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肾上腺皮质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2013-01-23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3期
关键词:瘤体皮质边缘

徐 磊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021400)

探讨肾上腺皮质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徐 磊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021400)

目的 对肾上腺皮质癌ACC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方法 对18例通过手术、影像学检查与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癌患者的CT表现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 在18例ACC患者中,左侧肾上腺患者7例,右侧肾上腺患者11例;肿瘤直径为(5.1~13.2)cm,平均直径为9.1cm;病灶形态不规则的患者为12例,呈卵形及圆形的患者为6例;肿瘤体内坏死的患者为14例,肿瘤边缘结节状出现强化的患者为4例;肿瘤体内出现钙化的患者为9例,肺部转移患者1例,门静脉癌栓患者1例,邻近脏器侵犯的患者为5例,周围脂肪间隙存在索状异常的密度影患者为7例。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成分的强化程度不同。结论 对肾上腺皮质癌患者的肾上腺肿瘤形态、大小、转移、坏死与强化方式等进行诊断鉴别,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肾上腺;皮质癌;肿瘤;CT诊断;鉴别

肾上腺皮质癌可简称为ACC,作为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肾上腺皮质,临床少见,发病率约占据恶性肿瘤0.2%,恶性程度较高,具有强烈的侵袭性,易出现转移,其病死率也比较高[1]。随着诊断水平提高、影像学发展与检查技术的不断完善,有关ACC疾病的报道逐渐增多,我院就近4年的ACC患者18例CT资料进行了分析,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了18例ACC患者,并对18例通过手术、影像学检查与病理证实的ACC患者的CT表现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全部患者中,女患者12例,男患者6例;患者年龄为26~71岁,均龄为51.8岁;腰部疼痛患者为5例,高血压患者8例,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患者为5例;6例皮质醇增多症的患者,9例无功能性的肿瘤患者,雄激素及皮质醇分泌增多的患者为3例。

1.2 诊断方法

对于ACC患者实施CT检查,CT检查所采取的是GE光速VCT机与GE光速16层的CT机,其层距及层厚均是(1.25~5)mm,通过CT平扫之后,实施增强检查,对ACC患者增强扫描,并经肘静脉进行(80~100)mL的非离子对比剂注入,其注射流率是(2.5~4)mL/s,将对比剂注射(28~35)s之后,实施动脉期的扫描,在(70~80)s之后,再实施门静脉期的扫描。全部病例的CT原始数据都应实施三维重组,对ACC患者瘤体的供血血管、瘤体及周围组织关系等进行仔细观察。

2 结 果

2.1 ACC患者的肿瘤CT平扫

在全部ACC患者中,瘤体边缘见斑片的低密度含脂患者为2例,其CT值分别是-8HU与-10HU,对患者增强后,其动脉期的CT值分别是10HU与7HU,而门脉期的CT值分别是22HU与15HU,其他16例ACC患者的瘤体CT值在(26~54)HU之间,平均CT值是43HU,其动脉期的CT值在(30~102)HU之间,均值为62HU,而门脉期的CT值在(61~114)HU之间,均值为76HU。

2.2 ACC患者增强扫描的表现

在18例ACC患者当中,全部患者瘤体实质成分的门脉期与动脉期相比,均有所强化,其CT值增高了(5~49)HU,肿瘤门脉期或者动脉期的扫描CT值在100HU以下的患者为17例,而肿瘤门脉期与动脉期CT值都在100HU以上的患者为1例,瘤体实质部分的动脉期存在强化不均现象的患者为13例,可见患者瘤体内明显强化的血管患者为9例,通过瘤体边缘延伸至中心,除了瘤体内存在钙化及坏死之外,全部瘤体实质部分的门脉期强化均是比较均匀的。

2.3 肿瘤形状位置与肿瘤内坏死

在全部ACC患者中,左侧肾上腺患者7例,右侧肾上腺患者11例;肿瘤直径为(5.1~13.2)cm,平均直径为9.1cm;病灶形态不规则的患者为12例,呈卵形及圆形的患者为6例。肿瘤体内坏死的患者为14例,主要表现为下列3种形式:①是中央坏死性患者5例,坏死灶处于瘤体的中央,瘤体内呈现囊状改变,不过坏死边缘在动脉期、平扫与门脉期等上,没有显示锐利清晰的轮廓;②是瘢痕坏死型患者9例,其中央粗大,并出现瘢痕状的坏死,且坏死边缘呈现清晰锐利状;③是不规则型的坏死患者为1例,瘤体坏死的低密度区表现为不规则状。有4例患者的肿瘤内没有明显坏死区,主要表现出瘤体边缘的单发,或者多发结节强化程度的减低区,其界限较为清晰,平扫密度也有所增强。

2.4 ACC患者的肿瘤转移、钙化与浸润

在18例ACC患者中,出现肺部转移的患者1例,肿瘤体内出现钙化的患者为9例,其钙化位置多位于瘤体边缘或者内部,并呈现斑点状、细颗粒状与条索状等。周围脂肪间隙存在索状异常的密度影患者为7例,门静脉癌栓患者1例,邻近脏器侵犯的患者为5例。

3 讨 论

肾上腺皮质癌ACC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在临床医学上较为少见,根据肿瘤有无内分泌功能可分成无功能的ACC与功能性的ACC,通常功能性的肿瘤占据30%~50%。在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的检查上,功能性ACC存在一定特点,不过手术之前,还是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对于无功能的ACC患者,因缺少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其明确诊断则主要依靠影像学的检查。影像学的检查方法有MRI、CT与超声等,其中,超声检查具有简便的优点,但容易受到肠道气体影响,并且当发现ACC时,已经较大,对肿瘤远处转移及整体观察比较有限,因此,检查评估ACC疾病时,通常采取MRI与CT方法更具有优势。近些年,有关CT技术的发展比较迅速,具有检测速度快与分辨力高等优点,并且受患者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较小,图像质量较高,目前,已成为腹部及后腹膜疾病中的常用影像检查法。

肾上腺皮质癌ACC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文根据CT检查法,对ACC疾病进行了诊断,在本组18例资料中,有2例ACC患者出现了瘤体边缘可见斑片的低密度区域,能检测出脂肪成分,因此,考虑肿瘤与瘤体含脂质间的关系,嗜铬细胞瘤中,没有有关含脂肪的报告,这2例患者瘤体中央表现和其他16例患者是相仿的,因此,对患者肾上腺瘤体密度给予了全面评估,通过评估可知,其脂肪成分来自肾上腺皮质,并非肾上腺的髓质,再结合瘤体的其他CT表现,可正确鉴别诊断ACC。通过瘤体的形态及大小诊断,考虑ACC与大小、形态存在一定关系,患者瘤体的直径越大时,患ACC的概率就越大。在本组ACC患者中,瘤体直径在10cm以上的患者有9例,瘤体直径为(5~10)cm的患者为9例,因此,瘤体大小会给瘤体的恶、良性判断带来一定诊断价值,尤其是直径在10cm以上的瘤体[2]。18例ACC患者中,形态不规则的患者有12例,形态不规则和瘤体周围结构、生长速度具有一定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恶性瘤体生长的方式,当患者的瘤体较大且不规则时,可怀疑为ACC。在ACC疾病中,肿瘤坏死为常见表现,在本组中,肿瘤体内坏死的患者为14例,约占ACC疾病的77.8%,其坏死形态主要有不规则型、瘢痕型与中央型等坏死,而对于嗜铬细胞瘤坏死来说,通常表现为裂隙状、边缘弧形与小圆型的坏死,因此,瘢痕状坏死、中央粗大与坏死边缘不清等对ACC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肿瘤转移、钙化及浸润等均与ACC疾病具有一定关系。

总而言之,对ACC患者的肾上腺肿瘤形态、大小、转移、坏死与强化方式等进行诊断鉴别,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1] 权昌益,牛远杰.成人肾上腺皮质癌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 18(21):3586-3590.

[2] 刘涛,孔垂泽.原发性无功能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3):495-497.

R736.6

B

1671-8194(2013)33-0094-02

猜你喜欢

瘤体皮质边缘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人参-黄芪与熟地-山茱萸影响肾上腺皮质瘤细胞皮质酮生成的比较研究
皮质褶皱
迎秋
暗香浮动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