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生态文明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2013-01-21郎廷建白秉镯

关键词:恩格斯中国化马克思

郎廷建,白秉镯

(1.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2.武汉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武汉 430072)

建设生态文明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郎廷建1,白秉镯2

(1.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2.武汉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武汉 430072)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建设生态文明战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涵,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过程性特征,凸显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以及中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有生态文明思想曾在学术界引起过激烈的争论,有些学者至今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使用过“生态文明”的概念作为断定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生态文明思想的的根据。笔者认为,单纯以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生态文明”这一个专业术语作为判断他们没有生态文明思想的依据是十分片面的,也是十分荒谬的。诚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使用过“生态文明”这一术语,甚至没有使用过“生态”这一概念,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生态文明思想。近些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出版了专门论述生态文明的著作或是发表了专门讨论生态文明的论文,以此表达他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观点和看法。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什么是生态文明”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答案,究其原因在于生态文明尚未形成。可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是不可认识的。既然生态文明因生态危机而提出,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对导致生态危机产生的工业文明根源的反思和批判中去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众多学者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一致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破坏的根源。基于此,当我们重新打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宝库时会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有生态文明思想,而且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有生态文明思想的争论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45“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3]“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4]83揭示资本主义在使人类实现对自然界统治的同时,“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2]43又“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2]47提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4]81。据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资本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关系的复归。

恩格斯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5]222,而“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5]384,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5]373-374揭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作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5]386。提出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5]385可见,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了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以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途径等基本内容。

通过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和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我们发现,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上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不同。实际上,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具体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分别研究生态文明问题时都自觉地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并自觉地运用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6]二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对生态文明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过程分析和根本落脚点都是一致的。明确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和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一致性,有利于澄清那些指责恩格斯的自然观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也有利于促进学术界展开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和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自提出以来一直没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人们还没有将生态环境问题视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资本和现代技术生态负效应的凸显,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业已转变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引发了学术界研究生态文明问题的热潮。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规范,也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政策,但迫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现实状况,政府不得不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上,而基本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也间接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总趋势无法得到扭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就增加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需要说明的是,“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提法首次出现于党代会政治报告是在党的十七大,但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只是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就意味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只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存在的,并不是为了建设生态文明而建设生态文明。同样,我们之前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时所谈到的建设生态文明,也只是作为手段存在,并非是目的。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则不同,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被提升为一种战略,列入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且是目的,是为了建设生态文明而建设生态文明。

二、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过程性特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既是一个‘化什么’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化’的问题。前者着眼于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后者着眼于怎样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实践中去”。[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认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明显的过程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无到有,从作为手段提出到作为目的上升为战略,充分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性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植树造林,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综合利用”的生态观点,但受到当时“一穷二白”的国情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充分的限制,他们过分地强调发展国民经济,强调人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与天斗与地斗”,忽视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文革期间,生态环境问题甚至被冠以资产阶级的不治之症的头衔,认为承认中国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就是给社会主义抹黑。这直接导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直到1973年8月,才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指导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民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依靠科学保护生态环境,依靠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观点,但迫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急迫任务,党中央强调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主张“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发展观主观上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无法避免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面对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即《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主张“在发展中解决人口问题,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受制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现实状况,加快经济建设依然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已提出但流于形式而缺乏贯彻落实,导致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无法得到扭转。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日益恶化并业已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状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思想,并在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8]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但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样,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思想都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并非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建设生态文明。所以,尽管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思想,但工作重心依旧是经济社会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虽有所改善但不断恶化的总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控制和扭转。

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的治国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和升华。贯彻落实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凸显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马克思主义虽产生于西欧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但其理论内容却涉及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全局,而不仅限于西欧情况。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地域性的理论,而是世界性的理论,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现实上成为一种世界性理论,必须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域的人们所理解、接受,还必须与各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化和本土化。作为反映普遍规律的根本性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给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域发生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具体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想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9]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总体进入小康水平;人民民主法制意识增强;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体育繁荣昌盛;航天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其中由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一个突出问题。

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表水污染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2008年中国地表水746个国控断面,Ⅰ到Ⅲ类水的比例为47.7%,Ⅴ类或劣Ⅴ类水的比例为23%,且人口密集地区作为饮用水源的水体环境质量差。二是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重点城市未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较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少,雾霾已成为一大公害。三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活污染严重,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尚未在国家层面上获得法律的支持[10]。四是土地荒漠化严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高达263.62万平方公里[11]。

近年来,伴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有所加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善以及信息公开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信息传播,使得各地对环境的动态监测和信息披露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会在生理上而且也会在心理上对公众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就是民生问题。然而,从陕西凤翔血铅污染、湖南浏阳镉污染等事件的突发以及农村局部地区癌症高发、某些省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等慢性积累效应的爆发,我们发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业已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目前,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非常敏感,特别是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极易引起恶性群体性事件,势必对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此外,生物圈的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具有国际视野,只有世界各国都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运动中,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无论于己于公都必须承担与自身国际地位相符的全球生态环境责任。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结合我国新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坚持三步走。第一步是通过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止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总趋势;第二步是通过大力发展、应用生态技术(包括循环技术、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预防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治理业已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扭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第三步是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生态文明的理念,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的重要性,进而在头脑中牢固地确立并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践行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观念,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机制、大力发展应用生态技术以及培育公众生态文明理念这三个方面都是我们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的,之所以把它们分别置于三个不同的步骤中,其根据是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状况以及解决问题的主次关系和急迫程度。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N].人民日报,2012-11-18(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177.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49.

[7] 陈先奎,滕明政,唐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的系统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N].人民日报,2007-10-25(1).

[9]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534.

[10] 赵婉苏、李全彩.中国自然村环境问题的法律调节[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十二五”期间的战略取向[J].改革,2010(2).

TheoreticalContributionofPromotingEcologicalProgresstotheSinicizationofMarxism

LANG Ting-jian1,BAI Bing-zhuo2

(1.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2,Chinaa)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at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gress was created by integrating the Marxism ecological progress with the reality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was the sincization of Marxism ecological progress.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gress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inc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shows the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c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and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innovating the sinc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gress;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B27

A

1009-105X(2013)04-0022-05

2013-09-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中人的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BKS038);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启动专项资金项目。

郎廷建(1984-),男,哲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恩格斯中国化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