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3-01-23力项
朱 力项 鑫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2 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朱 力1项 鑫2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2 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也尚无治愈的方法,针对AS的病因学说有遗传学说、分子模拟假说、免疫应答基因假说、关节源性致病肽假说、T细胞受体库和超抗原假说等,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感染、免疫、理化因素有关。本文就2003年至今报道的关于AS针灸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针灸;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慢性炎症为主并侵犯四肢关节和其他脏器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学虽然在分子和基因蛋白的水平上做了大量的实验探索研究,但其目前临床的治疗手段仍较为单一。西医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激素和特异性治疗,这些药物虽能缓解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病情发展,且副作用较大,长期服用会对肝肾、骨髓及消化道黏膜等造成损害。
根据临床表现,AS可归属于中医学“骨痹”、“腰痛”、“肾痹”、“尪痹”“督脉痹”、“竹节风”、“龟背风”等范畴。《素问·痹论》中云: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灵枢·经脉第十》: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形象描述了此病的痛苦形态。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从经脉循行部分来看,本病与督脉、肾经、肝经、膀胱经、冲脉、任脉等经脉相关联,尤以督脉关系最为密切。2002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本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肾阳亏虚、肝肾不足5个证型。本文就2003年至今报道的关于AS针灸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1 针刺疗法
张杰等[1]对36例AS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选穴:脾俞、肾俞、膈俞、京门、章门、三阴交、大椎、气海、水沟、委中,4穴/次并交替选用,10次/疗程,疗程期间间隔1周,治疗期嘱病人进行适度的腰椎功能锻炼。结果:最短治疗2个疗程,最多治疗5个疗程有效率94.4%。
曾莉[2]据《灵枢·官针》“针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理论,以扬刺夹背穴法治疗AS22例,以病变椎体部位的夹脊穴和骶髂关节痛点为治疗点,针刺后以中等强度提插捻转和刮柄法为主,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1.8%。
张永臣等[3]以针刺相应椎体的华佗夹脊为主,配合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中药治疗AS40例,总有效率95%。
针灸临床目前运用的针刺用针大多采用的是不锈钢针具,在检索中发现有的临床医生采用银质针具,且疗效显著,且古代医家在对针具的选择曾盛行过银质针具,但在现代的临床上推广上,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疗效报道加以对比。
安平等[4]采用银质针配合布洛芬治疗AS,治疗组45例,给以银质针针刺治疗,以骶骼关节、髋关节、腰椎段为主要针刺部位。中频多功能理疗仪治疗组30例,治疗期间配合内服布洛芬片,治疗组显著好转38例,好转7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著好转10例,好转17例,无效3例。两组经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叶勇光等[5]也采用银质针治疗AS患者3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银质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组,银质针治疗能够松解AS患者脊旁软组织,对改善脊柱活动功能、疲劳及疼痛症状有良好的作用效果。
谢贵四等[6]采用银质针治疗AS。将26例处于疾病相对静止期的A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及西乐葆胶囊进行对症治疗。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病情整体评分(BAS2G)、巴氏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均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银质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目前常规西药治疗,且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少。
2 艾灸疗法
冯祯根[7]对36例AS患者施灸治疗,时间限定在暑夏农历三伏天,以晴朗温高的白天为佳。将丁麝粉(含丁香25%,麝香50%,肉桂25%)1.0~1.8g、去皮大蒜泥500g、陈艾绒200g,督脉取穴处常规消毒,涂上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撒上丁麝粉,大椎穴至腰俞穴处铺2寸宽5分厚的蒜泥条带,后在蒜泥上铺成如乌梢蛇脊背的长蛇形艾炷一条。点燃头、身、尾三处,自行燃尽后再继续铺艾炷施灸。一般灸2~3壮为宜,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拭干。灸后可起水泡,第3天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涂上龙胆紫,直至结痂脱落止,共治疗36例,总有效率83.3%。
3 针灸并用
陈志令[8]采用电针及铺灸的方法治疗AS320例。治疗36d。有效率98%,显效256例,占80%;好转58例,占18.12%;无效6例,占1.88%。认为电针及铺灸治疗AS疗效较好。
李莉[9]将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温针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电针治疗,主穴两组都选取大椎、至阳、腰阳关。配穴取脊柱受侵部位的华佗夹脊穴,有外周关节受累的关节周围局部取穴。观察组治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10.0%,总有效率为26.7%,经疗效对比发现,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治疗AS疗效明显优于电针治疗。
齐昌菊[10]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AS的纽约标准的患者100例,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主穴取百会、风府、大椎、身柱、至阳、筋缩、命门、腰阳关、长强。配穴取脊柱受侵部位的督脉穴、夹脊穴,有外周关节受累的关节周围局部取穴。对照组50例,男44例,女6例;年龄18~4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1g/次,2次/d。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后,其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针药结合
陈日兰等[11]对64例AS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口服甲氨蝶呤治疗,主穴:大杼、肾俞、命门、腰阳关、次ā、关元、委中、太溪;配穴:气海、上髎、足三里、后溪;四肢穴位交替应用。肾俞、命门、太溪、足三里针用补法,其余穴位用中等刺激,其中肾俞直刺并微斜向椎体,关元直刺使腰骶部及下肢有酸胀麻感,次髎直刺使骶及下肢有酸胀感,针刺后温和灸肾俞、命门、关元15min。3个月为1个疗程。期间内服甲氨蝶呤片10mg/次,1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经治疗总有效率95.3%,针灸结合甲氨蝶呤治疗AS疗效甚佳。
石跃等[12]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熏蒸法治疗AS患者30例。针刺以夹脊穴、督脉穴、八邪穴为主,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针法。熏蒸采用特制温控中药熏蒸床,对病变部位熏蒸,水温控制在65~75℃,中药用生川乌、草乌、川牛膝、川芎、红花、伸草、骨草各30g。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有效率为90%。
5 针灸加穴位注射
成秀芳等[13]将100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评定疗效。取大椎、膈俞、肝俞、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居髎、风市、委中、绝骨、命门、腰阳关。隔日选上述穴位4~6个,取鹿瓜多肽注射液2mL,香丹注射液2mL,维丁胶性钙1mL,维生素B121mL之混合液,用5mL一次性针管常规注射所选穴位各0.5~0.8mL。针刺和穴位注射交替进行,1次/d,同时TDP局部照射,起针后患部闪罐、施灸,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对照组仅采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7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AS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6 火针结合水针疗法
火针,是将特制针具用火烧红后迅速刺入腧穴的方法,借火助阳,达到祛风散寒除湿的效果。许明辉[14]采用火针结合火针疗法治疗AS,取穴以督脉、膀胱经为主,寻找病灶点,常规穴位取风池、风府、大椎、风门、膈俞、至阳、肝俞、脾俞、命门、腰阳关、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秩边、承扶等穴;辅以胆经的居髎、环跳、阳陵泉等穴。在病灶点上快速点刺5~7针,1次/2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一般治疗3~5疗程。水针药物:红花注射液、当归、丹参、黄芪、鹿茸精注射液。取穴:风池、风府、大椎、膈俞、肾俞、肝俞、脾俞、腰阳关、血海、关元、气海、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红花、当归、丹参注射液这三种药混和后注射到风池、风府、大椎、膈俞、腰阳关、血海,每穴位1~2mL;然后把黄芪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两种药混合打在肾俞、肝俞、脾俞、关元、气海、中极、足三里、三阴交。通过对100例AS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火针结合水针治疗疗效显著,总有效100%。认为该疗法是目前治疗AS最有效、最安全、无毒副作用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王秋云[15]运用火针治疗AS外周关节红热肿痛12例。以紫药水标记局部阿是穴(红肿最重处)乙醇消毒。备贺氏火针(1.5寸)1根,将火针用火外焰加热到白炽,对准标记处快速点剌。根据红肿部位大小点刺3~5针,隔13d施下一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发现,火针对缓解AS外周关节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率达100%。
7 针罐结合
崔祺等[16]采用针罐结合治疗,用30号2寸毫针针刺整脊(印堂穴与前发际连线中点)、风池、大椎、膈俞、环跳穴,得气不留针,起针后嘱患者活动腰胯几分钟。用30号1.5寸毫针刺百会、秩边(双)、足三里(患侧)、阳陵泉(患侧)、三阴交(患侧)、悬钟(患侧)穴,采用捻转补法,得气为度,削骨穴(患侧)腰背部夹脊穴斜刺进针,捻转泻法,得气后再加电针疏密波刺激30min。在阿是穴(腰胯部腰背部压痛点)行刺络拔罐,出血2~5mL,隔日一次连续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d,治疗期间嘱患者进行适当功能锻炼连续治疗最少2个疗程,总有效率95.2%。
赵鸿[17]使用背部走罐、刺络拔罐及电针综合疗法治疗AS32例,观察治疗前后1、3、6个月患者的晨僵、疼痛、整体功能分级以及临床有效率,记录不同时间轻度及重度患者的例数,并做统计分析。得出:针罐结合疗法对AS有较好疗效果且疗效和疗程成正相关。
万学文[18]则采用针罐结合,针刺相应椎体的棘间隙、横突间隙、病变的骶髂关节部位、委中后加以拔罐,共治疗32例,临床缓解率62.5%。
8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是通过在穴位植入可吸收的羊肠线,对穴位形成持续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孙梅等[19]采用双侧肾俞、白环俞、秩边穴埋线配合袪风活络药物治疗本病患者21例,总有效率91%。
高某等[20]将80例AS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取双侧肾俞和白环俞,15~20d埋线1次,3次为1疗程)50例,药物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30例,观察疗效和两组治疗前后血沉、晨僵时间、20米步行时间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均有变化,但穴位埋线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9 挑筋疗法
挑筋疗法一种通过挑、提、摇、摆等手法将穴位相应的皮内或皮下筋膜纤维挑拨出来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刺激疗法。
余某等[21]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挑筋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以综合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分级量化分值为评价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综合临床疗效:挑筋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3%和8.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疗效: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2%和44.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罗键等[22]先后运用岭南挑筋法治疗AS患者128例,取颈、腰、背部膀胱经背俞穴,华佗夹脊、督脉穴、阿是穴。穴位常规消毒,用20g/L普鲁卡因在相应穴位下注射皮丘,用I型挑针挑断表皮后,把穴位皮内的白色纤维缓慢拉出,直至把针孔周围的纤维挑完为止。结果显示挑筋法本病总有效率可达85.4%~93%,并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
10 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是用针刀将脊柱各个关节粘连的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和挛缩筋脉实施分离、切开和松解的方法,亦可刺激脊背部的各脏腑腧穴。
王颂歌等[23]选择AS伴肌腱附着点炎患者80例,采用小针刀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两组各40例,治疗组运用强脊宁一号汤加小针刀治疗,方药组成:威灵仙10g,独活12g,千年健10g,钻地风10g,木瓜15g,丹参20g,生地黄20g,白芍20g,薏苡仁20g,川牛膝10g,香附15g,甘草9g。砂锅煎煮分2次口服。2周为1个疗程。②小针刀应用:常规消毒,在肌腱附着点炎压痛最明显处进针刀,刀口线和肌腱方向平行,先用疏通剥离法后,再进针深达骨突部位,用切开剥离法3~4下,出针。压迫针孔片刻,待不出血为止。若未愈可7d后再做一次。对照组用强脊宁一号汤加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50mg),每日两次口服。治疗组总有效率94.6%,对照组总有效率52.6%,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认为小针刀治疗AS肌腱附着点炎有独特疗效。
蒋志刚[24]采用针刀创始人朱汉章教授之小针刀疗法,综合治疗AS患者60例,方法采用小针刀配合手法点穴按摩的综合治疗方式,60例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屈曲全部纠正,相应功能均恢复,有效率为100%。
11 总结
传统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痹证范畴,针灸治疗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临床上有广泛的运用,多数的临床报道采取传统针刺和艾灸的治疗手段,有些其他疗法,如针药结合、火针、拔罐、梅花针、埋线等疗法也有很好临床疗效。但疗效判定标准不一致、证型不统一、动物模型缺乏、实验方面研究不足等原因也导致这些疗法不能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得到进展。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相对固定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给针灸治疗的客观化、标准化带来诸多不便。建议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的开展,使临床和基础研究更具可比性、参照性、可信性及重复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充分发挥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优势,减少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1] 张杰,玉璐.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J].中国针灸,2007,27(1):22.
[2] 曾莉.扬刺夹脊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2):46.
[3] 张永臣,马涛,贾红玲.针刺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8):480-482.
[4] 安平,沈茂荣,段朝霞等.银质针配合布洛芬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华夏医学,2009,22(1):93-95.
[5] 叶勇光,何锦勇,叶永亮.银质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5):30-32.
[6] 谢贵四,汪青春,李长海.银质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2):34-36.
[7] 冯祯根.铺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20.
[8] 陈志令.电针合并铺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20例[J].中医学报,2009,24(144):101-102.
[9] 李莉.电针与温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34-35.
[10] 齐昌菊.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9):541-542.
[11] 陈日兰,庞学丰.针灸结合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2):115-116.
[12] 石跃,宋晓光,赵欣纪.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6,14(5):56-58.
[13] 成秀芳,吴玲,李长凤,赵玉萍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3):172-173.
[14] 许明辉.火针、水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25):150-152.
[15] 王秋云.火针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肿12例[J].江苏中医药,2005,26(1):20.
[16] 崔祺,王遵来.针罐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1):112.
[17] 赵鸿.针罐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28(4):287-288.
[18] 万学文.针罐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8):551-552.
[19] 孙梅,汪涛.药物加穴位埋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2):172-173.
[20] 高广忠,马小平.穴位埋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0例临床分析[J].四川中医,2003,21(5):78-79.
[21] 余志辉,胡建芳,黄国明,等.挑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9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6):375-377.
[22] 罗健,黄柳和,孔令深,等.岭南挑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2003,28(4):276-279.
[23] 王颂歌.小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肌腱附着点炎40例[J].中国中医药,2010,8(21)137.
[24] 蒋志刚小针刀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6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53.
R593.23
A
1671-8194(2013)15-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