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救灾 为生命护航

2013-01-23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村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芦山灾情汶川

4月20日8时02分,雅安芦山7.0级强震再次撕裂中国大地的伤口,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灾难就是动员令,灾情就是冲锋号。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各方及时、迅速、有效、有序应对,无数人迅速投入到抢险的战斗之中。救援,既要争分夺秒,又要科学施救。我们看到,在抗震救灾中科技显示了重要的作用,遥感飞机获取的图像和数据为研判灾情提供了重要依据;北斗导航仪、生命探测仪等新型装备为救援抢险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批批医疗卫生专家相继赶赴灾区现场救治,远程医疗诊断提供了有效支持。

科学救灾,科技界广大同仁当仁不让。地震发生后,中国科研机构、制造业拿出不少“新式武器”投入抢险救灾一线。搜救机器人、能工作一个月的电源、双臂救援车、巨无霸手机充电器……专业救援力量和先进装备在执行灾情勘查、远程投送、人员转运、物资运输、道路抢通、人员搜索及医疗救治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出作用,也极大地提高了抢险救灾成效。

高效的组织、科学的举措、完善的方案有效整合救灾力量,最大程度地为抢救生命、减少伤亡赢得了宝贵的时机。这一切都体现出了科学抗灾的精神。

在我们为雅安芦山科学抗灾的成效感到些许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每一次灾害,都有值得我们反思之处。不尊重科学规律的某些做法,一次次带给我们惨痛的教训。据雅安市宝兴县县长介绍,地震后全县水电气中断,房屋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此言听来特别令人悲愤。汶川地震之后,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的,承建单位都具有建筑施工一级资质的。此次芦山地震,震级为7级、震中烈度在9度左右。按照常理,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理应成为这次地震的“生命之舟”。可是,重建建筑居然也不抗震,不能不让人质疑施工时存在着违背科学精神的问题。之后虽然也有专家称,灾区新建公共建筑比如医院、学校等主体结构基本完好,受损部位主要是非承重墙、天花板吊顶等非主体结构,但中国的各种建筑物抗震标准偏低,施工中存在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盲目赶工期等现象,已不是个别案例。

“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的名言此刻在耳畔回荡。但愿,灾难真的能教会人们尊重生命,懂得用科学知识为生命护航。

猜你喜欢

芦山灾情汶川
盐城市夯实灾害灾情管理基础
云上远眺新汶川
A dataset of Ya’an Earthquake based on social media
“灾情”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春回芦山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芦山地震道路损毁快速评估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及应急处置保障
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中等地震密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