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锦涛的文化自觉
2013-01-21史成虎王兴波
史成虎,王兴波
新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即文化建设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文化发展了、繁荣了,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文化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即统筹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的文化自觉、崇高的文化追求、坚定的文化信念。
一、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
胡锦涛的文化自觉表现在他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渗透,彼此交融,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激荡,共同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现繁荣富强、民族腾飞的内在动力,而凝聚力和精神动力需要强大的文化作为支撑。胡锦涛高瞻远瞩,一再强调,“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文化是民族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黏合剂,是民族认同的根基。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并绵延不绝的基础,而民族认同的核心是文化认同。一群社会成员在伦理道德、哲学思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血脉上存在相通与共享之处,于是他们就以“民族”作为相互认同的载体,结成“民族”共同体,文化共享是这一共同体实现持续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对于“民族”这个共同体来说是永恒的潜流,它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才能绵延相继。民族的文化身份(文化意义上的民族身份),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以及维系“家园”的行为规范,是一个民族保持独立、自信,维系安全的文化稳定器。一个民族只有在文化上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而强烈的认同,才可以避免出现民族认同的危机,进而避免产生国家危机。美国政治学大儒亨廷顿曾说:“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2]。当今,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受到了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广泛认同,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动力,胡锦涛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1]“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现时代鲜明特征的真实写照,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国际经济、政治发展最新趋势和文化发展新特征的深刻把握,是迎合时代潮流的精确总结。新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是大势所趋,综合国力的较量更为激烈。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文化、科技、教育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文化交流和传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愈加成为各国加强联系的重要方面。同时,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冲突和矛盾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弱势地位,在经济和文化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将发展先进文化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因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3]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应然之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应当有和谐的文化。胡锦涛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3]他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要得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两个文明都要建设好,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4]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一致的,是一种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价值取向,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标,集民族性、大众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包容开放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对先进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今天,我们必须“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5],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的文化基础。
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规律有着科学的判断
胡锦涛的文化自觉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规律有着科学的判断。
(1)文化发展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先进文化建设既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也要遵循文化建设自身内在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李长春指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双重性质,这种双重属性相应地带来了‘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6]能否正确处理“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文化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胡锦涛在这方面给我们提出重要的指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7]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将文化划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事业上,将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作为首要目标,以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发展目标,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做到“两个效益”统一的文化建设战略,不仅使我国文化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方向,而且遵循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运行机制,促进了“两个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机统一,取得了文化发展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2)文化发展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我们党在文化发展上一直注重“引进来”。胡锦涛提出,必须“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博采众长”。[3]先进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若想在交流中发展,竞争中取胜,就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才能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8]431当然,在借鉴吸收其他文化优秀元素的同时必须立足我国的国情和遵循我国文化发展的规律,即对其他文化中消极的东西以及不符合我国实际的文化要采取审慎的态度,防止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要与他们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在文化发展上采取“引进来”的同时,实施了“走出去”的战略。这个战略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推出的文化建设新方略。2005年,党中央决定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8]281,作为今后我国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这说明我国文化发展正式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主动到国际上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合作,在借鉴吸收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让他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胡锦涛不仅强调我国在对外交流中要更多更好地展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他自己也多次在国际场合倡导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理念——“和谐”。另外,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也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现“和谐”理念,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立了一百多所孔子学院,这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最好例证。它不仅在国际上展示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使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国的了解,从而提升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3)要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既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胡锦涛特别重视互联网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早在2000年他就指出:“特别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广大青年获取知识信息的新窗口和接受思想教育的新途径。”[9]2003年,他又进一步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10]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的利用和管理,胡锦涛要求:“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11]胡锦涛在谈及互联网技术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大意义时说:“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12]胡锦涛关于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利用和管理以更好地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着眼于信息化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正确把握信息化时代文化发展的科学规律,为我国文化建设开拓了新的发展途径。
(4)“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概念是我党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新形势下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着重强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重申,“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13]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涵十分丰富。首先,它丰富和发展了“精神生产力”的内涵,使我们对社会生产力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社会生产力分为两个方面,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14]。胡锦涛同志在“精神生产力”科学内涵基础之上,立足于“精神生产”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所发挥的作用形式和存在形态,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其次,它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根本的途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才能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为发展国家软实力开辟广阔的道路。
在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提高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力的基本方略。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看,我党始终将历史赋予的使命同先进的文化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崭新局面,才能最终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有着明确的定位
胡锦涛的文化自觉还体现在他对我国文化发展方向有着明确的定位。
文化发展的方向定位是指文化发展所具有的方向性,是文化的一种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相同的文化形态具有相同的质的规定,所谓同根同源,从文化的角度看就是指文化质的规定。同样,不同的文化因各自质的规定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发展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先进文化其内在的质的规定与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致的,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相符的,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所以,先进文化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潮流,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趋势,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滚滚向前的强大动力,由此可见,先进文化是一种高度自觉文化,因而,当人类社会整体加速向前发展时,先进文化在其中所起的导航作用和加速作用就愈加重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先进文化是党的一面旗帜,是党在思想上精神上与封建文化、殖民主义文化以及其他一切落后文化彻底决裂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紧扣时代的脉搏,高举先进文化的大旗,在思想上始终保持先进的状态,努力建设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社会进步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新文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种新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心灵家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并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了一条富国强国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全球化、多极化,社会发展多元化、市场化的趋势,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主义”咄咄逼人的气势,中国文化发展向何处去?这是急需破解的难题。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明确重申了当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了他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度的文化自觉。
胡锦涛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5]
这一论述首先充分说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坚持先进性的方向是确定无疑的,社会主义是最先进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此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四有新人”为目标,开辟“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再次重申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个面向”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进步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现代化是国际性的时代潮流,顺昌逆亡;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反映这一历史趋势并为之服务。先进文化一定是全面开放的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从时间维度看,文化以发展为主线面向未来;从空间维度看,文化博采众长,以“拿来主义”为原则着眼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同时,我国文化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表明当代中国的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即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它根植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土壤之中;又具有科学性,即当代中国文化是以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理,对传统文化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外来文化采取批判地吸收、审慎地借鉴的原则,反对崇洋媚外;还具有大众性,即民主的文化、大众的文化,回答了当代中国的文化由谁创造和为谁创造的问题。胡锦涛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13]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源泉,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先进文化的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就失去了感召力、吸引力和亲和力,最终也会丧失先进性,因此,胡锦涛号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3]。他进一步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做到 “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3]。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文化创造之源;第二个坚持,就是要求文化创作要紧紧与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两个坚持”的提出是对“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创造性发挥,是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和科学定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
[1] 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10-07-23.
[2] S·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53-354.
[3] 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1(1).
[4]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1).
[5] 李忠杰.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06-10-09(1).
[6] 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求是,2008(22):3-13.
[7] 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03-08-13(1).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9] 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R].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0.
[10]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3.
[1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1).
[12]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 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7.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7,34.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3.
[15]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