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达木地区人工草地生产布局战略思考

2013-01-22郑建宗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海西州草地人工

郑建宗

(青海省海西州草原站,德令哈 817000)

人工草地生产布局即人工草地相对一个地区进行的生产建设布点。其属性至少应内涵:土地的适宜性,经济的效益性,社会的和谐性,发展的可持续性。畜牧业是青海省海西州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人工草地生态效能与天然草地同等甚至超过,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产量是天然草地的3~5倍以上,其产品营养极为丰富,粗蛋白含量一般是天然草地牧草的1.5~2倍以上,无疑对于畜牧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海省海西州地域辽阔,土地类型多,宜建人工草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科学布局,对于全区建立草地畜牧业经济安全发展体系意义重大。

1 概况与特点

1.1 地带性明显,土地质量低

柴达木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四周高中间低,海拔2 675~6 860 m。自然景观随地带性差异明显,垂直地带性以祁连山阳坡为例:2 700~3 200 m为荒漠类草场,3 200~3 800 m为干草原类以及山地荒漠类草场,3 900 m以上分别为高寒草原类草场和砾石冰雪带;经纬地带性上,全州自东向西呈现“山地干草原→山地荒漠→流动沙丘”分布。土地自然以及农业利用格局为:盆地底部和山前扇地为绿洲农田、天然牧场、流动沙丘、戈壁、沙漠,周边景观除西北荒漠外基本为高寒类牧场。全地区宜建人工草地面积 166 km2[1]。

全区气候高寒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蒸发量自东向西递增,年降水量197.5~17.8 mm,蒸发量2 088.8~2 814.4 mm。年日照时数 2 800~3 532 h,≥5℃年积温1 589.5~2 690.0℃,极端值-34.3℃、+30.1℃,日温差12.7~19.8℃;无霜期 75~126 d,牧草生长期 4~7个月。水源地下水储藏量丰富,部分地区有地下水库之誉;地面河流稀疏,牧草灌溉多为调剂农业灌节余水和季节性山洪截流。土壤熟化程度低,质地“壤土—沙土”,pH≥8.5,不良利用极易造成盐渍化。

1.2 生产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因子难优化

影响人工草地布局的基础为土地适宜性,其中气候热量与水分两大因子尤为重要。盆地中部以及盆地边沿地带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气温低热量不足,故此不适宜人工草地的建设;盆地中下以及下部地带地貌以平原为主,中小山为辅;幅员辽阔,地势平坦,热量相对充足,对于农业、人工草地生产适宜级较高。在水分因子与螯合方面,盆地中下部灌溉水源基本为盆地上部雪山冰川融化供给,河流流量有限,供给量相对不足。河流水源常为农业生产灌溉利用,降水丰年可适量调剂牧草地灌溉,平常年份难以利用。近年,林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其主要生产品种枸杞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生态功能大,其灌溉用水不仅与农业生产相争,而且开发地下水资源仍有可观利润空间。人工草地周转期长,经济价值在优等地中低于粮油作物[2]。由此可见,人工草地颇受水资源影响,不易达到生产过程中资源要素优化。

1.3 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经营棘手问题多

柴达木地区受气候和水资源影响,农业分布呈“岛”型,主要在山前平原河流下游;牧业生产主要分布在盆地中东地区以及盆地边缘地带,基本呈现出“均匀”分布状态。农牧业东西部差异较大,地域内不协调因素仍然诸多,集中表现在:一是生产单元内相距较远,就乡镇内而言,村与村之间相距60 km以上。二是基础设施的健全性与欠缺性并存,在交通、电能、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方面乡镇及村社差别较为明显,甚至名有实无,难于配合开展生产。三是生产方式的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草市场极度分散,草初产品相对集中,产品深加工受电动能影响,需要设施环境优化。四是草畜供求关系的矛盾性与”过剩性”并存,受畜牧产业链价值转换率低的影响,在较为偏远地区草产品运输距离长、运价高,草产品无市场;在畜牧生产环境较好交通便利地带草产品供过于求。五是生产高成本与低产值并存,受地区产业以及行业影响,本地区呈现出“二高一低一大”趋势,地价高,优等地每公顷租金6 000~7 500元;工资高,季节性用工普工月工资不低于3 000元,4 000元也司空见惯;草产值低,每公顷产值7 500~15 000元;生产投入大,除地价与人工高外,油料化肥投入较高。经过测算,一年生牧草每公顷投入4 500~9 000元,利润空间很小[2]。六是生产高风险地区不乏,安全防护措施难落实,如热水、沟里、唐古拉、苏里、木里、舟群等地,易遭受雪灾,但是防御性物资草料往往难以及时到位。

2 布局思想

草产业既是新兴产业,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需要高瞻远瞩,科学规划。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优化人工草地生产要素,建立草产业发展新秩序。通过牧草适宜性评价,建设人工草地生产结构体系,把生产计划建立在优选安排中。以保持草畜供求平衡关系为基础,建设生产高效与灾害防御的草地生产保障体系。以区位理论为手段,缜密分析生产环境,精心布局草地网节,建立与畜牧生产相协调的人工草地经济体系。

3 布局原则

3.1 经济高效,切保增收

通过生产合理布局,使人工草地生产单元在自然条件上表现出较高的适宜性,生产上保持有较高的潜力,经济上保持一定的经济效益,区位上保持比较优势,挖掘产业发展经济资源,优化生产要素,强化生产管理,实现增产增收,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生态安全,保护环境

海西州土地生态系统脆弱,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布局中,在保持经济、社会性能的同时,充分估计布局对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警戒,掌握草地生态性能,保持草地系统群落组织的系统稳健性,建立人工草地布局与生态环境建设互效互利机制,以布局来提高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表再生盐渍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3.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海西州土地类型多,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不尽相同。因此,布局要突出区域畜牧业生产特点和发展状况,优化草业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草产业经济,促进草业化朝向高效健康生态轨道发展。

3.4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国家关于退耕还林还草、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等的政策正在积极实施,其核心就是发展和培育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其对草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乡村景观随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乡村旅游观光逐渐步入人们生活视野,并走向时尚,在草业布局中乡村景观应作为规划要素不可忽视。

4 技术路线

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方面考虑,其中以自然因素为基础,再对经济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确定生产布局。在自然因素中,主要考虑热量和水分指标,基本要求为可以通过自然或人为活动达到牧草生长要求即可视为土地适宜区域;经济分析主要考察可布局区域经济建设可否符合经济投资性能,如其生产投入后经济产值即收入部分大于经济投入量,即视为经济适宜区域;社会因素分析一般状况下,主要考察土地和经济适宜两因素区域内对当地社会发展支持能力以及经济辐射能力。三因素中,自然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

5 生产布局

5.1 分区布局突出重点,全地区划分为建设区和中心建设区

1)建设区:海西州地域辽阔,地域宜建人工草地质量差异大,生产小环境众多;全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体系不健全,经营环境不协调,障碍多,成本高,草市场欠发达,下端市场小而分散,草产品难以深加工,价值小体积大,经营辅助费用高。资源分布、交通设施等产业发展要素严重地影响着人工草地的建设布局,借此,其建设布局范围应覆盖全区。

2)中心建设区:中心建设区位属柴东地区,为盆地“怀头他拉—巴隆”向东至盆地边沿地带,面积约3×104hm2。特点: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介于“干旱半干旱”之间,气温年均≥2.5℃,≥5℃年积温≥1 950℃,无霜期≥125 d,牧草生产期≥206 d;地形为山前平原和滩地,坡度≤10°,土层≥80 cm;草地灌溉可得到调济完成,生产单元大,面积集中连片,人工草地自然适宜级高。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是全州草地畜牧业生产集中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农业劳动力充足,种草养畜技术熟练,而且习于从牧。公路交错纵横,便于开展草产品经营活动。草产品加工动力电能覆盖面广,农区居民点基本达到村村通。

该区自然社会区位优势明显,生产功能和社会容量相对强大,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潜力和经济辐射能力,作为产业发展中心建设区布局。

5.2 科学布局,多元并行

5.2.1 以经营户为基础,建设家庭式自给型草产业户

海西州牧业经营户有牧区和农区2种类型,其中以牧区牧户为主,其发展有一定生产和社会基础。圈窝种草是牧区家庭式草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即是牧户在季节性轮牧中,利用夏秋季轮牧羊圈季节性空闲和降水集中的有利条件,种植一年生牧草,游牧离开时种,回来时收获,以补充年草料的不足;部分牧户同时在定居点边旁选地另垦建设微小型人工草地以获取优质牧草。该模式可充分利用牲畜排泄物,既可降低环境污染,又可取得有机肥,实现高产高效,生产优势明显;具有灵活性,面积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可随意调整;具有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草畜供需矛盾和保障冬春草料预备;具有区域性优势,不需进行田间管理,雨水可得到保障;具有经济性,草产品为自家所用,经营费用低而简单。

农区经营户庭院种草是指农业经营户充分利用在房前屋后路旁地边空地以及安排承包地种植饲草料养殖商品畜禽的做法。其经营模式原来多为农牧兼营,但以农为主,随经济发展近几年趋向于专业化。该模式优点是:耕地能得到充分利用,农田质量好,农家肥可及时还田,可实现高产稳产,同时与育肥养畜等措施一体化经营可达到经济高效;同时生产点距住宅点近,便于管理,产品基本就地消化,不产生周转费用和远距离运输。

生产布局思想:牧区生产条件要求降水量≥320 mm,蒸发量≤1700mm,湿润系数≥0.44,≥0℃年积温1217℃以上,布局发展圈窝式种草方向,鼓励建设微小型草场。农区发展农草兼作方向,建设农、草、牧三元经营模式;鼓励劣等耕地转农为草进行专业化经营,建设具有农牧结合地带特色的农区家庭式草业经济带[3]。

5.2.2 以劣等农耕地为基础,建设全区性草产业基地

劣等地除少数在耕外,现均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所用,分布较广,全区约0.8×104hm2,特点: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土地质量相对较高,自然、生产、经济适宜性较高,水利灌溉和运输交通设施较为完备,仅需要做少量的维修性投资即可开展牧草生产,区位优势很突出。如德令哈市泽林沟地区劣等耕地,牧草产量高而稳定,产品可以辐射德令哈市北部和天峻县南部易灾地区;同时可有效支持当地农户进行牲畜圈养。

生产布局思想:通过调剂水资源、提高灌溉技术等措施,改善生产条件,完善生产体系,提高生产规模,建设方向是全区性草产品生产基地。

5.2.3 以可改良草场为基础,建设区域性草产业基地

该类草场主要分布在农田草场交接地带和河流中上游河谷地带,全区总面积约2×104hm2。显著特点:生产单元面积大,多在100~1 000 hm2,地势平展开阔,季节性水源丰富,生产功能大,无需生产性投入,经营见效快,区位优势明显。在生产方面,生产因子能够有效结合,由于靠近山地,降水频繁有效率高;同时水源便利易于灌溉,稍做人力投入既可获得较高收益,如蓄集滩天然草场经过灌溉其产量可提高3倍以上。在经济区位上,紧邻纯牧区,产品可即达周边,经济生产辐射力极强,距离畜牧经营户最短。在社会区位上,该类草地多属于牧民定居点和低海拔区域,相对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较为充足,能保障开展生产。在抗灾防御能力方面,由于多邻近易灾地区,综合反应能力强,如都兰县香加乡河道该类草场,即以最快的反应能力将产品输送到洪水川和邻乡沟里等易受雪灾害地区。

生产布局思想: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突出区位优势,适度生产规模,建设具有区域性草产品生产基地。

[1]海西州区划大队.海西州农牧业自然资源与综合区划[M].西宁:新华出版社,1996.

[2]郑建宗.柴达木荒漠地带劣等耕地农业利用探讨[J].草原与草坪,2008(3):56-59.

[3]郑建宗.柴达木农牧结合地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草食动物,2009,29(1):49-52.

猜你喜欢

海西州草地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草地上的事
Laughing song
草地
草地上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通过物流一体化促进海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