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焦虫病的中药疗法
2013-01-23王金合,韩振平
奶牛焦虫病是寄生于牛红细胞内的血液原虫病,临床上以高热、贫血、血红蛋白尿、迅速消瘦和产奶量显著下降为特征。
本病呈季节性流行,多发于高温季节,该病既影响奶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又可明显降低生产性能,严重者则可引起死亡,常给奶农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2012年5月,湖北省行唐县奶牛养殖户郭某,称其1头奶牛已发病8 d,开始体温39.8℃,废食,用安乃近和头孢噻呋钠治疗,连用3 d,临床症状略有缓解,第4 d停药后又开始体温升高。如此反复,不见好转。
另有1头3月龄的小牛,症状基本相似,废食,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因体质较弱已经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40.6℃,呈稽留热,脉速、心率不齐,食欲减退,排粪减少,便秘。反刍停止,呼吸加快,肌肉震颤,精神沉郁,产奶量急剧下降。发病后第4 d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由浅至深红色,尿中蛋白含量增高。
病牛显著消瘦,黏膜发绀、黄染、贫血,出现黄疸水肿,胃肠蠕动减缓。随着病程延长,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粪便中含有粘液及血液。病牛乳房红肿、热、硬,乳汁稀薄。
3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小牛可见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全身性出血,淋巴结肿大3~5倍,切面有暗红色病灶和灰白色结节。
脾肿大,被膜有出血点,髓质软化;肝脏肿大,呈现棕黄色或棕红色,有灰白色结节和暗红色病灶;肾肿大,有粟粒大暗红色病灶;真胃和十二指肠有出血点和大小不等的溃疡灶。
4 实验室检查
采集病牛耳尖血涂片,经姬姆萨氏染色、镜检,红细胞内发现有折光性强的蓝色焦虫虫体,有月牙形、环形、卵圆形、尖端以钝角相联的双梨籽形等不同形状。红细胞的染虫率为75%左右。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奶牛焦虫病。
5 防治措施
一是做好奶牛圈舍的卫生消毒工作,隔离病牛。
二是药物治疗。传统治疗方法多使用黄色素、贝尼尔,但黄色素、贝尼尔副作用大,对病牛肝肾易造成损害,且影响奶质发酵,有药残。
笔者运用中药治疗该病,效果良好。
具体方法:上午深部肌肉注射“板陈黄”注射液,每kg体重0.05 mL,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陈皮、麻黄。下午饮服“血虫清”,每kg体重0.3 mL,主要成分为青蒿、苦参、柴胡、白头翁、常山。
同时配以维生素C片,连续用药3 d,病牛痊愈康复。
6 小结
6.1奶牛焦虫病的发生与中间宿主蜱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发病季节主要在气温较高的5-9月,7-8月为高峰期。长途运输、营养不良等多种应激均可诱发本病。
6.2预防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一是搞好灭蜱、灭蚊、灭蝇工作,做到科学饲喂。二是加强检疫、监测,禁止病牛和带蜱牛进入本地。三是药物预防,从4月份开始,在奶牛饲料中拌入“红弓链防散”主要成分为青蒿、知母、黄芩、甘草、黄药子,或每隔半月喂服一次焦虫片,预防本病效果显著。
王金合,韩振平
(河北省行唐县兽医防疫站 050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