免持续受损,防止反复惊厥的发生。立即给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脱去患儿外衣外裤,让患儿的头背部睡在4~8℃的水枕上或用冰袋、冷毛巾敷于额、枕后、颈、腋、腹股沟等处[2],四肢用热水袋保暖、避免寒战,保温降至38℃以下,撤去水枕。可用30%~50%的酒精清洗颈部两侧、腋窝、腘窝,擦浴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天冷时注意保暖,降温后30min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可重复使用。药物降温:安乃近滴鼻或复方氨基比林、柴胡肌肉注射或口服扑热息痛,持续高热可给予地塞米松、必要时给予人工冬眠疗法。⑤对症疗法:颅压高者给20%甘露醇2.5~5mL/时,加地塞米松(0.3~0.6mg/kgā次)、呋噻米(起始按每千克体质量每天2mg),静脉快速滴注或静注。惊厥时间长者伴有代谢性酸中毒者,适量给予碱性液、钙剂、以及脑细胞营养液如ATP、辅酶A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⑥积极寻找病因进行针对性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⑦有惊厥复发者或倾向者,间断给予患儿地西泮片,预防治疗,尤其是体温升高前和发热时提前给予地西泮并降温。
2 结 果
260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自然缓解86例约占33%,药物止惊146例约占57%,穴位刺激缓解31例约占12%。随访患儿3年有6例复发两次,无一例发展为癫痫或遗留智力障碍。
3 讨 论
笔者通过260例热性惊厥患儿采用镇静、止惊、降温、降颅压、病因治疗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营养神经细胞药物,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损伤,有效避免中枢后遗症的发生。本组病例均使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止惊,物理和药物降温,激素或甘露醇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缺氧状态。ATP或辅酶A营养脑神经,积极治疗原发病,收到良好效果,260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经过3年随访无1例留有中枢神经后遗症。因此应积极治疗和预防小儿惊厥,以免发作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引起小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对复发2次以上者宜间断在发热时服药。热性惊厥预后良好,不宜长期用药预防。故小儿预防热性惊厥尤其重要。所以对于小儿热性惊厥应及时采取以下几点:①及时控制发作,防止脑损伤,保护脑组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②尽快退热;③维持生命功能;④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防止复发;⑤对复发者间断给药控制。
地西泮毒性低,安全范围大,为高脂溶性药物,静注后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3],是治疗惊厥的首选药物。地西泮有呼吸抑制的副作用,故不宜静注过量,速度过快。防止低血钙,以免低血钙引起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以致惊厥。并预防佝偻病的发生,以免影响肺功能。故心肺功能不全者慎用。6个月以内的婴儿禁用。
小儿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以强直或阵挛等骨骼肌运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少数也可以有其他发作形式,如肌阵挛、失神等,常伴意识障碍,他们因原发病出现,又随原发病结束而消失,因而此类惊厥不能诊断为癫痫。只有慢性反复发作痫性发作才能诊断为癫痫。小儿热性惊厥一般多于3个月~3岁发病。男孩稍多于女孩。绝大多数5岁后很少发作。持续数秒至10min,可伴有发作后短暂嗜睡。发作后患儿除原发疾病表现外,一切恢复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在一次发热疾病过程中,大多只有一次,个别有两次发作。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各种外来货内在的刺激(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分解产物;疫苗注射;体内组织代谢产物等)易引起体温升高,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起惊厥。缺钙小儿由于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更易惊厥。
小儿热性惊厥的病因较多,由神经系统外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中毒性菌痢、肺炎、败血症等引起,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热性惊厥为多见[4]。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等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①热性惊厥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道感染、中耳炎、泌尿道感染等,体温多在39℃以上,一次疾病过程中抽搐发作很少超过2次。抽搐后意识恢复,无后遗症;②感染中毒性脑病:严重感染性疾病,如中毒性菌痢、败血症脑病等。因超敏反应及中毒引起脑缺血、脑水肿而致惊厥,这样的情况惊厥次数多,时间长,常有意识障碍及阳性神经系统体征。热性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我们应积极预防治疗。
为避免惊厥给小儿带来危害我们日常就给家属进行健康教育:①在传染病流行季节,避免到公共场合;随气温添减衣物;饮食均衡、营养、易消化,饮食卫生,预防呼吸系统、消化道疾病;②室内应定期开窗,空气流通,室内空气要新鲜,室温适宜;③家中常备体温计,退热剂,了解孩子的体温,若体温超过38℃,应予退热,若体温不降或者小儿发生热性惊厥时,应及时到就近医院救治。
[1] 林峰,陈家洲.儿科疾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9-87.
[2] 刘宏阁.小儿高热惊厥9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 46(24):240.
[3] 李瑞林,郭亚乐,周戬平.热性惊厥的新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4):246.
[4] 李蓉,巴玉珍.治疗小儿惊厥59例体会[J].中原医刊,2001,19(3):19.
R725
B
1671-8194(2013)15-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