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批注李达《社会学大纲》的论析及启示
2013-01-21颜超
颜 超
《社会学大纲》作为一部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毛泽东称这本著作为中国人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延安时期党员干部学习的对象。毛泽东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批注,并做了读书日记,其分量在毛泽东心中可见一斑。目前,学术界关于毛泽东与《社会学大纲》的研究有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尼克·奈特著写、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姜锡润译的《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还有王炯华、赵德志、谢平仄等人所著的关于纪念《社会学大纲》以及李达与毛泽东思想比较的一些文章,鲜见对毛泽东批注《社会学大纲》的专门研究。笔者就该书以及毛泽东对该书的批注发表浅见,论证其表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色及现代启示。
一
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一书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久,在阅读过部分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著作之后完成的一部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该著作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突显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色。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学”一词表现出的时代特色。《社会学大纲》作为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于1937年5月由上海笔耕堂出版社正式出版。李达把此书称为“社会学大纲”,而非“哲学大纲”,从这一点就能反映出当时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学术背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初步发展,这一时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作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普遍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李达等人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科学,是研究社会上各种现象、社会原则与社会制度的学问,是考察社会存在、发展、变革及其相互关系的学问。在此意义上,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同概念同一内涵,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李达经典地指出:“社会学者,社会科学之一,其研究之目的在探求社会进化之原理;其研究之方法,在追溯过去以说明现在,更由现在以逆测将来”[1]。由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称之为《社会学大纲》。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没能深入发展的结果。
该书的时代特色还表现在内容上对唯物史观的重视。《社会学大纲》整书分为五个部分:唯物辩证法;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社会的经济构造;社会的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该书和他早期在上海出版的《唯物史观解说》(译本)《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以及在长沙出版的《现代社会学》一脉相承,都是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从这五个部分可以看出,除第一篇之外,其余四篇都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在该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言而喻,对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作为马克思主义一部分的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重点传播不是偶然的事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需要,就能产生什么样的理论形式。面对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青年李达带着满腔热血,决定走俄国的革命道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迎合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早期,由于以上主客观原因,包括李大钊在内的先驱者们主要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
二
由毛泽东的读书日记可知,他批注《社会学大纲》的时间是1938年1月17日至3月16日,批注文字大约有3 400字,只批注了三篇:第一篇(唯物辩证法)大部分、第二篇(当做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的少部分、第三篇(社会的经济构造)的少部分。在他的批注中使用了各种符号,批注的内容大多是对原书重要范畴和观点的复述和概括,以及结合革命战争的现实给出自己的哲学观点,还有多处是对于李达的观点提出的疑问和补充(在68页的批注文稿中仅边白处就有46个问号)。下面,我们从毛泽东批注的重点和批注的方法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色。
毛泽东同志主要对第一篇中的唯物辩证法部分做了批注,围绕辩证唯物主义展开,按照李达著作的逻辑,毛泽东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开始讲起,对唯物辩证法的前史、唯物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到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特征、三大原则和五大形式再到辩证的认识论的论述,注释了唯物辩证法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批注中,相对于李达的论述,比较大的改动有以下几点:
(1)他认为人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变革自然,同时变革自己(生理与性质),总结了李达所述的改变自然同时改变人的生理器官和本性的观点。[2]211(2)李达认为言语是劳动的结果、交通的手段和认识的前提,毛泽东认为语言是思维形成的基础,有语言才开始思维。[2]217-218(3)对于为什么唯物主义哲学只能出现于希腊时代,而不是在其以前。在李达指出的生产技术的进步、钱与时间的充裕和抽象思维的形成等原因之外,毛泽东补充了两个理由:一方面,各个民族的接触、地理眼界的扩大导致精神眼界的扩大;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的不断积累,有了普遍必然的因素,这样才能形成自然哲学。[2]240(4)李达指出任何事物的内部各种对立的要素,在毛泽东看来内部的对立能够化为外部的对立。[2]243(5)对于不带对抗性的矛盾,李达认为只解决部分的矛盾就能解决全部的矛盾,而毛泽东认为这是不正确的。[2]263(6)对于李达认为的事物的可能性的选择,需要考察整个过程的发展的倾向,把所选择的可能性当作链子中的一环来确定,抓住这一环而接近于其次的一环。毛泽东认为李达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把所选择的可能性之现实条件当作链子一环抓住才是正确的选择。[2]263(7)对于认识的过程,李达认为是由实践出发复归于实践,其中包括着由物质到感觉及由感觉到思维的认识发展的过程。毛泽东在这里补充关键的一点:思维最终运用到物质。[2]265(8)对于认识的过程,李达认为第一要阐明由物质到意识的推移的辩证法,第二要阐明由感觉到思维的推移的辩证法。毛泽东又补充关键的一条:由思维到物质的推移,即对认识的检验与再认识。[2]265-266
从毛泽东在批注中的主要改动就能看出他对于第一篇的重视。这一篇的哲学意味非常浓厚,在开篇所论中,毛泽东就重点注释了李达所论书的核心:“找出法则、指示实践、变革社会——这是本书的论纲。”[2]209-210其实在毛泽东的世界观、价值观里,小到一本书,大到一种理论、一种思想,都是用来指导实践,指导社会发展的,这正是毛泽东重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因。对于这种批注的不平衡现象有着现实的基础,应该说是主客观原因共同所致,而客观原因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辩证唯物主义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发展,开始由苏联引入中国,当时的学者们意识到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这时辩证唯物主义进入到中国哲学家的著作中,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是当时完整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著作。毛泽东看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他对西洛克夫和米丁著作的批注中也重点批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哲学具有党性,任何一种哲学都脱离不了它所存在的现实社会,任何一种哲学都是为了服务它所希望存在的社会而存在。在革命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为革命、为政治服务的,是革命和政治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把哲学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中总结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关于李达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总结,毛泽东在批注中就指明“对于中国革命也一样”。可见,毛泽东的理论研究总是站在中国革命的立场,从中国革命的现实出发,而且他认为理论研究如果只是学习理论,是纯粹浪费时间。在批注中有多处或明或潜的观点证明,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最明显地在可能性与现实性这一部分中,关于两种现实的可能性的选择问题,毛泽东用抗日战争的主客观条件、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中的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做了举例,用革命的现实状况论证哲学的原理。通观全篇批注,其基本精神中显现出革命实践与哲学理论的结合。
三
毋庸讳言,哲学作为一种时代的号角,不能是僵化的,必须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真正的哲学应该具有时代特色,刻有时代的烙印。[3]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从一百多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永不枯竭,充满生机和活力,关键在于能够时刻触摸到时代的脉搏,随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地完善自身,使自身真正成为符合时代水准的哲学。正如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4]73-74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指导思想更要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基础上,在现实的需求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在改革开放的当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时代特色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之上。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56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目的就在于社会主义实践,建立伊始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社会主义的实践,离开了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空洞的理论,毫无意义。恩格斯曾经指出,离开实践的理论“不过是可以用来在缺乏思想和实证知识的时候及时搪塞一下词汇语录”[5]40。社会主义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完善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社会主义实践的沃土中才能茁壮成长。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特色的本质其实就是它的实践特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它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中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建设与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随其青春永驻。
第二,时代特色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一贯作风。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时代化的精髓和灵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必须拥有的理论品质。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不浮夸,不做作,抛弃一切虚幻的没有实际价值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方式,用自身需要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发现其应该具有的理论的、实际的指导意义。除此以外,还要排除一切不正当的干扰因素,避免产生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心理阴影,用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正确的方法论、认识论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正确方向才能持续向前发展。
第三,时代特色必须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与时俱进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特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不断解决各种理论特色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彰显自身的时代特色。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变化是整个时代发展的体现,世界的基本走向和世界的基本格局、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的群众愿望、党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形势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过程中应该集中注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时代发展中实现它的时代特色,必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修正,不断地丰富它的时代内涵。对此,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5]122
综上所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实践特色与理论特色,理论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实践发展的总结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当下的社会实践,当代中国的沃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与时俱进的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离不开对世界局势的科学判断与深刻认识,离不开对当代中国新变化、新趋势的深刻了解,也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执政与改革道路的深刻把握。理论工作者应该在此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展现它的时代特色。
[1] 李达.李达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37.
[2]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 孙伟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J].哲学动态,2011(12):5-1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