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2013-01-22王娜娜

中国疗养医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患病率血糖因素

王娜娜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266071)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王娜娜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26607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 加强对患者的糖尿病及抑郁症的健康教育。结果 有效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并提高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结论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抑郁症;危险因素;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病情越来越复杂化,糖尿病合并抑郁症者也不断增加,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疾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据外国文献报道,60%~70%糖尿病患者有抑郁情绪,其中17%为重度抑郁。糖尿病患者患抑郁症是正常人的3倍,糖尿病本身可导致或加重抑郁症状,且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又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血糖调节[1]。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随着血糖的波动、并发症的发生等多重原因,使患者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抑郁症发生,如不尽早治疗,最后可导致自残、自杀等倾向。

1 危险因素

1.1 性别 性别分析显示,女性抑郁患病率为44.3%,男性患病率为27.8%,男女抑郁患病率差别明显[2]。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1.2 文化程度 部分患者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易产生自我评价低,导致负面情绪产生[3]。还有研究显示,文化程度高者知识面相对广,对疾病的转归较为关心,对疾病预后的认知能力较高,而所获得的一些医学知识又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且文化程度高者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患病后对其身体状况的不满也极易产生抑郁[4]。

1.3 病程 病程是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病程延长,胰腺功能衰退,更多的代谢紊乱及并发症的出现导致躯体不适,经济负担加重和社会支持减少,均造成心理应激。据研究,病程长(>5年)比病程短(<5年)的抑郁患病率明显升高,分别为42.9%与20%,有显著差异[5]。根据人的个体机制不同,长期处于治疗状态时,会使人的耐心及自信心丧失,容易想不开,胡思乱想、钻牛角尖,随之,心情郁闷、精神萎靡、寻短见等[6]。

1.4 并发症 并发症的数目是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有3个以上的并发症抑郁患病率高达61.5%,合并视网膜病变者100%合并抑郁症,而并发症少者抑郁患病率相对较低[5]。并发症会引起患者的自理能力下降,使患者产生焦虑、内疚、自卑感、无价值感、绝望,降低自我评价,从而产生焦虑症状[3]。

1.5 未接受规范教育 刚诊断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对自身的情况不了解,糖尿病知识相对薄弱,对疾病不以为然、不重视[7]。听信传言,误导病情,导致对疾病丧失治疗的信心。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生因素与慢性并发症及缺乏规范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等有关,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率为42.57%[3]。

1.6 其他 职业、年龄、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BMI等均可诱发抑郁症[4]。无配偶支持、从事体力劳动、经济状况不佳和存在并发症为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8]。由于家庭及经济因素如: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社会支持减少、家属支持情况,以及血糖控制不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造成功能丧失,生活质量下降,均可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 护理干预

2.1 普及基础知识,纠正患者的误区 糖尿病与抑郁情绪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使糖尿病患者依从性降低,导致病情复杂多变,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3]。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病因、影响因素、疾病控制的方法,以及特殊情况下就诊途径,为糖尿病得以良好控制创造条件[9]。

2.1.1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不论糖尿病类型还是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也无论是否使用药物治疗,都应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10]。首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饮食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采用模拟食品模型,对每例患者食品、食量进行明确告知,在注意总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其结构构成,强调食品的多样化,既吃的好又吃的满足。说明每日摄入的食油、肉、蛋、豆、奶、蔬菜等食品的数量。不偏食、少吃坚果、忌甜食、禁烟酒。病情稳定后水果可酌情添加。使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患者依从性不强,则家属应指导或监督。

2.1.2 运动指导 运动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9]。它能使糖尿病患者异常糖代谢状态得到改善,运动时可使肌肉对葡萄糖利用增强,加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使机体血糖水平明显下降。运动锻炼适合大多数糖尿病人群,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时间选在餐后1 h进行,30~60 min/次,一般不超过1 h,5~6次/周[1]。注意合并抑郁症患者和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并发症的患者运动时需谨慎,外出运动最好结伴而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有视网膜病变者不宜做跳跃、弯腰、头部剧烈运动。并注意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以锻炼后舒适为宜,不疲劳。运动时尽可能避开药物作用最强时。禁空腹运动。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

2.1.3 血糖监测 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功能缺乏或丧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血糖升高直接影响病情,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以监测血糖是控制病情变化的重要环节[9]。建议每周一次,最长不超过每月一次,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血糖仪的使用,了解血糖控制的理想范围。平时做好自我监测,包括血糖、血压、足部等。

2.1.4 药物应用 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手段。教育患者用药时间、药物的作用机制、类型、作用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9]。嘱患者一定要遵照医嘱,不能随意更改用药时间和剂量。患者除了要掌握口服药的特点,还要掌握胰岛素的保存及注射方法、选择部位,出现低血糖等并发症时的处理方法等。可酌情增加抗抑郁药,如抑郁症状严重者需长期服用。

2.2 针对抑郁症的护理,解决心理问题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会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精神压力过大,易产生焦虑、悲伤、缺乏信心等抑郁症的表现。问题来自于心理,解决心理矛盾,加强心理护理,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心态。

2.2.1 激励自我,增强自信心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归根结底就是糖尿病的困扰,除了教育患者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也可给予一些经过治疗控制病情好转后的例子,从而以坚强的信念与毅力,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克服性格中的缺陷,教会患者大胆肯定自己的优点,勇于承认不足,肯定自己的成功,相信自己[11]。

2.2.2 加强人际关系的发展,建立良好氛围 建立人际关系是康复的过程[10],糖尿病患者往往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很怕别人知道自己生病,尤其是有社会地位的人,所以,多与患者的家属沟通交流,了解家庭状况,嘱家庭成员多鼓励、支持、关心,不歧视、不抱怨、减少刺激,解除患者后顾之忧,多安排亲朋好友聚会,让患者主动与人交往、共处。让其相信之人多加劝慰,加以鼓励。加强人际关系主要是帮助患者着眼未来,恢复社会地位,从而提高自信。

2.2.3 鼓励释放情绪,解除精神痛苦 所有患抑郁症者心里总有心结或压力,学会释放,用正确方法宣泄自己的内心感受及痛苦,比如,可毫无顾忌地谈出心事和想法,或是大哭,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消除精神痛苦,从而发现自己面临的问题,做到自我指导,自我克服,自我改善,实现早日康复[12-13]。

2.2.4 注重培养兴趣,消除心理危机 了解患者病前的个人特长及爱好,投其所好的安排个人才艺,如唱歌、跳舞、绘画、书法,针对性的培养兴趣,鼓励多参加文娱活动和力所能及的事,可转移心思。也可将心思放于事业方面,如工作和学习得到安置,恢复病前的职业技能,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社会作用,真正实现价值[11]。

3 小结

抑郁可使糖尿病代谢控制不良,加速糖尿病本身的进程,导致慢性并发症增多,生活及劳动能力下降、经济负担加重,均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心理压力,亦加重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5]。可见两者之间呈现彼此互为因果关系,抑郁情绪不仅是糖尿病的后果,也是糖尿病不易控制和加速并发症恶化的重要原因[14]。对患者的护理既要加强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又要求增强抑郁症的护理,这样才可事半功倍。在护理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较低,不配合治疗如饮食不规律、不运动、服用药物不正确等,所以很多治疗还需要家属的支持与监督,在向患者宣教的同时,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也很重要。鼓励培养患者的管理意识及能力,由被动转为主动,同时在感情上给予安慰、关心,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最终收获最佳疗效,满足生理及心理需求,实现健康的现代化生活。

[1]霍晓玲,司瑞.对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27-28.

[3]张艳,鲁文菊,李辉.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2,18(3):29-30.

[4]胡丽珍,李瑞华,王青良.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2,23(4):327-328.

[5]阎爽,李强,孙予倩.糖尿病患者伴抑郁状况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3.

[6]周娜.抑郁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313-314.

[7]张云.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糖尿病[J].中国当代医药,2009(8):165-168.

[8]孙婷.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3):124-125.

[9]孙旭震.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健康宣教[J].临床合理用药,2012(11):55.

[10]郭晓英.糖尿病防治的浅谈[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76.

[11]王杰莹,闪应雪,丁志立.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1):335.

[12]王岩,张云,车媛.抑郁症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影响的调查及健康教育[J].中国医学装备,2012,9(7):72-73.

[13]陈丽华,廖晓春.养老院老年人抑郁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护理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842-2843.

[14]杨成龙,蔡文治,黄海刚.2型糖尿病共病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26):2956-2958.

1005-619X(2013)06-0526-02

2013-02-19)

猜你喜欢

患病率血糖因素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对读者来信的答复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