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浅低温的发生与预防护理体会
2013-01-22朱小燕
朱小燕
患者在实行手术的全过程中,诸多因素可以造成体温下降,处于浅低温状态(核心温度在34℃ ~36℃)。据文献报道,浅低温的发生率在30% ~50%,轻则表现为战栗、四肢冰冷,重则影响呼吸循环、神经系统、肝肾功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及凝血功能障碍,使术后苏醒时间延长[1]。低温使氧摄入降低,损害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术后切口及肺部感染率增高,还可减少胶原蛋白的沉积,使伤口愈合延迟,所以密切关注围术期手术患者体温保护,已成为现代手术室护士不可忽视的重要护理。
1 术中浅低温的发生原因
1.1 年龄、手术时间 高龄患者基础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更易发生浅低温,特别是年龄>65岁者。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易受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容易感冒着凉。患者体温随着手术时间延长逐渐呈降低趋势。
1.2 环境温度低下 现代手术室多采用净化空调系统,在手术患者进入前15~30 min必须开启手术房间的空调,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恐惧紧张的心理再加上寒冷空气的刺激会使患者战栗。另外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环境温度在21~23℃时,对手术医生来说,是最适宜的温度,可避免紧张、汗液污染等。对处于麻醉、裸露、安静状态下的手术患者而言,已发生浅低温。
1.3 躯体裸露、皮肤消毒 患者进入手术室必须更衣,穿单层手术服;麻醉前连接心电极片和导线时将胸部暴露;术中导尿操作患者会阴部及大腿裸露;麻醉在实行硬膜外及腰麻时背部裸露,再加上消毒液刺激;手术也皮肤消毒潮湿,机体通过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四种途径散热,带走大量所至浅低温。
1.4 体腔暴露、冷冲洗液 胸腹部手术体腔长时间暴露,会使中心温度下降。冲洗胸腹腔时,如果灌入冷冲洗液,会直接刺激机体组织器官,引起体温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1.5 大量补液、库血输入 手术本身可致体液和血液丢失,需大量补液、输血,遇有创伤大出血患者就更是如此,在大量补液时,如果不使用加温装置,库血输入前不进行预热,冷液体会直接导致人体温降低。
1.6 麻醉药物 麻醉使体温调节阀值改变范围增宽,麻醉诱导后1 h体温显著下降,然后缓慢降低,麻醉愈深体温愈低。
2 术中浅低温的干预措施
2.1 手术前
2.1.1 空调 提前15~30 min开启手术房间空调,将室温调到23~25℃,施行麻醉或消毒皮肤时,将室温调到23~28℃,如果室温调不到此温度,应及时与设备管理人员联系。
2.1.2 盖被 在接转患者途中,抬患者过床时,麻醉操作、导尿操作、皮肤消毒时,尽可能给患者盖被,仅暴露操作部位。我们给手术患者缝制了小棉被,特制上衣,棉腿套等用具于非手术部位的保暖。
2.1.3 特殊人群 对小儿、年老体弱、手术时间长、大量失血患者,根据现有条件,铺上循环温水毯或使用电热空气装置。
2.2 手术时
2.2.1 手术时巡回护士将大小适宜的棉上衣或小棉被盖在非手术部位,注意包裹四肢与肩部起到保暖作用。
2.2.2 大量补液及输库血时,应使用输液加温器。库血使用前先放入水温浴箱加温至37℃。
2.2.3 术中冲洗体腔的盐水,水温必须在35℃ ~37℃(洗手护士不得将冷盐水传递给手术医生)。
2.3 手术后
2.3.1 及时擦干擦净皮肤,保持干燥及时穿衣和盖上被子,患者麻醉苏醒时需将室温调节到25℃ ~28℃,同时需注意患者四肢和肩部的保暖,以及尿液引流管的通畅,避免因尿接管滑脱,尿液外渗造成患者的湿冷环境。切忌长时间暴露患者的胸部(观察胸廓运动)造成患者体温的丢失。
2.3.2 如患者需进复苏室,应及时通知复苏室,而复苏室护士接到通知后,立即开启空调,将室温调至25℃ ~28℃。
2.4 运送时,在运送患者途中,根据天气选用相应厚薄盖被,运送人员应注意患者的保暖,不得将患者的四肢与肩部裸露在外,防止患者的体温丢失。
3 体会
3.1 手术患者体温护理,列入手术室护理常规中,每一位手术室护士必须认真对待。
3.2 凡新进护士,必须接受手术患者体温护理的培训,要了解手术发生低温的机理,低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以及预防低温的措施。
3.3 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要认真做好手术患者保暖护理,预防患者浅低温的发生。
3.4 舒适是患者最重要的感受,如何确保所有手术患者任何时候的温暖,是充分体现围术期手术整体化护理和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
[1] 胡文娟,沈玲,李珏芳,等.手术中浅低温与并发症的关系.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