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2013-01-22杨占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11期
关键词:房室心梗传导

杨占彪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多数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是心肌血流供给的持久性中断所导致的心肌坏死,严重威胁了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下面就本院对此类病症的诊治措施及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8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60~74岁,平均57岁,发病距就诊最短20 min,最长60 min,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入院时各项数据确诊。

1.2 临床概述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通常没有胸痛,而是出现上腹部、咽喉部甚至牙齿疼痛,或不明原因的晕厥、昏迷等,伴发心律失常时部分患者还出现正常心电图。

1.3 方法

1.3.1 基础措施 立即进行血液动力学、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监测,连续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血清酶学检测。早期均应吸氧,使氧饱和度>90%,加速氧向缺血心肌弥散。头三天静脉补液量<1000~1500 ml/d,总入水量<2000 ml/d,明显失水者短期内适当放宽。

1.3.2 药物使用 依据病情使用药物,早期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扩张冠脉,控制和预防冠脉痉挛和收缩,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功能,通常以5μg/min开始,每5~10 min增加5~10μg,早期给予ACEI抑制心肌梗死扩展和伸展。严重患者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1.3.3 心律失常治疗 不同心律失常采取不同对策,室早、室速和室颤使用利多卡因,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多以电复律为主;若室速频率较慢、血流动力学稳定,可采用药物复律。

1.4 疗效判定 对所有患者4周后进行效果评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心律失常,无心力衰竭体征,心电图STt段回至等电位线。有效: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痛等症,心律失常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

2 结果

38例患者经综合性的诊治后,12例治愈,24例有效,2例无效,临床有效治愈率达94.73%。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老年患者器官老化,血管脆化,极易伴发其他疾病。而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在临床十分常见,有些心律失常对预后无不良影响,而有些可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仔细区分,识别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心律失常,并予以积极处理。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传导阻滞(房室或束支)并不少见,这与老年冠心病病史较长,传导系统的供血不足有密切的关联,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传导系统遭到破坏,束支常常因前壁心肌梗死遭到广泛的破坏以致发生Ⅱ度或Ⅱ度以上传导阻滞,此时心脏起搏器常需应用,但下壁心肌梗死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是因房室结区缺血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预后较好。在诊断老年急性心梗时还就注意有少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而且在心电图上也表现为不典型[1],合并心律失常时更应尤其注意。由于心电图常规导联不易发现右室、正后壁心肌梗死,故下、后壁心肌梗死均应常规加作 V7-7R和V3-5R。

治疗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类型对症治疗,除上述类型外,急性心梗后存在房性早搏可能性较大,因此应尽可能转复为窦律,若不能成功转复,则应积极控制心室率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常见于老年人,尤其多见于既往有高血压或左房增大的患者,与心房及窦房结缺血相关,也可与右室心梗、心包炎、心衰或心房压力增高相关[2],但是心梗后新发房颤是预后不佳的标志。对此类合并症病情的患者药物使用也应注意,我们体会到下壁梗死早期常并发房室传导阻滞,使用β受体阻滞剂应十分小心,只有当老年患者心律>60 min,收缩压>13.3kPa(100 mm Hg),无心衰、房室传导阻滞,并且抗心律失常药无效下可以给予小量使用。

综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病情特殊,区别对待,综合治疗的诊治措施值得临床应用。

[1] 加娜提,张向阳.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6(11):247-248.

[2] 陈飞飞,孙晓华,李锦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哈尔滨医药,2010,6(12):269.

猜你喜欢

房室心梗传导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心梗突发的九大不典型“求救信号”
神奇的骨传导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房室阻滞表现多变的临床心电图分析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在急性心梗中预测死亡风险的临床意义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测房室交界区前传功能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