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急性胃肠炎和心前区疼痛表现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2013-01-22赵冬林
赵冬林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116013)
以急性胃肠炎和心前区疼痛表现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赵冬林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11601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前区疼痛;急性胃肠炎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5岁,因腹痛伴恶心、腹泻来门诊治疗。患者中午会餐后不久感到上腹部不适,3 h后出现腹部疼痛,同时伴有腹泻5次,呈稀水样,无血性物质。查体:血压130/70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80次/min,一般情况好,腹软,无肌紧张,脐周及下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给予静滴左氧氟沙星0.3 g,30滴/min;林格氏液500 mL,30~40滴/min,0.5 h后腹痛、腹泻症状逐渐缓解。患者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史10余年,目前病情稳定。40 min后患者出现上腹和心前区持续性疼痛,伴有针刺样感。立即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吸氧。患者神情焦虑,烦躁不安,面色发黄,血压118/60 mmHg,心率84次/min,病情未见缓解。10 min后再次给予含服硝酸甘油0.5 mg,复查心电图,结果同前。症状无改善,急送上级医院紧急救治。经相关检查,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过积极救治,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2 讨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较少见,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约5~10例,高峰年龄在50~70岁,但却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其中65%~70%的患者在急性期死于心脏压塞、心率失常,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必要[1]。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主动脉中层囊性变性及坏死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患者,高血压可能是其诱因[2]。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动脉夹层分离突然发生时,大多数患者突感疼痛,在经典分型法中的A型(内膜撕裂位于升主动脉而扩展累及腹主动脉)多位于前胸部。根据病史,典型临床症状表现如发病急骤、前胸剧痛、血压增高和主动脉瓣区病理性杂音,再结合胸部X线照片有纵膈阴影增宽,以及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所见,即可以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由于本病夹层病变发生的部位、范围以及病程长短的不同或初次发病,使得症状复杂多变,误诊率较高,主动脉夹层病最易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腹症等病误诊,应注意鉴别[3]。基于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复杂性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无创性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多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能得到早期诊断。现今临床上之所以出现一定比例的漏诊或误诊,主要问题是对一些非典型病例缺乏相应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只要是根据临床情况考虑到本病的可能,确定诊断并不难[3]。尽管影像学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早期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仍然不能忽视的是,考虑诊断时不要总局限于某一表象,而应注意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相关的任何风险因素、症状、体征以及病情的发展变化。本例患者不伴有高血压病,而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出的胸前部及上腹部疼痛症状也不是剧烈难忍,腹痛、腹泻症状较明显突出,加之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扩冠药物不能使其得到有效缓解,就此虽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但也不应排除心血管急症,需进一步检查寻找病因。本例患者为85岁高龄老人,患有冠心病多年,口服扩冠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年龄偏大,心脏发生器质性改变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我们应当认真检查,特别是对有症状的患者。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56-1659.
[2]王士雯,钱方毅.老年心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00-607.
[3]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42-746.
1005-619X(2013)05-0460-02
201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