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州60多年来柑橘有害生物成灾事件、种群演变及控制途径讨论

2013-01-22陈道茂

浙江柑橘 2013年3期
关键词:成灾橘园黄岩

陈道茂

(浙江省柑橘研究所 台州黄岩318026)

台州60多年来柑橘有害生物成灾事件、种群演变及控制途径讨论

陈道茂

(浙江省柑橘研究所 台州黄岩318026)

浙江台州柑橘业中外驰名,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在民间曾把它称为“贡品”或“黄色炮弹”。随着台州工业发展,农业比重下降,在果业中柑橘仍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台州柑橘业发展的历史,从少到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实属不易。60多年来台州橘园内已发生过10次10多种有害生物优势种群猖獗成灾事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栽培者和科技人员在抗灾救灾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笔者自195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植保事业,对柑橘有害生物成灾事件颇有体会,本文记述历史,肤浅地分析成灾种群演变原因,探讨其控制途径。

1 60多年来橘园内有害生物优势种群成灾事件记述

1.1 1950年代初柑橘恶性叶甲成灾

恶性叶甲,黄岩人俗称“黄癞虫”。该虫曾是我国华东、华南及四川等柑橘区的重要害虫,现已灭迹,橘树的新梢嫩叶被害虫的幼虫蚕食后造成当年柑橘产量大减产。所幸的是1949年后化学工业大发展,我国有了六六六、DDT 等有机氯农药。由于大力宣传推广,经过几年努力,黄岩的橘农才免受“黄癞虫”为害之苦。

1.2 柑橘花蕾蛆大发生

该虫曾是我国浙江、福建、江苏、四川等10多省份广大柑橘区的重要害虫。早在1920~1930年代已是黄岩橘区的重要害虫,现已很少见。据浙江省柑橘所前身黄岩柑橘试验站1953年调查记载,其为害率本地早为25.64%,乳橘为21.49%,早橘16.25%,个别植株高达30%。原来防治花蕾蛆先是人工摘除,后采用树冠喷药六六六、DDT 等有机氯农药,但是收效甚微。柑橘试验站植保组科研人员经1957~1958年研究柑橘花蕾蛆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获得成功。其方法是在每年3月下旬成虫羽化时候,在树冠下面的土面撒施6%六六六粉剂,控制成虫羽化出土,效果显著。又据黄岩县有关部门记载,1959年以后该县柑橘花蕾蛆为害率降低90%以上,深受橘农赞扬。该项成果在全国是最早研究成功的。

1.3 柑橘疮痂病盛发

该病黄岩人俗称“癞头疤”,该病是宽皮柑橘常见的重要病害。在我国10多个省份均有发生,而以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尤为严重。防治该病原先用的石硫合剂解决不了问题,直接影响柑橘产量、品质和对外贸易。当时在黄岩的前华东农科所驻黄岩工作组和黄岩柑橘试验站的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证明,波尔多液对疮痂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后在橘区大力推广,经过几年的努力疮痂病发病率有了明显减轻,保证柑橘丰收和对外出口的顺利完成。虽然后来发现该药有诱发锈螨的副作用,但该药防治效果得到人们的认可,故铜素杀菌剂一直沿用至今。

1.4 1956~1959年吹绵蚧大发生

据原黄岩县统计1956年吹绵蚧为害面积占全县柑橘面积80%以上,造成柑橘大量落果,引起省政府高度关注。1956年6月17日“浙江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赶快采取有效措施,不让黄岩柑橘减产”。为此浙江省农业厅派工作组到黄岩帮助开展突击治虫。吹绵蚧危害是黄岩柑橘园的老问题。据记载,早在1932~1942年,黄岩吹绵蚧也盛发,曾给黄岩橘农造成50万两和75.3万两银元的经济损失。随后浙江省果虫研究所从永嘉迁到黄岩,并从平阳和台湾引入大红瓢虫,以虫治虫,同时使用松碱合剂治虫。1956年害虫大发生,据当时分析原因一是年初冻害导致大红瓢虫大量死亡;二是当年购入的松香质量差,不符合制松碱合剂的要求。由于省县各级领导重视,黄岩柑橘试验站试验用对硫磷(1605)消灭吹绵蚧。当时对硫磷是一种新兴的杀虫剂,具有剧毒,该药是从德国进口的,主要用于棉田防治棉花害虫。当时为防治吹绵蚧,使用该药当作政治任务。在取得经验后在橘区大面积推广对硫磷。吹绵蚧到1959年得以消灭。

1.5 1958~1960年柑橘爆皮虫大爆发

此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属吉丁虫科的蛀食性害虫。当时在全省橘区大爆发,除了台州橘区外衢州柑橘区也很严重。为了防治该虫,浙江省有关单位一方面赶紧进口内吸磷(1059),另外,自己研制这种内吸作用极强的有机磷农药,并派工作组下乡指导、宣传、推广使用内吸磷灭虫。经过几年的努力,虫灾得以控制,为害程度大幅度下降。现在内吸磷巳被禁用,现今改用氧化乐果、敌百虫防治。

1.6 柑橘上山,夜蛾类害虫大发生

台州的柑橘原来仅种植在黄岩的平原地区,1950年农业部提出柑橘上山下海。1953年后浙江省黄岩柑橘试验站在头陀、金清两地分别设立山地和海涂试验分站。柑橘在上山的过程中首先碰到果实夜蛾为害的问题。为了解决夜蛾为害问题,柑橘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与当地有关部门及果农协作,经多年研究在摸清夜蛾种类、发生规律基础上提出灯光诱杀成虫。铲除幼虫寄主植物、采用甜瓜和糖酒醋加毒剂诱杀成虫、保护天敌、果实套纸袋及果园连片种植和避免混栽等多种措施进行配套防治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经过多年努力问题得以解决。

1.7 1940~1960年代两种危险性病虫--柑橘溃疡病和矢尖蚧入侵台州

1940~1950年代在引入枳壳和枳橙及脐橙苗木时不慎带入柑橘溃疡病,1960年代在建立柑橘场时不慎带入柑橘矢尖蚧。后来该病和虫几经蔓延、传播,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以后的人们得每年化费大量人力物力防治这些病虫害。

1.8 1980年代中期柑橘叶枯型炭疽病在海涂及沿江两岸数万亩橘园大发生

研究证明,该病原是炭疽病,它在植株枝梢和叶片一般呈潜伏状态,一旦遇到适宜条件如树势衰弱就立即发病。海涂及沿江柑橘大多数种植在盐分较高的地方,而且发病严重的大部分是枳壳做砧木的温州蜜柑系列品种。这种柑橘品种遇盐分高的土壤,一般都容易发生缺铁症,树势比较弱,遇冬春寒冻即发生大量叶片枯死和枯梢。1980年代初遇大范围冻害导致病害大发生,造成严重的叶片突然枯萎继而落叶和枯梢出现,严重影响产量。为了防治该病浙江省柑橘研究所与有关单位协作采取恢复树势(如增施肥料、叶面喷铁、根部供铁)、果园卫生、喷药保护、靠接抗病砧木等措施获得良好效果,通过几年努力病害得到抑制和减轻[1]。

1.9 1930年代以来橘园害螨猖獗危害,1980年代中期又发现由棉蚜变成橘蚜的优势种群

所谓害螨,包括瘿螨科的橘锈螨,俗称“铜病”和叶螨科的柑橘全爪螨,俗称“红知蛛”。锈螨长期以来一直是柑橘生产上重要害虫,但近期新一轮的猖獗始于1970年代初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中期被橘全爪螨猖獗所取代。1983年笔者等与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协作研制的汤普森多毛菌菌粉(一种新的虫生真菌杀螨剂)工业生产技术刚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准备推广和报奖时,但到第二年锈螨发生量突然下降,被橘全爪螨猖獗所取代,其原因至今不明。害螨的防治1950年代以来一直使用传统农药石硫合剂,后被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取代。由于长期使用上述二类农药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周年喷药次数增多。1980年代后期改用杂环类农药,如尼索朗、托尔克等。现在上述这些药剂又被对环境友好型药剂所取代至今[2]。

1980年代中期柑橘蚜虫优势种群发生演变。以前是以橘蚜和二叉蚜等为主,现在变成棉蚜等为主,棉蚜抗药性强,后改变防治药剂种类获得满意结果[3]。

1.10 21世纪初以来又有二种危险性病虫---柑橘黄龙病和小实蝇入侵台州并猖獗,同时柑橘黑点病大发生

柑橘黄龙病原属我国华南橘区重要病害,以柑橘木虱为传播媒介,使植株感染发病。过去冬季气温低柑橘木虱不能在台州越冬,黄龙病只限在温州以南地区的平阳发生。现在全球气温变暖,台州冬季下雪天很少见,木虱能在台州顺利越冬。有了传播媒介昆虫,黄龙病开始在台州出现,现在变得猖獗。据报导几年时间台州已毁橘园面积达数万亩之多。黑点病是柑橘树脂病在原果实上表现,这几年不但台州,整个浙江及江西的橘区也大发生,严重影响果面品质,使橘果价值大降。柑橘小实蝇入侵,不但造成生长期大量落果,采摘贮藏的果实内部也生虫,致使消费者不敢吃橘子。现在上述三种病虫和柑橘溃疡病都已被农业部柑橘产业体系列为重点研究项目,目前正在攻克中。

2 柑橘有害生物优势种群成灾和种群演变原因

柑橘为常绿树种,树体寿命长,有生长连续性,生态环境稳定,占有一定面积和容积。在这种独特的小生态体系中,柑橘树体为有害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使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繁殖也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经过长期的适应与有益生物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种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同时,又随时受人为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造成有害生物成灾和优势种群发生演变[4]。回顾60多年来台州橘园历史上发生的10次有害生物优势种群成灾事件,有的年代遥远又无据可查难分析成灾原因,本文将其综合分述如下。

2.1 为增加产量,在橘园内不断增投能量和物资

回顾历史,人们为了提高产量,在橘园内不断增加投入,作物营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为有害生物大发生提供丰富食物资源。在较高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体系中有许多是属于不适当的投入。几十年来园内偏施化肥,少用有机肥。在化肥中又偏重氮肥,常发生枝叶徒长,诱发害虫害螨猖獗。这就是一个例证。

2.2 长期使用广谱性农药以及不合理的滥用

其影响归纳起来:(1)有害生物的抗性基因显性致使抗性产生,导致一些种群大发生。据20世纪末统计全世界已产生抗性的果树害虫、害螨有47种。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约近80种农药已发生抗性,其中叶螨的抗性普遍。在国内早年就有锈、叶螨对有机磷、有机氯、石硫合剂产生抗性的报道,近年这类报道不断。(2)广谱药剂杀死防治对象的同时也杀死有益生物,使害虫在失去控制的状态下迅速发展种群,从而导致有益种群杀灭得多而使有害种群猖獗成灾。(3)有一些农药既对靶标对象有杀灭作用又对非靶标对象的繁殖有促进作用,如铜素杀菌剂对橘锈螨、拟除虫菊酯类对橘全爪螨等[5]。笔者曾把上述这三种现象归纳为柑橘化防中的相互干扰现象[6]。

2.3 橘园生态环境单一化严重

如柑橘主栽品种以温州蜜柑为主、橘园植被和杂草管理长期依赖除草剂。在单一化的生态环境中一旦喷洒化学农药,有益生物就无处藏身。

2.4 全球气候温室效应加剧

现在台州冬季冰雪天气明显减少,温度明显偏高,柑橘园内受其影响最大的是传播柑橘黄龙病的木虱在台州也能安全越冬,繁殖后代。现在木虱北移,给台州柑橘带来灾难。由于黄龙病台州几年数万亩橘树被毁。

2.5 经济发展,引种、贸易增加,物流频繁

事实表明,60多年来就有溃疡病、矢尖蚧传入台州。现在又有柑橘小实蝇入侵,其原因至今不明。

3 控制和预防有害生物优势种群成灾策略的讨论

从上叙述可知,60多年来共发生10次有害生物优势种群成灾事件,平均每五、六年发生一次。因此,必须重视探讨防控策略。防控策略有多种,例如以化学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和生物结合为主、生防为主,当前又提倡无害化治理。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可因时因地制宜选用,具体如下。

3.1 切切实实做好植物检疫,实施宏观监控有害生物发生量特别要重视次生有害生物

植物检疫是控制和预防灾害发生的重要手段,在政府已设立专门机构做这件事。建议从源头抓起,从入境的种苗和果实着手预防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做好本地有害生物优势种群的宏观监控和预报。

3.2 提倡健康栽培

避免橘园过量投入能量和物资,防止过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引发病虫螨危害,重视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料,防止单一施用化肥,要讲究和利用抗病虫的免疫栽培。

3.3 少用化学防治,尽量采用非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仍是当前防治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但要克服和相互干扰现象的发生。(1)应该从经济学、生态学观点衡量要不要喷化学农药。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2)改造橘园生态环境,增加植物相丰富植被种类,使有益生物种群有隐藏栖息场所,迁移的桥梁,以及有中间取食的资源。(3)建立测报网指导生产。

3.4 完善有益生物利用的各种方法

有益生物利用有许多方法,例如利用昆虫可以产生抗性这一原理,把有益生物培育成对药剂有抗性的品系,据报道到1986年全世界已人工育成13种抗性品系,或发现天然抗性品系的有益生物。

4 结语

橘园由于自身的生态特点,为有害生物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橘园内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问题是要控制和预防它猖獗成灾。但生物体基因突变、物种变异随时在发生。20世纪灾痛渐忘,今朝灾魔尚未除!人类需要柑橘业。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它、研究它、监测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控制和预防有害生物成灾!

[1]陈道茂.柑橘叶枯型炭疽病初步调查研究[J].浙江柑橘,1988,(1):5~8

[2]陈道茂等.橘园主要害虫选择性药剂的系统筛选及其组合技术效益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2,19(4):351~357

[3]陈道茂等.柑橘蚜虫类优势种群演变和药剂防治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1993,19(4):351-357

[4]陈道茂.柑橘病虫再增猖獗及其控制途径的探讨[J].果树科学,1990,(2):109~113

[5]陈道茂等.二种拟除虫菊酯对橘全螨繁殖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1990,17(3):279~282

[6]陈道茂等.柑橘病虫化防相互干扰现象及其协调途径[J].中国柑橘,1988,17(2):35~37

2013-04-15

猜你喜欢

成灾橘园黄岩
朵云书院黄岩店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指标分析与建议
怒江:峡谷深处的“智慧橘园”
黄岩
柑橘产业工人
“黄岩工作法”牵住乡村振兴“牛鼻子”
丰收的橘园
借我抄抄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