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融与耦合:中国梦战略与生态文明理念关系探微
2013-01-21王学荣
王学荣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 200433)
“中国梦”是一个承载着亿万中华儿女梦想与重托的词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热议,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学术会议甚至在老百姓的口语中使用的频率都非常高,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热词”。学者们对“中国梦”的研究可谓多矣。但笔者同时注意到,大部分的学者都是就“中国梦”谈“中国梦”,这如果仅仅作为理论宣传当然也无可厚非,但作为学术研究来讲则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了,它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迫切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尤其需要从体系上加以总体把握。事实上,“中国梦”与党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国防军队建设、国际战略与外交战略等各个方面都密不可分。我们在研究“中国梦”时,应当具有更加宏阔的视域,坚持辩证思维,将“中国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诸问题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本文聚焦于“中国梦”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系,认为二者是内在通融、相得益彰、彼此耦合的:一方面,中国梦这一“社会工程”的实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战略指导;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梦战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而生态文明本身亦是中国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笔者坚信,探讨此二者的内在联系将具有“双重效应”,既有助于“中国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对生态文明研究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梦战略:核心内涵、思想渊源及科学体系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明确提出“中国梦”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提出后,在举国上下立马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理论界、学术界也纷纷对“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进行了广泛的谈论,并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很多学者都对“中国梦”作出了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解读,这些思考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在研究“中国梦”时,我们需要弄清楚并且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当然就是“中国梦”的核心内涵究竟何所指的问题。事实上,不管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研究“中国梦”,“中国梦”的核心内涵问题都是绕不过去的。笔者注意到,到目前为止,不少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领域探讨了“中国梦”的内涵问题,提出了很多的新观点、新视角。的确如很多学者所言,“中国梦”的内涵十分丰富。然而,这些丰富的内涵中又必定有其核心部分。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我们还得重新回归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本身上来。这需要从“中国梦”的提出开始说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这样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这是对“中国梦”核心内涵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随后,习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和阐释“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演讲中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2013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又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综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多次阐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来说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当然,笔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梦”作为一个战略思想而言,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首次明确提出的。但其思想渊源却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梦”的文化根基非常深厚,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发端于飞速发展风起云涌的社会实践之中。例如,早在《诗经》里面就有这样的话,“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小康社会的追求与梦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礼记·礼运》中亦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鲜明地表现出 中国人民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期许。近代以来,中国志士仁人追求梦想的实践一直在延续。我们不妨对这一段历史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林则徐成为“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们潜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了西学东渐的进程。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派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又一划时代的事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征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它以坚定的信念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诚如著名学者金冲及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所写的那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的突出主题”。[4]可见,“中国梦”战略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造性发展,同时又是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伟大目标的超越与创新;既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又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宏伟愿景与共同愿望。
中国梦是一种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笔者注意到,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着研究中国梦的理论体系(也有学者称之为“思想体系”或“思想理论体系”)问题了。例如,有学者在其论文中这样谈到:“中国梦是一个‘一体三位’的科学思想体系。‘一体’是指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它集中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的问题。……‘三位’是指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它集中回答了怎样实现中国梦的问题。”[5]与此非常类似地,亦有学者写道:“理解‘中国梦’理论体系,最简练的表述就是‘一体三位’。‘一体’就是中国梦的内涵:中华民族复兴;‘三位’就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6]不管是前者也好,后者也罢,其共同点是二者都将“中国梦”的理论体系概括为“一位三体”。但事实上,“中国梦”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其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远远不止这些学者所谓的“一位三体”。笔者认为,这些学者将“中国梦”的理论体系概括为“一位三体”未免过于简单化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将“中国梦”体系的丰富内容低估了,这对“中国梦”理论体系的研究是非常不利的。在笔者看来,“中国梦”的理论体系除了目前学者们所概括的“一位三体”之外,还包括很多非常重要的内容。例如,发展阶段问题,即是说到建党100周年(即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即2050年前后)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理论体系还包括比“中华民族复兴”更为具体的目标任务,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而言还应当涵盖和平的国际环境。此外,“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还应当包括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诗意中国“六大愿景”,等等。当然,“中国梦”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化,“中国梦”的思想体系也需要不断充实。
二、从“理论”到“理念”再到“实践”:生态文明解读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所谓生态文明,当然是相对于传统文明(这里所说的“传统文明”主要是指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言的,它不仅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而且还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通常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以及人类生态观念与生态意识的增强。
近年来(特别是十七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度加以论述。例如,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样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7]这是党和国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加以论述,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地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代会报告,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光辉形象在世人面前熠熠生辉。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8]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新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飞跃”。当然,这个“飞跃”并不是一下子突然之间完成的,而是有一个长时期的积累过程。我们不妨对这一过程作一个简要的归纳和梳理。其实早在1995年党的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就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2003年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后,又相继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4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建设创新性国家 ”(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2007年)、“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2009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等一系列具体化的理念。笔者认为,正是这些具体化理念的积累和铺垫,才促成了这场伟大的“飞跃”。这次“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也标志着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当然,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尽管已经基本确立起来,但能否真正从“理念”转变为“现实”,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转变为“现实”,这与相应的制度当然不无关系。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亦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报告这样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0]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只有当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制度”真正确立起来,“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才能由理想变为现实,“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才能真正实现。
不过笔者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归到“原始人”的原始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素养,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一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总之,在笔者看来,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理念;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更是一种实践智慧。生态文明是在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场”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运用和创造性发展,同时又是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诘难”的积极回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一位”,为“中国梦”宏伟蓝图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三、中国梦战略与生态文明的耦合与通融
中国梦战略与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泾渭分明、彼此割裂的,而是具有内在的耦合性,一方面,中国梦这一“社会工程”的实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战略指导;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梦战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而生态文明本身亦是中国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筑“美丽中国”。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中国梦”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梦”战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11]生态文明本身亦是中国梦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中国梦”战略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发展”之为“发展”,乃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齐头并进的过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得非常明确,他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12]
实际上,无论是“中国梦”也好,生态文明建设也好,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适合人居的生存空间,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即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3]这是“中国梦”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价值追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此二者是内在通融、彼此耦合的。“天蓝、地绿、水净”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理想境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既是中国梦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它们的落脚点和归宿,二者有着共同的旨归。
事实上,“中国梦”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内在通融的,同时还是互涵互动的。一方面,“中国梦”战略生动地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得民心、顺民意,高屋建瓴,从宏观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战略性的引导;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改善人居环境、着眼于提高国民幸福指数(GNH),是“中国梦”宏伟蓝图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简言之,“中国梦”战略的实施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而生态文明本身亦是美丽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涵互动、密不可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度耦合与彼此通融乃是“中国梦”战略与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亦提出了更高的期待,而美丽中国梦在一定意义上恰恰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所作出的积极回应,至此,生态文明理念与中国梦战略的通融性与耦合性再次得到彰显。
四、结论
“中国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与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军队建设、国际战略与外交战略等方方面面都具有“掰不开”的内在联系。基于这样的特点,“就中国梦谈中国梦”的研究方法是不足取的,那样无法使研究真正深入下去。笔者认为,要想深入研究“中国梦”,就应当将其与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军队建设、国际战略与外交战略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贯通起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尤其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
限于篇幅,本文只是选取“中国梦”与生态文明作为聚焦点,分别探讨了“中国梦”的提出过程、核心内涵、思想渊源及科学体系,对生态文明作出了重新解读,并探讨了此二者的内在联系。当然,本文的探讨还只是初步的,尚需学界同仁作更深层次的研究。至于“中国梦”与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军队建设、国际战略与外交战略等的内在逻辑则更需要理论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况且,“中国梦”本身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化,“中国梦”的思想体系也需要不断充实。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应当永无止境。这恰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
[1] 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2]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莫斯科)[N].人民日报,2013-03-24(2).
[3] 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N].人民日报,2013-06-01(3).
[4]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4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353.
[5] 罗振建.深入研究中国梦的思想体系[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73.
[6] 程美东.如何从理论体系上把握“中国梦”[N].北京日报,2013-06-24(17).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4).
[9]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2).
[1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4).
[11]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4).
[12]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2).
[1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