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风对建筑中庭自然排烟的影响
2013-01-22陈霄,谢妉
陈 霄,谢 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沈阳110136)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庭正以其庄重美观、视野开阔、环境舒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商业、展览、办公等大型公共建筑内。与此同时,中庭的贯通性也给消防安全设计带来了挑战。统计结果表明,火灾中80%以上死亡者死于烟气的影响。而中庭内通常无法按照常规方法划分防火分区,易导致烟气迅速扩散,使人员遭受高温浓烟威胁,极易引起恐慌和拥挤、踩踏现象,影响人员安全疏散。因此,中庭的排烟设计是中庭类公共建筑消防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1,2]。
中庭通常采用的排烟方式有机械排烟和自然排烟。以往中庭通常采用机械排烟方式,并已有人做过相应研究[3-7]。机械排烟初期投资高,而且火灾猛烈发展阶段排烟效果会降低,另外,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庭由于考虑到美观和采光的要求而采用玻璃顶棚,造成机械排烟设备安装不便。而自然排烟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无动力设备和投资少,因此越来越受到青睐,例如北京大剧院、国家会议中心均采用了自然排烟方式。
影响自然排烟的因素很多,其中建筑外部环境风(简称为“外界风”)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而在工程实践中,往往将出口边界条件简化处理为自由边界条件,忽略了外界风对于排烟效果的影响,显然是不尽合理的,需要分析外界风对于自然排烟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固定风向、不同风速的外界风条件对中庭建筑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为中庭建筑自然排烟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1 模型参数设置
1.1 基本参数设置
本文采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对中庭建筑进行烟气模拟分析。中庭尺寸为40m长(x方向)、24m 宽(y方向)、28m 高(z方向),模拟设定边界为60m×60m×54m。计算区域网格划分为0.5m ×0.5m ×0.5m,总模拟时间为 600s。火源位于中庭中央,面积为1m2。根据美国NFPA 92B中的建议,未限制可燃物的中庭最小火灾热释放速率为5000kW。火灾增长曲线选用快速t2火,火灾增长期时间为t=327s。
1.2 排烟补风参数
排烟量计算采用产烟量法[8],经计算后确定排烟口总面积为12.96m2,个数为9个,尺寸为1.2m×1.2m,采取3行3列,顶棚居中布置。在中庭底部南北两侧分别设置尺寸为3.6m×1.8m的自然补风口,240s时排烟口和补风口开启。采取外界自然补风方案,主要分为无风、均匀风、梯度风三种状态,仅在风向与底部开口垂直的情况下,分析外界风对于中庭内部烟气流动分布规律的影响。
实际中,风速通常都是不稳定的外界因素,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空气运动的角度分析,高度在0~100m的区域内空气流动受涡流、黏性和地面植物以及建筑物等的影响,风向基本不变,但风速大小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而这一变化主要取决于地面粗糙度。
式中:υ—高度为h处的风速(m/s);
υ0—基准高度处的风速(m/s);
h0—基准高度,取10m;
p—粗糙度,取 0.4[9]。
不同地面情况的地面粗糙度如表1所示[10]。
本文所研究对象的高度远低于100m,因此处于风速随高度增大而增大的区域。假设研究对象位于城市,且周围有高层建筑,粗糙程度设定为0.4。
表2给出了风速取值的一般范围。由于二级风可以被人感觉到,三级风可以观察到旌旗展开,风速已经相当大。因此,以二级风速1.6m/s~3.3m/s、三级风速3.4m/s~5.4m/s为参考标准,分别取风速为2m/s、5m/s,制定模拟方案如表3所示。
表1 不同地面粗糙度汇总表
表2 风速等级表
表3 不同风速情况汇总表
1.3 测点布置
沿x方向距离火源10m处布置两组热电偶,最低点坐标为(10,12,1)最高点坐标为(10,12,27),垂直间距为1m,共计54个热电偶。并设置了经过火源的温度、可见度等纵切面,同时设置了排烟口附近的压力和流量切面等,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模型及排烟口布置示意图
2 模拟结果分析
2.1 不同外界风对于火焰倾斜程度的影响
图2为t=480s时,不同风速条件下x=20m切面上的烟羽流形状。从上图可以看出,场景1中,初始风速为0m/s即无外界风的情况下,在排烟口和补风口开启后,烟羽流基本竖直向上蔓延到达顶棚,一部分由排烟口排至室外,一部分沿两侧墙壁逐渐下降,并卷吸空气使得烟层厚度逐渐增加,但保持对称平稳下降的趋势。
场景2—场景5中,排烟口和补风口开启后,单侧外界风造成火羽流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风速越大,发生的倾斜角度越大。针对于均匀风来看,场景2中,羽流倾斜角度在20~30°左右,场景3中,羽流倾斜角度在70~80°左右,并且火羽流几乎被吹倒,贴近地面,烟羽流半径被拉长了3m左右。针对于梯度风来看,在火灾初期,火羽流从连续火焰处便开始发生倾斜。场景4中,火羽流倾斜较小角度;场景5中,火羽流倾斜角度很大。
横向比较发现,同一时刻,均匀风造成的烟羽流倾斜角度比梯度风稍大,原因可能是均匀风在补风口附近的风速比梯度风大,对烟羽流的扰动较大。模拟中还发现,场景3和场景5中,中庭上方的烟羽流因风速过大而呈现不规则的跳动。
图2 不同风速条件下烟羽流形状
2.2 不同外界风对于排烟口附近压力的影响
从X=20m处的压力切面来看,在燃烧后期,由于风速条件不同,造成室内压力分布有所不同。场景1中,即在无风条件下,室内压力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到顶棚附近压力最大,并且同一高度压力基本相同。场景2和场景4中,即外界风速为2m/s时,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与无风状态下相差不大,不同的是,背风面靠近顶棚处压力稍大于相同高度处周围其他位置;而背风面在中庭1/2高度处附近压力稍小于相同高度周围其他位置。另外,梯度风与均匀风相比,梯度风在补风口附近形成负压漩涡,对补风造成影响。场景3和场景5中,即外界风为5m/s时,室内压力仍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与场景1、场景2和场景4相比,同一高度处压力较大。即风速越大,同一时刻同一高度处的压力越小。横向比较发现,梯度风条件下的顶棚压力小于均匀风条件,但在补风口附近同样形成负压漩涡。
2.3 不同外界风对于烟气温度的影响
从图2可看出,无风状态下,火源附近最大温度低于有风状态,火灾和初期,火源附近最大温度的变化不大,主要变化发生在火灾中后期,随着风速的增加,火源附近的温度明显下降。
图3 X=20m切面处,不同风速条件下压力分布图
图4 不同时刻、不同外界风、不同高度处的测点温度分布比较
从测点温度测点值来看,燃烧的初始阶段(60s内),由于补风口排烟口均未开启,不同场景测点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补风口开启后,风速对于不同高度处的温度变化有了明显的影响。
某高度以下,风速越大,测点温度值越高;某高度以上,风速越大测点温度值越低。即温度大小随高度变化的变化率随风速增加而减小。例如,420s时,高度为4m处,场景1、场景2、场景3对应的温度分别为 20.19°、26.65°、27.39°;而高度为20m处,三个场景对应的温度分别为38.49°、37.00°、33.80°。场景 4 和场景 5 中,不同梯度风速之间存在相似规律。说明在高度较低的位置,外界风助长了火势,同时使得卷入烟气中的空气量增加,造成较高位置的烟气温度有所下降。
场景2与场景4、场景3与场景5对比发现,在高度较低处,场景4同一高度测点温度高于场景2,同理,场景5测点温度高于场景3。在高度大于某一值时,场景4和场景5的测点温度分别略小于场景2和场景3。
540s时,场景3和场景5的测定温度值相差不大,说明不同形式的风主要影响较低位置的烟气温度分布,对于较高位置的烟气温度分布影响不太大。
2.4 不同外界风对于烟气高度的影响
图5为根据N—百分比法[11]计算得到的不同补风速度下烟气层高度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燃烧的进行,烟气层高度逐渐下降,无风的情况下,300s以后,烟气层下降缓慢,有外界风存在时,烟气层下降速度加快,且风速越大,烟气层下降的越快。风速较大的梯度风(场景5)对于烟气层的扰动较大。
图5 不同场景中烟气层高度随时间的变化
2.5 不同外界风对于排烟口处烟气流量的影响
在无风及风速较低的情况下,观察各排烟口流量发现:位于墙角处的排烟口流量较大,排烟口编号为fp303、fp103、fp1和fp3;位于墙边处的排烟口流量适中,排烟口编号为fp302、fp102、fp2和fp203;位于火源上方的排烟口流量较小,排烟口编号为fp202,且三种类型的排烟口流量区分较明显。较大风速的梯度风(场景5)对于迎风侧排烟口流量的扰动很大。
图6 排烟口流量随时间变化的对比
从9个排烟口总流量来看,2m/s均匀风对排烟口总流量基本没有影响,2m/s梯度风使得排烟口总流量略有增加,而5m/s的外界风造成排烟口总流量下降。原因是风速大,使得烟气温度降低,上升的热浮力减小,风压造成排烟口附近产生负压,但是综合产生的压力差小于无风情况下的压差,由于自然排烟主要靠热浮力和室外风压为动力,所以排烟口流量减少。
从单个排烟口的最大流量来分析,排烟口最大流量随着风速的增加而降低。以排烟流量最大排烟口(fp303)为例,无风及轻风条件(场景1、场景2和场景4)下,最大排烟流量为8m3/s以上,微风条件(场景3)下,最大排烟流量为6m3/s~7m3/s。
2m/s的风速使背风侧边墙排烟口(fp302)流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增大,且梯度风的变化率更大;5m/s的风速使背风侧边墙排烟口(fp302)流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减小,且梯度风的变化率改变更大。2m/s的风速使迎风侧排烟口(fp102)流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稍大于无风的情况,而5m/s的风速使其流量相对于时间的变化率减小,5m/s梯度风使得该排烟口在400s后流量随时间减小。
2.6 排烟的情况
通过观察发现,在5种场景条件下,高度为2m的平面上,除背风侧补风口附近外,其余区域在600s内能见度均高于10m,温度均高于60℃。
3 结论
通过模拟和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从补风对于火焰倾斜度的影响来看,单侧外界风均会造成火羽流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风速越大,发生的倾斜角度越大;同一时刻,均匀风造成的烟羽流倾斜角度比梯度风稍大。
(2)在无风条件下,室内压力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并且同一高度压力基本相同;风速越大,同一时刻相同高度处的压力越小;梯度风条件下的顶棚压力小于均匀风条件,并在补风口附近形成负压漩涡。
(3)从补风对于温度的影响来看,风速越大,火源附近的温度明显下降。中庭烟气温度大小相对于高度的变化率随风速增加而减小。不同形式的风主要影响较低位置的烟气温度分布,梯度风条件下测点温度高于均匀风的情况。
(4)外界风使得烟气层下降速度加快,且风速越大,烟气层下降得越快。
(5)外界风对排烟口流量的影响,从单个排烟口的最大流量来分析,排烟口最大流量随着风速的增加而降低。从全部排烟口总流量来看,2m/s均匀风对排烟口总流量基本没有影响,2m/s梯度风使得排烟口总流量略有增加,而5m/s的外界风造成排烟口总流量下降。从排烟口位置来分析,5m/s梯度风使得迎风侧排烟口流量明显降低,风速越大对烟气的扰动越剧烈。
[1]李引擎.性能化防火分析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霍然,胡源,李元洲.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方.中庭火灾烟气流动与烟气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4]陈颖,李思成.补风速度对中庭类建筑机械排烟效果的影响[J].暖通空调,2011,41(5):72-74.
[5]李文莉.中庭类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系统性能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7.
[6]Klote J H.An overview of atrium smoke management[J].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2000(7):24 -34.
[7]MiIke J A.Smoke management for covered malls and atria[J].Fire Technology,1990,26(3):223 -243.
[8]NFPA.NFPA92B Guide for smoke management systems in malls,atria,and large areas[S].USA: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2000.
[9]李常春.风资源评估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
[10]刘美磊.石油化工行业典型火灾事故数值模拟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11.
[11]胡冬冬,张学魁,王建英.大空间建筑火灾烟层界面高度的判定方法[J].暖通空调,2007,37(12):81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