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石碑刻画像所见茶文化分析

2013-01-21陶德臣

关键词:贡茶碑刻茶叶

陶德臣

(解放军理工大学 人文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0007)

茶文化的载体除了最常见的文献典籍外,还有民间传说、民风民俗、金石碑刻、音响影视、歌曲舞蹈等。金石碑刻画像所见茶文化是以金属、石材、贝壳、骨器、陶器和瓷器等“硬材质”为载体的茶文化信讯、符号、文字以及绘画。与其他茶文化储存形式相比,金石碑刻画像类的茶文化资料特征鲜明,价值不菲,不但可与文献资料相印证,弥补文献不足,纠正文献错误,而且因其特有存世方式,具有纸质文献无法替代的特殊价值。长期以来,学界对金石碑刻画像所见茶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得很不够,系统研究的成果几乎未见面世。其实,金石碑刻画像所见茶文化资料丰富多彩,起码包括茶字演变、茶叶生产、茶叶贸易、茶政茶法、茶叶消费、茶叶礼仪、茶叶传播和茶事活动等内容。

一、茶字演变

古代无“茶”字,以“荼”称之(读作cha),茶之读音及字型直接由荼演变而来。金石碑刻画像等非纸质茶文献资料清晰地记载了这一演变过程。湖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只完整的汉代青瓷贮茶瓮,上部所刻“荼”字,显指“茶”意,据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发现的最早专用茶器。①钟鸣、张西廷:《湖州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10 页。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唐代中期起,“茶”逐渐从“荼”中分离出来,成为当今茶义的特(专)指了。陆羽《茶经》凡涉及茶字意义的“荼”字,一律改为“茶”字了。但这一特征在石刻中却表现出过渡性,也就是说,石刻中的“荼”字经过较长时间,才最终被“茶”字代替。南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唐韵正》《求古录》对此作了考证研究。兴元元年(784年),湖州刺史袁高题名于长兴的石刻仍为:

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诏修荼贡讫,至□最高堂赋《荼山诗》。

是以“荼”代“茶”字。于頔贞元八年(792年)刻石,三处提到“茶”均为“荼”,并说见到过袁高《荼山诗》刻石。②浙江大学、长兴县人民政府:《长兴茶文化碑刻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8、16 页。南京栖霞山“试茶亭白乳泉”,相传为唐人所书刻石,表明已把“荼”字改为“茶”字了。泰山石刻中茶字的改定则迟一些。清初顾炎武:

游泰山岱岳,观览唐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779年) 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798年) 刻荼宴字,皆作荼。又李邕娑罗树碑、徐浩不空和尚碑、吴通微楚金禅师碑茶毗字,崔琪灵运禅师碑荼碗字,亦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至会昌二年(841年) 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855年) 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鹤山之论笃矣。①(清)顾炎武:《唐韵正》卷四。

嗣后,“茶”完全从“荼”中分离出来,其意专指一种饮料了,金石碑刻陶瓷壁画中再无“茶”、“荼”不分的现象,并一直沿至今日,成为定律。

二、茶叶生产

茶叶生产包括茶叶产区、具体产地、茶叶名称等。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金石碑刻陶瓷壁画所见此类资料日益增多、内容日益丰富、记载日益具体。大体产茶区多有山,则金石碑刻所见茶叶生产内容多一些。茶叶生产越发达,此类文化遗存就越多。四川以蒙山为代表,福建以武夷山为代表,安徽以皖南徽州为代表,浙江以湖州长兴顾渚山为代表。四川是中国已知的人工植茶最早地区,名山县蒙山也是中国茶文化圣山,山上的茶叶生产情况很大程度得益于碑刻记载。将蒙山植茶定为始于西汉时期的吴理真,其根据为碑刻,当然有人认为吴理真是宋代人。清代出版的《金石苑》记有“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这是一块有关“甘露普慧妙济菩萨”的石碑,此碑:

石高七尺八寸,广三尺六寸,像高五尺三寸余。行状十六行,行十一、二、三、四字不等,字径八九分,正书;对联字径三寸余,行书。②(清)刘喜海:《金石苑·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

碑两边的对联是:

行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碑中行状云: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自领(岭) 表来,住锡蒙山,植茶七株,以济饥渴。元代京师敕张、秦枢密二相,诏求雨济时。师入定救旱,少顷沛泽大通。一日峰顶持锡窠井,忽隐化井中,侍者觅之,得石像。遂负井右,建以石屋奉祀。时值旱魃,取井水,霖雨即应。以至功名、嗣续、疾疫、灾祥之事,神水无不灵感,是师功德有遗之也。故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行及民,宋孝宗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像。时绍熙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③(清)刘喜海:《金石苑·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

绍熙三年即公元1192年,属宋代,由此可见,此石碑立于宋代。宋时蒙山智矩寺也立有汉代祖师的碑记和塑像。此点,本地县志也有记载:

按碑,西汉僧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殁,化石为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之必应。宋淳熙十三年,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德及民,孝宗封甘露普妙济大师,遂有智矩院。岁四月二十四日,以隐化日,咸集寺荐香。宋、元各有碑记,以茶利由此兴焉。④道光《名山县志》卷二《山原》。

淳熙十三年即公元1186年,也属宋代。宋碑的内容为后代蒙山碑所承继,今存蒙山天盖寺的“天下大蒙山”石碑即为证。此碑立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碑云:

迄今石端昭垂,在在足考曰:祖师吴姓,法理真,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脱发五顶,开建蒙山,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迵乎异常,惟二三小株耳……皆师之手泽,百事不迁也。由是而遍产中华之国,利益蛮夷之区。商贸为之懋迁,闾阎为之衣食,上裕国赋,下裨民生,皆师之功德,万代如即见也。且一旦道登彼岸,持锡掘井而隐化石身。后世凡遇旱年,取井泉石像,并迎而共祷,灵雨为之顺应。故有明邑进士喻大中,奏闻宋淳熙,敕赐甘露大师,夙唪甘露菩萨。又师之灵爽不昧,流芳千载也,非名山乎! 迨万历己未,天启壬戌,行僧通明,复立碑记……

此碑落款为:

雅安生员马伟平六氏薰沐敬书。①转引自董存荣:《蒙山茶话》,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9 页。笔者参加2004年在雅安举行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期间,就住在蒙山脚下的蒙顶山大酒店,并有幸亲临蒙山顶上朝访,见到过蒙山天盖寺的“天下大蒙山”石碑。

这些碑刻表明蒙山种茶之始及蒙山茶产千余年的发展史。至宋代,蒙山茶早已兴盛。清代赵懿所撰《名山县志》录宋代孙渐《智矩寺留题》谈到:

效行半舍近,炎曦正欹午。涉水浅粼粼,陟高峰伍伍。寺藏翠蔼深,门映苍松古。明暗双泯时,榜名标智矩。入憩望远亭,好风声清暑。素曳瓦屋烟,虹挂峨眉雨。千里豁人怀,万象纷指顾。步庑阅刓碑,开龛礼遗塑。香火肃僧仪,堂皇凉客屡。继登凌云阁,倚栏眺茶圃。昔有汉道人,薙草初为祖。分来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满蒙顶,品培毛家谱。紫笋与旗枪,食之绿眉宇。雷动转蜀车,云屯富秦瘦。我贪事幽寻,更值忘行侣。鼎抽竹叶烧,瓶汲龙泉煮。暂啜破积昏,飘飘腋生羽。相对话夜阑,萤点流星度。金鸡鸣一声,回首关头路。会约摘春山,十咏龟蒙具。②董存荣:《蒙山茶话》,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6 页。

四川大邑县兴隆场,即两河口:

明时为雾中山僧贸易棕茶之地,古有是名,载在碑记。③同治《大邑县志·疆域》。

该县《开化寺碑》记载,雾中山上:

宜植佳茗,不能谷。僧数千人以茗易谷,不涂乎而食。④民国《大邑县志·金石》。

可见该地茶产业之发达。大观三年(1109年),邑人王雅、王敏父子引进福建溪茶种于今四川万源县草坝窝乡古社坪。10年后茶树生长茂盛。王敏后人王俊、王古兄弟撰文赋诗刻于石壁,以记其事,诗曰:

筑成小圃疑蒙顶,分得灵根自建溪。

昨夜风雷先早发,绿芽和露灈春畦。⑤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华茶叶五千年》,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 页。

江浙一带、福建武夷山、泉州等地大量石刻资料无不说明该地区茶叶生产的发展。栖霞山产茶,吸引了陆羽来此考察、采摘、试茶。为了纪念陆羽,后人刻石“试茶亭白乳泉”于山崖。⑥陶德臣:《佛教名山南京栖霞山的茶与茶文化——基于亲身考察的感受》,《农业考古》2011年第2 期,第197-201 页。石刻是栖霞山产茶的真实记载。湖州产茶史,从发现的汉代青瓷贮茶瓮及瓮上的“荼”字即可证明,表明这一带汉代时茶产业已达到一定水平。至唐代,以顾渚山为中心的湖州茶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顾渚紫笋声名鹤起,成为炙手可热的贡品。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九《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记载了此一盛况。碑刻记载,唐朝先后有28 位湖州刺史亲至顾渚山监制贡茶,其中有多位刺史刻石题字。丰富的顾渚山碑刻资料,记载了顾渚茶曾经的辉煌。福建武夷山、泉州一带,同样留下了大量茶文化碑刻,这些宝贵遗产,无不昭示着茶产业的兴盛。

三、茶叶贸易

伴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贸易随之兴衰。金石碑刻陶瓷壁画茶文化资料,真实记载了这一重要变化。《张耒集》卷十《潘奉议墓志铭》载,“江州赋属县鬻建茶”,瑞昌一年只能售出四斤,而“旁郡有卖千斤者”,主要原因是江州“县小民贫,米盐犹不足,而暇及茶乎?独县僚四人,人一斤可矣”。表明不同地区茶叶贸易很不平衡。前文提到,蒙山天盖寺“天下大蒙山”石碑已说到蒙山茶兴起后,“遍产中华之国,利益蛮夷之区。商贾为之懋迁,闾阎为之衣食,上裕国赋,下禅民生”,真是远近闻名。四川大邑县《开化寺碑》谈到雾中山茶产至多,竟有“僧数千人以茗易谷,不涂乎而食”,④民国《大邑县志·金石》。茶叶贸易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陶德臣《从碑刻资料看武夷山茶叶生产情况》中说到:武夷茶是较早输往海外的茶叶。茶叶贸易勃兴后,产量不断增多。透过官府解决纠纷的刻石告示,可以把握茶叶贸易的兴旺情况。《严禁蛮棍买茶短价》《严禁以茶扰害僧人居民》《两院司道批允兑茶租告示》《严禁勒索茶农》《清采办贡茶茶价禁碑》等碑刻,生动形象地记载了相关历史信息。①陶德臣:《从碑刻资料看武夷山茶叶生产情况》,《农业考古》2010年第5 期,第357-360 页。

清代皖南茶大量外销,留下了较为丰富的茶叶贸易石刻资料,这些珍贵资料尤以徽州地区为代表。《松萝山碑记》②陈琪:《徽州茶事古碑刻》,《农业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9-211 页。刻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由“邵庶抄文,金维震题启,汪光岩书”。该碑可辨认文字有500 多字,其他70%已风化剥落。碑文谈到松萝山“时晴时雨,蒙蒙云气”的气候特征和辟山成田、茶园管理等情景,有助于了解徽州茶的贸易情况。婺源县鄣山里村余氏宗祠门前路面上的《演戏申禁碑》云:

□□□□□□固多而惟吾□□甚□来茶商渔□莫□□计剥人凡秤□□□□□弊病多端,为此演戏勒石公禁,自此以后凡售茶叶要经主家平衡,外客毋得擅自挟秤主,于茶样照货品价之后,仍将原样放入袋中,均行过秤。毋得私取,违者演戏一台,示□预白,同治八年(1867年) 六月□日商族公具。③陈琪:《徽州茶事古碑刻》,《农业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9-211 页。

这是通过演戏的方式减少、杜绝茶叶贸易中买卖双方经济纠纷的办法,说明茶叶经济的重要及茶叶贸易的兴旺。

祁门县渚口乡滩下村有块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永禁碑”,碑文共四条,第四条规定:

禁茶叶递年推摘,两季以六月初一日为率,不得过期,倘故违偷窃,定行罚戏,壹千文演戏断不徇情。以上规定,望家外人等触目警心,务宜自重。

祁门县门里镇大仓村于道光六年(1826年)三月初八将封禁内容告诫全村老少,勒石“合约演戏严禁”,对违禁条款予以处罚。第一条内容云:

禁茶叶迭年立夏前后,公议日期鸣锣开采,毋许乱摘,各管各业,以上数条各宜遵守各族者赏钱三百文,如有见者不报,徇情肥自己,依照同罚备酒二席,夜戏全部。

这些碑刻为民间合约,惩罚分明,内容详细,符合大多数民众的意愿,对稳定当时茶区形势,促进茶叶生产,保护茶叶贸易起了积极作用。碑刻涉及内容大多相同,通过公议演戏勒石,设立公秤,力求公平交易,违者罚戏的方式来维持。比较典型的有祁门渚口村的《申禁茶碑》,婺源县清华镇洪村光裕堂外围墙上的《公议茶规》碑等。

1.祁门渚口村的《申禁茶碑》:④陈琪:《徽州茶事古碑刻》,《农业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9-211 页。

盖茶之产地,利可大举,弊亦存至,将欲兴利,必先剔弊,故从前起镬拣择,窃恐有伤风化,严禁者,既杜渐而防微。今凡趋利纷争,竞尔攮窃,公行申禁焉。复询谋而画一,诚欲保物,力免争端,束人心,维风俗,不使开奸盗之门,绝无生息之机也。近来都内毛峰青茶名色,予期倍息,出入采卖者,人已无分鲜廉,不顾收买者左右是望,昂价相抬,肆行盗窃,青天白日,若不妨入市樱金,大启凌浇,洽比昏渊,遂同恨弱肉强食,以致看守而凶闹者有之,忿激而掘毁者有之,及茶市抵夏地,人艰于购买,家常日用之物似等珍奇贵贱,把持之权,咸归垄断利之薮也,弊以滋矣! 为此众议签同,重申约禁,其递年产茶之时,公订夏前七日方许开摘,采卖收买,毋论外客土著,均戒先期杜去毛峰青茶名色,除十八排年已立合文签押,外演戏勒石,以肃耳目,以垂久远。嗣后如有违犯者,罚戏一会加禁,倘强横不遵合约,并文鸣官理处,庶兴利息争而不失人心风俗之浮厚云。

时 道光三年岁在癸未夏四月

合约公立

2.婺源县清华镇的《公议茶规》:⑤陈琪:《徽州茶事古碑刻》,《农业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9-211 页。

合村公议演戏勒石,钉公秤两把,硬钉贰拾两。凡买松萝茶客,入村任客投主,入祠校秤,一字平称。货价高低,公品公卖,务要前后如一。凡主家买卖,客毋得私情背卖。如有背卖者,查出罚通宵戏一台,银伍两入祠,决不徇情轻贷,倘有强横不遵者,仍要倍罚无异。

一、买茶客入村,先看银色,言明开秤,无论好歹,俱要扫收,不能蒂存。

二、茶称时,明除净退,并无袋位。

三、茶买齐,先兑银,后发茶,行不得私发。

四、公秤两把,递年交值,年乡约收收执,卖茶之日交众,如有失落,约要赔出。

道光四年五月初一日

光裕堂衿耆约保仝立

从以上碑刻内容可知,皖南茶叶市场交易十分活跃,茶叶贸易相当繁荣。与此同时,茶商与茶农的经济纠纷层出不穷,争夺、偷窃、抬价、斗殴事件时有发生,对市场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也使茶农苦不堪言,激起公愤,遂公议签同,集申约禁,以维利权。

邻近徽州的浙江,茶叶贸易也很发达,留下了相关碑刻资料。初建于宋代的茶叶交易市场——浙江省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的“玉山古茶场”,至清代仍很兴盛。清代中期,朝廷委派东阳县衙对玉山古茶场进行管理,茶场内有咸丰二年(1852年)“东阳县正堂”立的“奉谕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白术洋行称头碑”、“奉谕禁粮价称头碑”就是见证。①权启爱:《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茶叶市场——记浙江磐安“玉山古茶场”》,《中国茶叶》2005年第3 期,第38-40 页。可惜第一块石碑“文化大革命”时下落不明,至今不见踪影。

有茶叶贸易,就有茶商活跃的身影。唐宋时期茶商已经相当活跃,②陶德臣:《宋代茶商集团势力的发展》,《农业考古》2004年第4 期,第193-195 页。碑刻中也记载了他们的活动。唐代寿阳的“有货茶盗,斗变难制”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92《义昌节度使浑公神道碑》。,就是碑刻中提到的唐代走私茶商的猖獗情况。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为数不多的几大茶叶商帮,垄断了茶叶对外贸易业务。无论是晋商,还是徽商,都从茶叶贸易中取得了巨大利润,当今尚存的气势非凡的晋商大院、徽商古宅及一座座古桥、祠堂、牌坊均可视作茶商经营业绩的无字碑。而有字的碑刻则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茶商曾经的辉煌。张家口堡子里鼓楼北街茶店故址院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块乾隆皇帝赐给晋商祁县帮茶叶巨商“大玉川”的双龙石碑,上面刻有这家茶庄在旅俄、旅蒙贸易中的盛况,赞扬了商人的功绩。④张俊华:《张家口茶叶对外贸易》,《农业考古》1996年第4 期,第269 页。

四、茶政茶法

自唐中期创立榷茶、税茶、贡茶之制后,茶政茶法的文献资源日益丰富,这种情况必然反映到金石碑刻陶瓷壁画等相关领域中。唐代义兴、湖州一带贡茶最为著名,金石碑刻中这方面的资料比较集中。《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记载了贡茶的兴起过程:

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荐於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与常赋之邦侔矣。每岁选匠征夫至二千余人云。余尝谓后世士大夫,区区以口腹玩好之献为爱君,此与宦官、宫妾之见无异,而其贻患百姓,有不可胜言者。如贡茶,至末事也,而调发之扰犹如此,况其甚者乎! 羽盖不足道。呜呼!孰谓栖筠之贤而为此乎! 书之可为后来之戒,且以见唐世义兴贡茶自羽与栖筠始也。⑤(宋)赵明诚:《金石录》卷29《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

紫笋茶上贡后,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竟年年令湖州刺史入山督造,岁岁催贡,成为百姓的沉重负担。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贡茶院由刺史李词设置于贞元十七年(801年),以吉祥寺东廊为院,修贡堂在院内,内有《贡茶刺史题名碑》,共有“唐贡茶刺史题名二十八人,石刻在贡茶院修贡堂上”。⑥乾隆《长兴县志》卷12《碑版》。清代同治《长兴县志》在“贡茶院”目下载有类似内容。来这里督造贡茶的湖州刺史不少还在顾渚山贡茶生产地留下了刻石。修贡史袁高写成的著名《茶山诗》,记述了贡茶对百姓的危害,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他在顾渚山题刻:

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诏修荼贡讫,至□最高堂赋《荼山诗》,兴元甲子岁三春十日。⑦浙江大学、长兴县人民政府:《长兴茶文化碑刻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8 页。

《荼山诗》刻石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八《唐茶山诗并诗述》有载。

宋代贡茶重心南移至北苑。金碑刻石中反映这里贡茶史料出现,柯适摩崖刻石记其事:

建州东凤凰山,厥植宜茶,惟此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甘宇,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①董存荣:《蒙山茶话》,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版,第56 页。

该刻石位于林垅山“凿字岩”上,作于庆历八年(1048年),它真实地标志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作坊名称等内容,是弥足珍贵的信史资料。已佚失的北苑碑刻能寻找到一些茶信息的还有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建安人邱荷撰写的《御茶亭碑》,景祐年间(1034-1038年)福建转运使撰写的《北苑玉泳碑》,宋庆历八年(1048年)柯适撰记“乘风堂”碣石,宋咸淳二年(1266年)进士、邵武人危辄孙撰《御泉园诗刻》石碣。这些已失的北苑碑碣记载着贡茶文化信息。此外,蔡襄将《茶录》别出心裁地用石板刻成嵌在县学壁上,并有拓本问世流传较广,可谓新鲜。②林更生:《福建建瓯摩崖碑碣茶文化》,《农业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7-208 页。

其他地区记载贡茶的碑刻还有。明代顾言《贡茶碑记》云:

宁波府慈溪县为岁贡茶芽事。照得本县每岁额贡茶芽二百六十斤,征收押解,规则不一,公私赔累,年年称苦。万历二十三年丁月内,蒙本府推官张条陈议定画一,已经详允遵行在卷……查得该县原额贡茶,岁该二百六十斤,例于每年清明后收采,选取差县吏一名经手管解,限五月内到京投纳,掣批回缴,此定制也……盖茶户之起,由国初时,本县十、四、五、八、九等都地方,广种茶园,因而设局,其所烘焙干净茶芽,相沿酌定年以二百六十斤为额,每鲜茶四斤,焙作一斤,共计该鲜茶一千四百余斤,着落产茶之家出备前数,以供上用……至嘉、隆时,议给茶价每斤一分,后复渐增六厘……及茶将起解,潜往鄞、象、定各产茶地方轻价收买,复指烘焙之虚名,而骗领工食柴炭银两……原额四十两,至万历二十一年,奉文加增二十五两,共六十五两。今计共二百六十斤,每斤实计时值,共该七分,除拣摘草梗折干外,每斤定价一钱,通共该银二十六两……应于在册茶户照数均派……但审陈湘等苦称,历年茶户,虽有其名,并无其人,若使加派之银,责之茶户出办,免里递包赔……选忠实能干吏一名办买,验明照旧如法装封,差民壮一名,勒限协解……③雍正《慈溪县志》卷14《记》。

这段文字讲述了一般贡茶对人民造成的疾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武夷山崇安僧人一音、震庵道人邓上士等人告发官府借置办贡茶,克扣僧道俗人茶价一事,引起福建官府重视,不得不立碑禁止此项扰民行为。这说明贡茶累民无处不在。

茶法茶税是金碑石刻陶瓷壁画反映的又一重要内容。宋代茶法在唐代基础上更加严密。李焘《赵待制开墓志铭》载,赵开完全废除了熙宁七年(1074年)以来川蜀诸路的官榷茶法,参照政和二年(1112年)都茶务创立的规章制度:

“印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交易”,又“改成都府旧买卖茶场为合同买引所”,仍“于合同场置茶市,交易者必由市,引与茶必相随,以茶百斤为一大引,除其十不算,置合同场以监其出入,茶户十或十五共为一保,并籍定茶铺姓名互察影带;贩鬻者所买茶引,每斤春为七十、夏五十,旧所输市例头子等依旧,茶所过每一斤征一钱,住征一钱半,无得妄增”;“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称茶、封记、发放外,并无得干预茶商茶商茶户交易事”;“旧制买马及三千匹者转一官,比但以买卖数推赏”。④(宋)李焘:《琬琰集册存》卷2。

赵开改变为按马匹到京的实收数目推赏,因而至建炎四年(1130年)冬所买马也超过了二万匹,为前此所不多见。此表明,赵开改茶法,成效显著。其实,宋代茶利优厚,《陈从古墓志铭》说:“国家利源,鹾茗居半”。①(宋)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34。为了掠夺到更多茶利,官府往往不择手段。《蒋行简墓志铭》载,峡州“茶租均之客户”,②(宋)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18。人民白纳茶租而一无所得。官府不断提高引价,茶价日增,私贩利润丰厚。《王师心墓志铭》云:“鼎、澧、归、峡产茶,民私贩入此境(指金国——引者),利数倍”。③(宋)汪应辰:《文定集》卷23。

明朝为控制西北少数民族,巩固国防,获取战马,朱元璋别出心裁,在茶政中推行军事管理之法,即建立了金牌信符制度。其法是颁布41 面金牌,金牌上方有篆文“皇帝圣旨”,左曰“合当差发”,右为“不信者斩”。上号藏内府,下号降各蕃,每三年一次,遣近臣,赉捧金牌信符,会同镇守三司往附近蕃族,将运去茶易马。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赋役制度。

清朝时期,茶税之重,引起人民反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贵州贵定云雾山苗民头领苗阿嗯,率领所属苗民抵抗当地土司和封建统治者的沉重茶税,他们用开水烫死茶树,然后向上报告茶树遭“天火灾”枯死,以此避征茶税。此后,在云雾山丫口寨立碑记其事。道光十八年(1883年)云南普洱茶地区人民要求减茶税成功,立碑作证。该年勐腊易武茶商张应兆合全寨人在原石屏会馆关帝庙旁竖立“茶案碑”。该碑1142 字,记载张应兆、萧升堂、胡邦有上诉易武土官,要求减轻茶税,未获准,反遭虐待,后经普洱府审断,“听其民便,不得苛索”,此后,减轻茶税,增加茶价。为防当地土官故态复萌,“恐日久仍蹈前辙,因立碑为记”。④董存荣:《蒙山茶话》,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 页。

民国万税,茶税名目多,税卡多。祁门县吴桥头立于1923年的《撤分厘卡》碑载,县城与倒湖设立厘金局。1915年在闪里、县城吴桥头设分卡,造成重复收税,经士绅激烈斗争,最终撤卡。此消息使祁门商会决定勒石于吴桥头,以记其事。碑文云:

城东一卡,则以厘局阴为袒护之故,未能去也。上午霍邱龚公来剑长理局,鉴于地方团体公论,悉心考察,知城东分卡实属无裨税收,留之只是病民,俯顺舆情,毅然请裁。撤卡时欢声雷动……⑤陶德臣:《从碑刻资料看武夷山茶叶生产情况》,《农业考古》2010年第5 期,第357-360 页。

这说明人们对苛捐杂税的强烈不满及豁免后的愉快心情。

五、茶叶消费

如果说产区具有更多的金石碑刻陶瓷壁画茶文化资料的话,那么,茶叶销区相关茶文化资料则主要体现在茶叶消费上。唐代茶叶消费已盛,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名》说明了元真饮茶的事实。早在唐代时,“巩县陶者,多为瓮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⑥(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这说明人们饮茶盛行。河北出土过手捧《茶经》的白瓷塑陆羽像即是饮风的证明。法门寺出土的皇家成套鎏金茶具及标号茶器之人的铭文“五哥”、制造年代的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使人们确信中唐以后宫廷饮茶的重要性,而且饮的是饼茶。官宦饮茶之盛,可从1957年陕西省西安和平门外发掘的7 个银质鎏金茶碗托子上得到证实。这些茶托子中2 个有铭文,分别为“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个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左策使宅茶库金涂拓子壹拾枚共重玖拾柒两伍钱一”,另5 个铭文为“左策使茶库一”字样。⑦董存荣:《蒙山茶话》,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版,第37 页。大量摩崖石刻也是饮茶盛行明证。

宋辽金元时期的茶叶消费,从画像砖、墓葬中可得到生动体现。北宋首都汴梁大相国寺门庑四廊建筑物上,镶有由皇宫画院待诏创造以砖头为材料的雕刻图像,内有“北宋妇女烹茶和洗涤茶具画像”的立体浮雕二件。一幅为一高髻、宽领、长裙妇女站在铺有桌布的长条茶桌旁,双手持巾擦拭茶碗。茶桌上放有茶碗、茶壶、茶坛、茶勺等茶具。另一幅为一妇女手执火箸拨炉中火炭,炉上有一长柄、高盖、束颈、鼓腹、长流口执壶在煮水。这二幅以饮茶为主题的雕刻艺术作品,生动再现了宋代人的茶叶消费需求。1992年发掘的河南省洛宁县大宋村北坡的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的乐重进石棺,有进茶图。该馆前挡为乐重进观赏散乐图。散乐表演两侧,各有一窗棂式屏风。画面左侧屏风前、桌后,各有一侍女站立,左侍女梳双鬟髻,右手拿茶托,左手端茶杯;右侍女戴冠子,双手端盘。桌上放二个高足杯、一台盏、一盘果品。左一侍女弯腰站立桌前,双手扶碾轮在槽中碾茶末。这就是“进茶图”,所饮茶为宋代传统末茶。反映饮茶画面在该棺二十二处孝子烈女图中尚有:“老莱子”画面,老莱子父母对坐桌两侧,二台盏放在长方形桌子上。“丁兰”画面,丁兰母亲端坐桌后,桌子放茶杯、台盏各一。此棺画反映了饮茶的广泛流传,再现了宋代的饮茶程序。这种“进茶图”在北宋其他墓中也有反映。《徐道晖墓志铭》说到一位嗜茶成性之人:“徐照字道晖,永嘉人,自号山民。嗜苦茗甚于饴密,手烹口啜无时,上下山水,穿幽透深,弃日留夜,拾其胜”。①(宋)叶适:《水心先生文集》第5 册。

六、饮茶礼仪

茶在古代被广泛用于交友、待客、赏赐、祭祖、敬鬼、礼佛等许多方面,金石碑刻陶瓷壁画中有所反映。唐代有祭泰山后设茶宴的石刻,任要题名云:“贞元十四年(798年)正月十一日立春,祭岳,遂登太平顶,宿。其年十二月立春,再来致祭,茶宴于此。盖唐时祭毕犹不用酒,故宴以茶也”。②(清)朱彝遵:《金石文字跋录》卷4。清代顾炎武《唐韵正》谈泰山石刻,云:“贞元十四年刻荼宴字”,也即此事。唐代长兴一带碑石,不少是官员举行茶宴、饮茶唱和的产物,也是交友待客的良好方法。武夷山小九曲有“庞公吃茶处”刻石,此为建宁太守庞恺接巡抚御史徐大人手谕,访查武夷山各茶岩主、道人联名状告千岩茶包总甲刘暨富事,从一曲上竹筏,驶入小九曲,在茶肆买茶、品茶、赏景后,随员所刻。应该说,庞恺是在实施一种特殊的以茶待人礼仪。武夷山的“竞台”石刻,为斗茶场所,是以茶会友的写照。福建泉州莲花峰产名茶莲花茶,引得无数人来此探古访友斗茶。莲花峰石刻记载:

南宋嘉泰元年辛酉(1201年) 十有一月庚申,郡宗倪思正,甫提舶余茂实、腾甫遵令典祈风于惠庙,既事,登九日山憩古堂,回谒唐相姜公墓,至莲花岩斗茶而归。

以上可以视为一次高雅的茶文化集体活动。

以茶祭祀礼佛的金石碑刻画像产生时间也比较早。《济渎庙北海坛祭碑》载,贞元十三年(797年),河南府济原县令张洗,列举新置祭祀济源公的祭器等1292 件中,有“鹿茶碗子八杖,茶锅子一并风炉全,茶碾子一”,③《金石萃编》卷103《济渎庙北海坛祭碑》。明白无疑地表明设有茶供,而且祭器中用了专门的茶具。宋、金、辽、元各个时期出土的墓葬茶壁画、茶绘刻,既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写作,也可视作一种特殊的以茶为祭方式,以此让墓主人在阴间也能喝到茶。而法门去出土的成套茶器,当然是以茶礼佛的最好见证。

七、茶事活动

广泛的茶事活动包括茶的种植、生产、饮用等,金石碑刻画像资料中有大量反映。由于这些内容前文多少已有涉及,在此不再详述,仅就茶亭碑刻中的相关资料作一分析。茶亭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用以供人休息、避酷暑、躲风雨的地方。由于它的特殊重要性,可以说古代茶亭广泛存在,尤其是乡村山野。茶亭的作用和地位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人们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碑刻资料。江西婺源冲田乡梅岭脚下有一座积庆义济茶亭,有一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所立碑刻。古碑上半部为茶亭输租者的名字、租额、地点,这样茶亭有了经济来源,住亭人生活、施舍茶水也就有了可靠保证。碑文上写着:

灶新,输入骨租拾秤,土名,叶坞口田壹丘。神助,输入骨租拾秤,土名,高源山。万兴,输入骨租柒秤,店前绵田壹丘,又输骨租四秤,土名,塘源行者坞。学钦,输入骨租拾四秤,又田及叁亩,土名,梅岭下。有花,输入田等贰亩,土名,蛇口坞田壹丘。赞寿,输亭底段式片田壹小丘,贰古堂输租。

为了规定和约束住亭人,茶亭制定了条规。梅岭的积庆义济茶亭有八条条规勒石以遵:

一、设添灯一炷,夜照人行,灯火不得熄灭,如违议罚;二、长生茶一所,无论日夜不得间断匮乏,如违重罚;三、客行李什物倘有失落,查出住亭人私匿,先行议罚,再行逐出不贷;四、住亭人不得引诱赌博,查出议罚逐出;五、住亭人不得开设洋烟,查出议罚逐出;六、住亭人不得窝藏匪类留宿异端,查出议罚逐出;七、住亭人持势呈凶,无故闹事,报告村内定行议处;八、梅岭勘每逢朔望之日,住亭人须将扫净,如违查出议罚。①陈琪:《徽州茶事古碑刻》,《农业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9-211 页。

如此有经济来源、有严格管理的茶亭,对于稳定地方,方便商旅往来当然会发挥良好作用。

大别山区也有大量茶亭。《五里牌茶凉亭记》是湖北英山县一座普通茶亭的碑记,此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经拼合整理而得抄文。碑文②汪从元:《五里牌茶凉亭记》,《农业考古》2006年第2 期,第156-157 页。全文如下:

盖天地同其茂而德乃大。事以义起而功泽及淝淮。我广里五里牌,英邑之坳区而潜太霍六之通衢也。安居求在廷者,有凉亭焉。堪息肩歇载,曾施茶水聊止渴于长途。迄今世远年湮,空无瓦砾。时珠势趋□□□至今,时人嗟之。盛事宜急也。居地者独力无以支其难。友胡子朋远幸有同心安居求者,共议重建,四乡遍引,共襄盛举。人咸曰:此盛事皆众之事。人无在远近,慷慨捐囊,家不计乎啬丰,人人乐助,月月增薪,积得银两成数。首建瓦屋三间,置庄田二十石。迄一年,而飞廉肆恶,栋折榱崩。越二载,而迁地为良。□□堪称老成,耑司厥役。居是屋,佃是田。人不忧夫薪水。日而月,月而岁,茶不间乎春秋。从此行歌善地,以善而名,广种福田,田以义为耕,以视园虚名。图观美者,相去曷言十百哉。是役也,余未鹰重责,窃有失义之感。人甚神,而人之好恶,亦谁不如我也,因濡笔而为之记。

愚泉杨焕识

嘉庆七年壬戌仲秋月

《五里牌茶凉亭记》以区区400 多字的篇幅,强调了在英山、潜山、霍山、六安江淮通衢之地,建立茶凉亭的重大意义。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建成瓦屋三间,襄成善事。这是碑刻所见极具重要意义的茶事。

八、茶叶传播

茶叶传播包括茶叶生产、饮茶风俗的传播。蒙山植茶,无论是丢失的宋元碑刻,还是尚存的《天下大蒙山》碑,都说到吴理真“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即把别处茶种到蒙山。大观三年(1109年)的四川万源县刻石,明确提到,把福建建溪茶引种于该地草坝区石窝乡古社科,10年后生长茂盛。刻石文:

筑成小圊疑蒙顶,分得灵根自建溪。

昨夜风雪先早发,绿芽和露濯春畦。③董存荣:《蒙山茶话》,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版,第67 页。

以上是植茶传播的情况。关于饮茶传播,从唐宋元各代的茶器、墓葬壁画也可见一斑。尤其是宋、辽、金、元各代墓葬出土壁画,可见茶已传播到北方少数民族中,并已形成具有北方民族特征的饮茶法。

茶在中国边疆传播后,便很快传播到了国外。如高丽真鉴国师碑文中说到:再次收到中国茶时,把茶放入石锅里,用薪烧火煮。这说明茶已传到朝鲜。日本也有关于中国茶传到后的最古茶园刻石。另外,美国“波士顿倾茶案”表明,茶在北美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记载这一重要事件的碑刻立于波士顿港口,碑文写道:

此处从前为格林芬码头,1773年12月16日有英国装茶之船三艘停泊于此,为反抗英皇乔治之每磅三便士之苛税,有九十余波士顿市民(一部分扮作士人) 攀登船上,将所有三百四十二箱茶叶,悉数投入海中,以是成为世上闻名之波士顿抗茶会之爱国壮举。①董存荣:《蒙山茶话》,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 页。

如今,美国人民再也不会“倾茶”,而是爱茶有加。那个多次参加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当代美国茶商奥斯汀,其长期在美国推销中国名茶,就是一大明证。

猜你喜欢

贡茶碑刻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香喷喷的茶叶
耒阳江头贡茶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茶文化形象设计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