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研究

2013-01-21刘传哲

关键词:产学研集群协同

刘传哲,乔 路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研究

刘传哲,乔 路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实践途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学科和产业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对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进一步细化界定的基础上, 从学科集群对产业集群的支撑与推动、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吸引与促进以及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相互作用三方面研究了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互动机制。进而,本文就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的构建,从需求拉动、政策推动和平台支持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学科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引 言

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体现和趋势。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为我国产业和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已成为产业龙头企业和学科研究机构共同努力的方向。研究和分析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良性互动机制,为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且对优化政府激励政策和资金投入的配置以及对构建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协同创新平台和体系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中外学者研究述评

国外学者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学科与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研究。马歇尔提出以外部经济概念为特点的产业集群理论,他指出信息的溢出促进聚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同时促进知识在该区域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韦伯(Alfred Weber)在工业区位论中提出了有关聚集因素的经济理论,其中一项重要的要素便是技术和设备的发展[1]。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增长极理论中提出企业集聚效应的产生是以较强的科技力量和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协作条件为基础的[2]。皮埃尔(Michael J. Piore)在产业区理论中指出知识以专业化的技术进步为基础,通常表现为高度的空间聚集,同时应用技术的部门与企业间的联系的管道是创新扩散所必需的知识[3]。近年,萨克森宁(AnnaLee Saxenian)探讨了人才环流在技术劳动力和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4]。

我国学者对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的早期研究大多是关于产学研关系的研究。王道波提出积极推进“产学研”协调发展要以产学研为轴心,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意识,加强新品开发[5]。黄胜杰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有可能给产业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带来良好效益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分析了对产学研合作的不同组织模式及其利弊,并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网络特性及其意义作了阐述[6]。钱平凡研究指出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具有强烈的互动效果,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要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共性技术的大力支持,提高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强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7]。何卓针对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从产学研合作体制创新、资源整合、开放体系构建以及制度环境建设角度提出推动我国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思路[8]。近年,关于学科群和产业群的研究陆续出现。王缉慈认为以大学和研发机构为核心的知识集群、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集群或研究与开发集群均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产物[9]。赵波探讨了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相互关系, 结合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 提出了以建设特色区域创新体系为载体, 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的学科群与产业群融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良性互动的新模式[10]。另外,也有一些学者结合地区区域学科和产业具体发展情况对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互动关系做出了阐释。汪馥郁结合北京市具体情况阐释了学科协同产业成就创新模式,并提出应在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和体制机制两方面着重解决[11]。黄莉敏以湖北省为例探讨了加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以学科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和创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12]。

二、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概念及效果评价

1.什么是协同创新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比较优势为前提,以共同参与、成果共享、风险共担为准则,为共同完成技术创新所达成的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它是一种以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学科集群中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所进行的研发合作和技术应用推广的集成创新的模式。

2.协同创新效果评价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效果评价可以采取从投入要素、过程控制和取得成果三个方面构建双集群协同创新效果的评价指标。投入要素指标包括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数量、参与到其中的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数量、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数量、科研机构一定职称以上科研人员比例等。过程控制指标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如企业领导对合作的重视程度、高校提供的场所(实验室等)能否满足合作的要求、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合作过程中的高校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情况等。取得成果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由科研单位员工向企业输送人才的人次、科研单位向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次数、各单位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总和、各单位在一定级别以上的期刊上发表文献的数量总和。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对双集群的协同效果进行了评价[13]。

三、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机制

1.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作用机制

(1)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吸引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地方企业网络和生产系统,必然根植于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中,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吸引作用首先体现在这种宏观环境上。宏观性要素的结构是集群创新机制的宏观支撑体系,起着宏观性和基础性的引导、协调、激励和控制作用;宏观政策体系、社会文化环境、金融制度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社会政治环境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学科集群的形成和良性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孕育土壤。在宏观环境具备的条件下,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吸引还体现在其所在的环境能为人才和知识的生产力转化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能力。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地方生产系统,其对学科集群的吸引力具有所处空间形态和区域特征的特色,产业集群间各部分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各个部分都对学科集群发展产生着综合性的吸引作用。产业集群的区域集中性把大量知识、技术、人才和其他关键要素吸引进来,其空间聚集是为学科集群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市政环境,为人才提供更好的信息和服务,为科研创新的快速应用,形成了学科集群的聚集吸引效应。同时,当区域学科集群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对人才的引力就越大,人才越聚集,区域引力就越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更多的人才会向此区域聚集,导致人才聚集度越来越高,不但人才的独立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聚集后的累加作用也很明显。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吸引作用其实是一种双重作用,即产业集群的人才资源大量聚集,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本也得到增加,学科集群的人才实力也因此提升。

(2)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促进

产业集群的聚集使其在空间上产生接近,彼此间的联系出现越加紧密和频繁的趋势,知识与人才,人才与人才,人才与技术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对学科集群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产业集群背景下,人才之间的共生互动及频繁的人才内部流动为隐性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创造了天然的平台,形成了知识溢出效应,并使得隐性知识的积累超越了单一企业的边界。知识溢出效应大大提高了产业集群内隐性知识的易得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科集群的成长。产业集群在共生体系推动学科集群的发展,人才与知识技术之间显性知识的共享和隐性知识的碰撞,将产生更多创新的火花,促使人才以更快的速度成长。在学科集群的成长过程中,产业集群通过对信息或显性知识的叠加和再利用所得到的隐藏在思维深入的知识,对各种信息的易得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集群往往具有大量的信息交流渠道,这是非集群区域无法相比的。正是由于这些信息交流渠道的存在,使得信息共享效应成为现实。在产业集群内,信息共享效应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市场,产业集群内技术人员之间的非正式联系也得到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人才共生过程将促进人才成长的激励作用,与职业相关的信息高度共享对于集群内人才职业生涯起到了有益的推动作用。

2.学科集群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

(1)学科集群对产业集群的支撑

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或强势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产品革新需要源源不断的基础研发和学科理论为支撑,与之相对应的学科集群的建立和良性健康发展则体现出尤为重要的基础作用:形成支撑产业主导发展方向的优势学科或主干学科,围绕产业集群主导发展方向,以重点企业为核心,相关配套产业、上下游企业和部门协同发展,众多分散的辅助学科汇合聚拢。满足产业集群深化与发展的要求,实现学科集群为产业集群服务,提供基础的学科集群专业化人才和技术支撑,以形成对产业集群有效支撑。

(2)学科集群对产业集群的推动

在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中体现出学科集群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性,不仅在理论知识的创新、科学技术的研发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而且为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提供高效的劳动力资源。一个以研究型大学和高技术公司为节点的、不断壮大的学科创新集群,为集群中各创新主体提供了通过相互竞争和合作从事技术创新和内部治理的各种资源和动力,进而使学科创新系统产生强烈的技术创新的倍增效应和集群效应,而且有利于改善产业集群的治理结构,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1.需求拉动

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市场诱导和市场需求拉动的产物。产业和学科的集群只有在市场作用下萌芽和发展的才会具有有效的生产力、强大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由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倡议和带动区域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进而在某一地区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交流体制和社群网络,通过体制改革来鼓励高科技人员参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高技术创业,进而依靠知识密集和人才群集的优势来吸引产业界加盟,将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研院所等产学研机构以及带头企业组成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学科集群的科研人员拥有技术能力,但市场意识不足,科技成果要真正应用于市场、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力军的创新成果要变成产品需要企业化运作,需要得到产业集群中成熟企业对科研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开发、深度开发,使之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紧跟市场步伐、被市场接受的合格产品或是实际有效的生产力。企业和科技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提高学科集群的科技转化力和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协同合作,推动其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朝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2.政策推动

通过政府的强化和协助,能加快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和成熟。随着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学科集群的发展,各级政府因将其功能定位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以规范管理,起到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保护者与推动者的作用。在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良性互动协同机制中,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同时也作为集群发展的中间人,把相关的高校和企业以及各类参与者联系、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学科集群协同发展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推动整个协同创新机制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政策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1)产业政策。政府可通过产业政策来积极扶持集群的主导优势产业的发展,平衡资源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并规范企业行为,防止集群内部成员企业间盲目竞争和重复性建设,从而减少协同创新机制中技术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的不必要浪费和潜在风险,提高其良性互动的有效性和匹配性。

(2)科技政策。通过向科技以及学科建设的政策倾斜,对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线给予税收减免,对技术开发提供优惠财政政策,对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合作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创新基金为学科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激励企业与高校协同研发和自主创新。政策倾斜科技园区建设,加强产业界和科技界之间的联系,促进科技合作交流、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3)人才政策。面向产业集群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集群区域内人才市场的职能,为引进人才提供市政服务的基础条件和社会保障的有利条件,更有效地吸引并留住集群内具有技术和创新知识的人才,加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人才和技术的对接,促进集群内的知识技术流动和人才规模壮大。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总之,政策推动要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服务,更好地实现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3.平台支持

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面向行业的需求深度融合,由学科集群中牵头高校和产业集群中领头企业共同组建创新平台。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设立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中心按照产业集群中行业发展的需求,组建下设若干由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学术骨干和辅助人员等组成创新研发团队。充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资源,运用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和学科集群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的用房和集成创新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设立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的开展与管理,所有成员单位讨论并通过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章程,确保协同创新中心的机制体制改革与实施。加强以国家战略研发为目标,密切校企合作,整合内部资源,提升科研水平,促进校企共同发展,针对集群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项目的选题工作,积极申报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以及为集群领头行业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集聚开发领域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及生产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建成开发协同创新的有效平台载体,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

[1] Weber,Alfred.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9.

[2] François Perroux.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M]. Savoie, Université de Moncton. Institut canadien de recherche sur le développement regional,1951.

[3] Michael J ,Piore; Charles Sabel.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M]. 1984.

[4] AnnaLee ,Saxenian. Regional networks and the resurgence of Silicon Valle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2006.

[5] 王道波.积极推动高校产学研协调发展[J].江苏高教,1995(科教兴国专辑).

[6] 黄胜杰.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及其网络特性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06).

[7] 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03).

[8] 何卓.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重大思路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5(03).

[9] 王缉慈.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理论参考,2006(09).

[10] 赵波.学科群与产业群融合构建特色区域创新体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11] 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J].创新科技,2008(02).

[12] 黄莉敏.湖北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内容的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11(05).

[13] 刘传哲,等.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评价体系及反馈机制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

G301

A

1009-105X(2013)04-0075-04

2013-10-21

2013-11-27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ZDIXM038)

刘传哲,男,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 路,女,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产学研集群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