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体质食养论”与“亚健康”状态

2013-01-22许毅张先庚

中国疗养医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食疗亚健康体质

许毅 张先庚

(成都中医药大学,611137)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世纪,“亚健康”逐渐成为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运用“体质食养论”的基本理念防治亚健康状态,根据人体体质的特点和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对不同个体实施辨证施膳,利用日常饮食帮助亚健康人群缓解不适症状,使其掌握“体质食养论”的有关知识,根据自身体质有针对性地选择食物,在日常摄食中既获得营养,又起到促进健康、增强抵抗力和防病养生的作用。

1 亚健康的概述

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灰色状态、诱病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等[1],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此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前苏联学者Berkman等人经过研究首次发现,之后学术界众多学者对该状态的研究层出不穷,如国内的王育学、赵瑞芹、王琦、刘保延、董玉整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综合各家研究结论具体表现可分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5个方面[2]。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机体虽明确的器质性疾病,但可表现为机体活力、耐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免疫能力降低,生理功能减弱等[3]。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不仅对亚健康的概念、表现、诊断标准等作出详尽的解释,而且进一步阐释了亚健康常见的中医证型,这为选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 亚健康状态十分严峻,其危害不容忽视

全世界亚健康流行现状十分严峻。WHO调查结果表明[4],全球真正健康者仅占5%,患病者也只占20%,剩余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资料显示[4],美国每年约有600万、澳洲约有3700万人口处于亚健康。我国截至2007年,全国人口约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7亿,其中70%都是脑力劳动者[5]。亚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有向“六高一低”即:心理和体力高负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稠度、高血糖、高体质量和免疫力下降的趋势;且是相当一部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病前状态。长期亚健康状态可明显影响寿命,导致多病或英年早逝。国家体改委的调查表明,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6]。另外,亚健康者长期出现原因不明、持续的慢性疲劳,势必造成亚健康职业人群的工作效率降低,进而导致社会生产力的下降。

由此可见,健康状况的好坏应引起个人、家庭甚至是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人群的亚健康状态、提升人群健康意识迫在眉睫。

3 祖国医学在亚健康防治中具有西方医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和《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等都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这种思想恰好与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不谋而合[7]。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5],具有双向性,可向疾病转化,也可向健康回归,其向健康回归的关键是采取适时有效的干预措施。现阶段西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知手段相对缺乏,很难对其进行整体性调节,因而疗效不甚理想。相对而言,中医着眼于全局和本质,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观念的指导下,分析人体阴阳虚实,针对不同的个体体质,选用适四时、养精神、调饮食的方法给予个性化的干预,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最终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4 “体质食养论”在亚健康防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中医食疗可防治亚健康 现代营养学的中心思想是全面摄取身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反映出其只重视食物的共性,忽视了不同属性的食物与个体的联系。回顾大量文献资料[1-2,8],导致亚健康的原因极其复杂,诸如:思虑过度、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年老体弱、起居无常、劳逸无度、气候异常及环境污染等,但不科学的饮食与不合理的进餐方式是引发亚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怎样才能吃得合理、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一直是医学界和营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命题。

中医食疗历史悠久,《黄帝内经》中即有“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之说,意指食物与药物同样源于自然,遵循相同的施用原则,具有相似的治疗疾病的功效。在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记载:“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此视食疗为治疗疾病的首选方法。

4.2 正确认识“体质食养论” “未病”、“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生存质量、生命质量低下的状态,“治未病”、“防治亚健康”即为养生,追求的不仅仅是不生病、长寿,更在乎提高生命质量。养生之要当以食为本[9],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之上策[10]。“体质食养论”是传统中医药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形成的,是中医体质养生学的重要部分,继承了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思想,且将病理体质类型学与传统中医食疗学结合,其理论精髓在于强调“辨体质施膳”,其任务是针对各种病理体质类型取用特定性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实现人体体质类型与食物性味之间的平衡,从而扶正机体、祛除病痛、保持健康,达到养生的目的。

“体质食养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重新认识食物及食物与体质的关系[11]。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对人体的作用自然会有所偏胜,食物与药物也没有区别,运用得当可以防病治病,使用不当亦可致病。其次,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告诫民众对报刊、杂志、媒体就择食的宣传不能盲从,选择食物时不能仅仅只考虑食物七大营养素的影响,还应根据匡调元等[12]学者经过研究归纳总结出“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燥则润之,湿则祛之”的体质食养原则和“医食同宗、食药同源”思想,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属性,动态地结合人体体质的类型给予个性化的取舍,方能起到整体调理的作用。第三,将“体质食养论”的精髓用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还顺应了目前人们崇尚自然疗法、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通过日常摄食来调理人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便、效果好、副作用小、适用人群广、针对性强的优点,故广受人们青睐。第四,该理论由传统的食疗转为食养是将治病转为养生,由治已病为主转为治未病为主的理念,由求医转为求己,将医疗行为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11],将食养理念及行为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对亚健康状态甚至各种慢性疾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体质食养论”与“亚健康”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亚健康饮食调护方案,并进行推广应用,使更多的民众提高健康意识,增加健康知识,合理科学的饮食以改善人群健康状况,进而促进中医食养理论的弘扬与发展。

[1]王月云,尹平.亚健康的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140-142.

[2]傅晨,薛晓琳,王天芳.亚健康的概念 范畴和分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8):43-45.

[3]朱嵘.《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Ⅴ-Ⅵ.

[4]蔡菁菁,黄志军,袁洪.亚健康诊断、评估、防治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590-593.

[5]曹东萍,谭福彬,刘文成,等.亚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1):91-94.

[6]徐桂玲,蒋咸生,孙云,等.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26(2):155-158.

[7]许家佗,李蕾,包怡敏.中医药诊疗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85-87.

[8]董霄,张诗军.浅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C].第二届国际中医药与亚健康学术研讨会,2009:263-268.

[9]李世昌,王钢.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2008:87-89.

[10]楼彩霞,庞宗然,崔箭.探析《黄帝内经》养生经典的现实意义[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2837-2839.

[11]匡调元.“体质食养学”纲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217-219.

[12]匡调元.中华饮食智慧[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31.

猜你喜欢

食疗亚健康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党员“亚健康”,咋办?——咸阳探索“党性体检”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春季养生食疗七要点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食疗养生祛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