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60%的动物饲料应来自牧草和其他青绿饲料

2013-01-22毛文星苏效良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草业牧区稻草

毛文星,苏效良

(山西省畜牧兽医局,太原 030001)

发展中国家用80%的耕地种粮食,意在追求粮食的高产量。发达国家用40%~60%的耕地种草,15%左右的耕地种饲料谷物,其余的耕地种粮食。目的是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目前发达国家的动物饲料65%~70%来自草业,其中美国是70%,新西兰为100%,而中国只有8%。这个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传统农业距离现代农业的路程还有多远,说明调整农业结构的任务是多么繁重。

2012年6月12日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代表项目组作的“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总体情况汇报时指出,“养殖业成为农业战略主导产业是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还比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分别达50.3%和53.5%。但2030年以后,养殖业GDP和种植业GDP变化幅度不会太大”。“未来20年,我国养殖业将实现重大战略转型,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保障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建议“国家应明确养殖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战略主导地位,以养殖业为重要核心,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畜牧业要成为现代农业中的战略主导产业,在今后10~20年,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把以粮食饲料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草为本的发展模式,从以猪为主转变为以奶畜和肉用牛羊为主。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是以挖掘牧草和其他青绿饲料的潜力,突出发展草食畜为前提的。全国60%的动物饲料来自草业,就可以解除因饲料粮供应紧缺给国家带来的“粮食安全”的压力,使畜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草业的发展,对国家的食物安全、农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中国草业的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现举几例,以作观察性研究。

l广西草业发展潜力的初步观察

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研究员赖志强对广西的草业发展算有一笔帐:

以广西自主研发培育的桂牧1号杂交象草为例,与水稻对比,种象草每公顷年产鲜草300 t,折合干草30 t,干草粗蛋白质含量13%,折合每公顷产粗蛋白质3900kg;广西水稻年平均每公顷产9 000 kg,谷物粗蛋白质含量8%,折合每公顷产粗蛋白质720 kg,种草获取的粗蛋白质比种水稻获取的粗蛋白质多3 180 kg,前者比后者多4.4倍,就每公顷产粗蛋白质而言,种1 hm2草相当于种5 hm2的粮。粮食能转化成肉蛋奶,草能转化成更多的肉蛋奶。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石漠化土地上有一个连片万亩的任豆树种植带,一丛丛亮丽的绿从石头缝中“钻”出来,让这些被环保专家们称为“地球之癌”的地方透出了鲜活的生命力。

调查表明,在同等坡度的土地上,什么都不种的白茬地,每公顷每年流失土壤7.5t,种植谷物一种每年每公顷流失土壤3.0t,而种植多年生牧草一年仅流失土壤0.015 t,其中又以豆科类牧草“护卫”土壤的功能最佳。

任豆又名“砍头树”,其根系穿透力强,在石缝中都能成活,因可以反复砍伐,容易再生而得名。还有一种山毛豆,类属灌木,耐酸、耐瘠、耐旱、适应性极强。

任豆和山毛豆都属豆科牧草,适宜在石漠化地区、经济林区、果树园区、冬闲田内种植,不仅能固土护坡,保护生态,还兼有柴薪、饲料、肥料、发酵沼气等“多功能”。

如果说杂交象草是草食动物的“米饭”,那豆科牧草就相当于“肉”。豆科牧草的适口性好,营养含量高,动物特别爱吃。

相关部门最新数据显示,广西的石漠化面积多达233.33万hm2,居全国第3位,适宜种草的经济林面积333.33万hm2,宜草的果园面积53.33万hm2,冬闲田面积120万hm2。在上述面积中如能拿出三分之一套种优质牧草,保守估计按每公顷产45 t计,1年可额外增产牧草1亿多t,未被开发的天然草地可产草8 000万t,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精细利用,还可有1 300万t饲草。

以上草业“潜力”资源相加共约2 t,按每头牛年需饲草12 t计,可额外多饲养1 600万头牛,其牛肉产量是目前已有产量的数倍之多,还可增产大量的“水牛奶”,提高广西人均奶类的消费水平。草业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2 牧区草业将迎来一场草业革命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牧区草业正迎来又一个春天。

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4亿元资金,对8个草原牧区省(区)开展补助和奖励。对禁牧草场实施补贴,对实现草畜平衡的草场进行奖励。2012年又决定扩大至其他省区的牧业县。

2011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将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采取更加有利的政策措施,支持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一年多,各省区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减畜不减肉”的目标,落实禁牧草原面积0.78亿hm2,草畜平衡面积1.73亿hm2。初步实现了草原生态加快恢复,草原畜牧业加快转型发展,项目区牧民收入加快增长等3大目标。

牧区的草业,除了让更多的天然草地以自然的方式全面恢复其生态功能,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外,重点是要投入一定的科技、人力、物力,发展一定面积的精细草业,激活草业的发展潜力,成10倍增加优质牧草的产量和商品量,促进牧区畜牧业和一部分邻近牧区的农区畜牧业的转型发展。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们正在内蒙古进行恢复生态试验。研究员李凌浩说:“我们将精准农业的思路引入到草地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了精细草业的概念。种植1 hm2人工草地可抵得上10 hm2天然草地,既满足了养殖业的饲草需求,又可让更多的天然草地以自然的方式恢复其生态功能”。

传统草业是对天然草地只利用、无投入或较少投少的粗放式管理。这个过程开始于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畜牧业靠天吃饭,草地生产力低下。而精细草业是以满足牧草生长光、热、水、肥生态因子前提下,实现精细生产。并可根据次级生产的实际需求,人工定向生产动物饲料,有一定的科技、人力、物力投入。利用草地生态系统,将对草原的破坏降低至最小。

李凌浩算了一笔帐,在我国4亿hm2的草地中,可利用面积所占比例为84.3%。包括温性草原、高寒草地、温性荒漠、暖热性灌草丛和草甸沼泽等5大类18个草地类型。实际可调控面积约0.666 7亿hm2。在10年内,我国完全可以发展66.67万hm2的人工草地,0.066 7亿hm2的割草场和0.666 7亿hm2的放牧草地。这样,我国的草地生产力和固持力将翻一番,彻底解决我国草地生产力低,生态系统功能弱化等难题。

在中科院的另一个试验点,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村)则更让专家们津津乐道。这个村有72户288个牧民,养有家畜11 566头。10年前,这里牧民的家畜越冬是个大难题,由于冬春季的饲料不够用,需花1万多元去100 km外的地方去购买。针对这一问题,专家们一方面指导牧民对牛羊的群体结构进行调整,压缩存栏数量。另一方面在小范围土地上种植高效牧草,在其余的土地上则基本不投入,只建围栏,任其自然恢复植被。

10年过去了,巴音胡舒嘎查早已今非昔比,牧民们脱贫致富,不仅不用花钱买草,每家每年还可分到价值1万~2万元的优质牧草,如今的巴音胡舒嘎查建起了中国草原上最大的“以禽代畜”示范基地。更为重要的是,巴音胡舒嘎查的退化草场得到全面恢复,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保护。专家们为巴音胡舒嘎查试验的成功感到振奋,为我国草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模式。

令人眼睛一亮的还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该旗在乌素新牧区依托发展苜蓿种植产业走上转型发展之路。旗里用从牧户手里流转出来的土地,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发展规模性的苜蓿种植,2006—2011年共种植6 667余hm2,形成了苜蓿草的产业基地。

鄂托克旗存栏的家畜,折合170万只绵羊单位,每年禁休牧期间和冬春期需补饲苜蓿青干草10 719万kg,现有的6 667余hm2苜蓿地每年可产苜蓿青干草8万t。2011年,鄂旗发生60年不遇的特大旱情,苜蓿青干草有效缓解了旱灾期间全旗牲畜饲草料供应的困难,创造了大旱之年无一头牛羊死亡的奇迹。

到“十二五”末,全旗的苜蓿种植将达到2万hm2以上,力争鲜苜蓿草每公顷产量达到60 000~75 000 kg,干草每公顷产量达15 000~19 500 kg,实现产值3.6亿元,种植场(户)每公顷增收7 500元以上。

随着精细草业思想的深入人心,各项试验研究的开展和典型经验的推广,经过5~10年的努力,牧区草业和牧业生产力将得到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生物多样性将得到保护和提高,建立一系列的产业化示范体系,成为实践牧区科学发展的典范。草业发展思维的变化将引发一场草业革命。

3 农作物秸秆的饲用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2011年,宁夏的水稻种植面积达8.39万hm2,稻草产量71万t。随着水稻机械化收割在全区的推广,稻草的新鲜度较传统收获方式有较大提高,收割时稻草的茎叶有相当部分是绿的,稻草含水率保持在50%左右,营养较丰富,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宁夏自治区畜牧工作站从2011年10月开始,指导贺兰山农牧场13队养牛大户金玉林开展稻草青贮试验,试验采用青贮窖青贮的办法,在鲜稻草中加入不同比例添加剂进行调剂,共加工调制稻草青贮1 500 t,经过60 d青贮后,开窖对青贮后稻草的品质进行感官检验和实验室检测,表明,青贮后的稻草,色泽呈黄绿色,气味酸香,牛羊喜食。粗蛋白含量3.96%。稻草青贮获得成功,为今后有效利用饲草资源、大面积开展稻草青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随着江苏省集约化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青贮饲料正在逐渐普及。青贮饲料是奶牛的主要粗饲料。常州市苏农奶牛专业合作社联社与院、所合作,在对稻草青贮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成功调制出高品质稻草青贮饲料用于奶牛饲养。减少了焚烧和弃置带来的环境问题,缓解了奶牛粗饲料不足的压力。选择最佳的稻草收割期,添加活菌制剂和米糠混合青贮,降低了pH值,提高了乳酸含量,降低了NDF(中性洗涤纤维)和ADF(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改善了稻草青贮发酵品质,提高了其饲用价值。

稻草从一颗枯草变成了牛羊喜吃的青贮饲料,作物秸秆利用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意义重大。一是随着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流转”政策的作用,耕地将逐步向种植大户集中,种植业规模经营将成趋势,规模经营就必须机械化收割,收割时间就会比传统的手工收获提前。此时稻草的相当一部分茎叶都是绿的,含水分在50%左右。这对于保存稻草的营养价值,提高饲喂牛羊的效果,都是非常有利的。二是规模经营有利于稻草的收集,便于与规模养殖场、户的衔接,适时进行青贮、饲喂,避免因结合不畅可能造成的损失。三是稻草用作青贮饲料,水稻生长所形成的生物量基本上都得到了有效利用,既可顶替专用牧草,发展次级生产的养殖业,又提高了种植业的总体效益,一举几得。

稻草如此,玉米秸秆的情况也相类似。随着玉米种植规模经营的发展,机械化收割的推进,收获期茎叶的青绿比例要高于稻草,是更适于制作青贮饲料的。

全国水稻、玉米的种植面积6 100万hm2,可收获含水分50%左右、适于制作青贮饲料的秸秆17亿t,如能利用其中的40%即6.8亿t,按每头牛年饲用12 t,可养5 700万头牛。秸秆转化畜产品的潜力是很大的,值得耗费人力、财力去挖掘、去发展。

从以上3例可以看出,我国发展草业和绿色饲料作物的潜力是巨大的,60%的动物饲料来自草业和其他青绿饲料是可能的。它是畜牧业转型成为现代农业中的主导产业的主要支撑。但是“60%的动物饲料来自牧草和其他青绿饲料”是个大战略,需要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才能实现。要破除搞农业的只管种粮,搞林业的只管栽树,搞畜牧的只管养猪的“单打一”的思维模式,确立农林牧紧密结合的、辩证的、循环发展的,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最大考量的指导方针。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现观要求,深入调查研究,解放思想,搞好顶层设计。对基层进行正确的引导。在顶层设计中,应包括今后10~20年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变化,在动物食品中,猪肉、牛羊肉、禽肉应各占三分之一,奶类消费能否达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50 kg。在种植业中,粮食、经济作物、牧草饲料作物各占的比例。在牧区草原,人工种草的发展面积,打草场、轮牧草场,以自然方式恢复生态功能的禁牧草场各占的比例。农田种草、林地种草至少应占总面积的20%,农田中增施生物有机肥,逐步减少和替代化肥,给发展有机农业提供条件。在地区布局上,草业和草食畜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主产区,主消区的省市都要加大发展力度,制定奶类与牛羊肉最低限度的自给比例。不能心安理得地靠“吃周边省的肉,喝外地来的奶”过日子。

各级政府都要按照顶层设计的要求,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和有执行力的举措。政府对草业和草食畜发展的支持,应等于或优于对粮食和养猪业的支持,这样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成效。

猜你喜欢

草业牧区稻草
稻草熊
青海草业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2017 年第1 期《草业科学》审稿专家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2015年3月草业科学大事记
2015年6月草业科学大事记
两根稻草
稻草可喂牛 喂前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