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通立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
2013-01-22张金国
张金国
瑞通立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
张金国
下肢静脉血栓;瑞通立;尿激酶
下肢深静脉血栓系指血液因多种原因的影响,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3千万~6千万人患病,可并发下肢肿胀、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后遗症,严重可引起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我们于2013年1月—2013年4月,采用瑞通立联合尿激酶治疗下2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共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3~65岁,平均44岁。发病5 h~19 d,平均17.7 h。左下肢18例,右下肢8例。15例有手术后卧床史,5例有外伤史。22例主要症状为肿胀、疼痛、下床行走后下肢沉重,4例单纯肿胀,5例伴有下肢少量色素沉着。下床行走出现沉重症状平均3 min。膝上15 cm周径平均48 cm,膝下15 cm周径平均37 cm。化验7例纤维蛋白升高。
1.2治疗方法在介入手术室行下肢静脉造影、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术。经健侧股静脉Seldinger技术穿刺成功,置入5F鞘管、导丝及造影导管配合入患侧。尽量使导丝及导管深入下行并造影,置换溶栓导管,加压注入瑞通立(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山东阿华)18 mg。间断30 min,再次注入18 mg。置换鞘管并于下腔静脉内置入COOK滤器1枚。术后第2 d起,经患肢足背静脉输注注射用尿激酶(天津生化)30万U2/d。均加用抗凝、改善循环药物,纤维蛋白升高者加用纤溶酶注射液。总疗程7~10 d。
观察患者下肢肿胀、疼痛、下床行走沉重改善情况;有无胸闷、气短、咯血症状;凝血检查(PT、APTT、INR、FIB)。
2 结果
本组26例均无胸闷、气短、咯血等肺栓塞症状。膝上15 cm周径平均44 cm,膝下15 cm周径平均32 cm。行走后出现沉重时间延长至平均10 min,无出血症状。PT、APTT、INR延长至正常1.5~2倍,FIB均正常。6例出院时彩色超声多普勒示血栓完全消失,18例血栓大部分消除,管壁残留部分血栓,2例管腔部分再通,血栓仍大量存在。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目前治疗主要包括外科手术(静脉血栓摘除术、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介入(插管溶栓、机械性血栓消融术、血栓负压抽吸术、球囊成形及支架成形术)及药物(溶栓、抗凝、祛聚及扩血管等)。我们采用三种方式联合治疗,获得良好效果。
腔静脉滤器置入目的,主要是预防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一般发病急,病情重,栓塞物主要来源于静脉系统血栓脱落。早期血栓尚未附壁,患者不当的活动及挤捏,极易造成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加之患者及部分医生对此认识不足,容易贻误病情,危及生命。积极预防肺动脉栓塞,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并为后续溶栓治疗提供保证。溶栓治疗是通过介入手术,置入溶栓导管于血栓内,并推注溶栓药物,可使药物充分接触血栓,提高溶栓效率。瑞通立是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快速、简便、易操作、安全性高、无抗原性的特点,选择性激活血栓中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纤溶酶原激活为有活性的纤溶蛋白溶解酶,以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发挥溶栓作用,对全身性纤溶性影响较小,且出血风险降低。配合经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可提高溶栓效率,降低溶栓风险,快速缓解血栓栓塞症状。抗凝、降纤等治疗,可减少血栓再次形成几率,降低下肢血栓新发及滤器中血栓形成风险。
(收稿:2013-05-06修回:2013-06-28)
(责任编辑曹建春)
R654.4
A
1007-6948(2013)06-0698-02
10.3969/j.issn.1007-6948.2013.06.033
兰州军区总医院介入疼痛病区(兰州 7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