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序文两篇

2013-01-19范昌德

飞天 201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

范昌德

孝行文化会有时(代序)——品读《长乐耕余集》《长乐书趣集》《父亲》《孝道无疆》有感

王克运,自号长乐,甘肃省靖远县人。“长乐”寓意校长乐管、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小学校园文化。王克运1950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会宁县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系甘肃省劳动模范,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先后当选白银市、会宁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1991年,王克运退休后,将自己40多年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的心血凝结成《长乐耕余集》。将他几十年如一日挥翰墨、书丹青的80余幅作品汇集成《长乐书趣集》。两书于2009年12月出版。2010年2月,王克运逝世。2012年5月,王克运的长子王仲勤编著出版《父亲》一书。今秋10月,王仲勤编著的《孝道无疆——纪念王克运先生逝世四周年书画集》出版。

王仲勤在《父亲》一书中说:“父亲是一条路,路基是他的脊梁。”“父亲是一桅船帆,永远迎着风浪前行。”“父语谆谆,情深意长,儿洗耳恭听,细细品味,弄点笔墨,留些文字,与家人同济,传承后昆。”四部书的出版,由王仲勤倡导,母亲苏玉梅及所有家人倾力支持,花费全部由家人出资。只要有点文字能力的家人都写了情真意切的怀念文章。22万字的《长乐耕余集》,责任编辑、责任校对都是王仲勤。版式设计是王克运三子王重智。《长乐书趣集》的责任编辑是王仲勤,排版装帧是王发晗。王发晗是王克运的孙子。有趣的是,王克运在后记中对儿女辈未提一字,却对孙子王发晗写道:“还有孙儿发晗,他为表达孝敬之心,花费近乎一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拍摄、输入、复制等复杂的基础性工序,在此也表示我的谢意。”爷爷著文感谢孙子,读来妙趣横生,令人感慨良多。顺便提及王发晗,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由王仲勤编著出版的20万字的《父亲》一书,打印校对、图片制作是路文学、王发耀、王发晗。路文学是王克运女婿,白银市行政审批中心副主任。王发耀是王克运长孙,省委《党的建设》杂志社副主任编辑。通览四部书的编辑出版,凸显王克运教子有方,齐家有成,父慈子孝,孝道无疆。孝行文化会有时,四部书及其编辑出版过程,是孝行文化的一支奇葩。

我与王克运及其妻苏玉梅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我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驻定西地区记者站时期。缘由是我的两个女儿先后在全省重点小学会宁县北关小学读书。王克运时任北关小学校长,享誉全省。我曾多次拜访,一是慕名,二是了解女儿的学习情况。每次拜访,王克运的人文修养、长者风度,令人折服。后来,我又与王仲勤相识。1977年,先后在会宁县草滩公社当会计、在太平公社当秘书的王仲勤调定西地区行署办公室工作。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驻定西记者站的办公室是222室,王仲勤的办公室是202室。我们在同一层楼上办公,低头不见抬头见。受其父母嘱托,王仲勤和我一见如故。王克运、苏玉梅夫妇来定西看望王仲勤时也来看我,相见甚欢。后来,王克运患腰椎间盘突出,我联系让其去我熟悉的通渭县温泉医院洗疗按摩,并叮咛我的好友按摩师何五土精心治疗。王仲勤送王克运赴通渭县温泉医院,经过月余治疗,大为好转。我在定西地区驻站期间,王仲勤常常晚上帮我修改滕写稿件。后来我调甘肃省委宣传部工作,王仲勤先后任定西地区科技处处长、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地委副书记,我们往来如故。2006年底,王仲勤调兰州工作,先后任省政法委正厅级专职委员、省委巡视组正厅级巡视专员,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其间,我已在甘肃日报社工作,仲勤和我交往频仍。2009年12月30日,我应邀同甘肃日报高级编辑、著名文艺评论家魏义和著名书法家、省书协常务副主席翟万益同赴会宁县,参加王克运《长乐耕余集》《长乐书趣集》出版座谈会。2010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一清晨,王仲勤电告王克运逝世,我和魏义及《甘肃法制报》总编辑、中书协会员张平生第一时间前往吊唁,料理丧事。与王克运及家人40余年的交往,使我深受其仁爱孝悌家风的影响。往事在目,如同昨日。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孝”字,到今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中华有孝,早于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降生,早于佛经、圣经、古兰经的成书问世,更早于以世界领导者自居建国两百多年的某大国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孝行文化波澜曲折,峰回路转,不乏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情画意。正如甲骨文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有所变异,但从文字的笔画、结构上与金文、大小篆、隶、楷一脉相承。“孝”字亦然。曾几何时,与甲骨文交相辉映的埃及纸草文字和古巴比伦的泥版文书早已销声匿迹,而甲骨热至今蔚成风气,关键在于传承。今天我们能够自豪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仍须仰仗祖先遗留的智慧结晶,孝行文化正当其中。

大凡宗教,本身就同祖先崇拜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祖先崇拜的目的,就是以先辈为伦理范型,昭示后人,要求人们循蹈其迹。崇拜,就是敬。崇拜,就是孝。近年来,神州大地上兴起的黄帝祭祀大典、炎帝祭祀大典、妈祖祭祀大典,2013年甘肃省举办的第24届公祭伏羲大典等等,无疑是中华孝行文化的体现。几千年来,儒道释三教相互融合,一直彰显着孝道文化。孝是儒家提倡的一种普遍道德,神仙是道教追求的一种终极理想。要学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具,焉论神道”,是道教的共识。明朝莲池大师有“为僧宜孝父母”的论述。孝道文化也包容着其他宗教的浸润,《古兰经》说:“孝敬父母者必会得到子女的孝敬。”孝道文化底蕴深厚,孝道美德扎根于民,孝道的故事妇孺皆知。孝道一直被珍藏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蛰伏于中国人潜意识中。孝风、孝俗、孝行文化充盈于地名、人名。湖北有孝感市、孝昌县,河南有以孝子张清丰命名的清丰县。汉之传谥常用“孝”,除了高帝和光武帝两个开基之祖,其他皇帝都有“孝”字。东晋有孝武帝,南朝有宋孝帝,北魏有孝文帝、孝明帝、孝庄帝,东魏有孝静帝,西魏有孝武帝,北周有孝闵帝,北齐有孝昭帝,南宋有孝宗,明朝有孝宗,清朝有孝庄皇后,等等。还有《金瓶梅》中的孝哥儿。近代名人有郑孝胥、费孝通。革命烈士王孝锡在诀别诗中说:“望爹娘,休把儿牵挂,养玉体,度残年,尚有一兄三弟,足供欢颜,儿走也,莫牵挂。”古代帝王谥号集中体现孝正立身的价值推崇。有孝字的地名、人名,正如刘向诗“齐名字于天地兮,并光明于列星”,无疑是对孝行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仔细品读王仲勤及家人出版的四部书,字字句句饱含着对父母的真情孝敬,印证着对孝行文化的身体力行,令人倍感亲切。甲骨文之后,金文、《周书》《诗经》中已有大量关于孝的内容。当然,对孝文化的集中体现还在《论语》中。孔子直接谈到孝的有十几处,重点在“为政”篇。至今发人深省的有三处:武孝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以上三处连贯于“为政”篇。“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时的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你要体会这种心境。对父母能付出自己孩子生病时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迄今的这种解释没有错,但不全面。唯其疾而忧,“疾”不光是指子女生理方面,更深刻的是指子女的行为方面。子女品行不端,不求长进,更是父母最忧伤的。这是把此段话置于“为政”篇的用意所在。“不敬,何以别乎?”敬,尊敬,敬重、敬爱、敬仰、恭敬。恭敬,恭在外表,敬在内心。光是养而没有爱心,就不是真孝。“敬”,真爱不容易。“色难”,态度要好也不容易。色难,一个人的脸色表情,乃是其真情的流露,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做作,只能是暂时的。假以时日,就会露馅。对父母具有深沉的爱,才有和气,才有悦色,才有婉容。孝敬,并不是唯命是从,并不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论语》“里仁”篇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易经的“蛊”卦“爻辞”上,就有“干父之蛊、干母之蛊”的观念,隐约指出天下有不是的父母。这里强调的依然是态度问题。如果父母有错,规劝时也要有亲情孝敬,讲究方式方法。“二十四孝”中有“斑衣戏彩”,《红楼梦》中有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不论对凤姐有何褒贬,她对贾母的孝敬堪称典范。要让老太太在日常生活中乐呵,只有体贴入微的关爱,否则,再精彩的戏剧捧哏也无济于事。如我们真能做得如凤姐一般,那真是杨万里诗所言:斑衣戏彩春无价了。

马克思说过:“最初的,从动物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特性,人是万物之灵,灵在有文化。孝的本义是对父母的崇敬与关爱。这是人类后天的习性,是文化自身的结果。孝是文化,孝行是文化的结果。孝行文化有过“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君权泛化,有过“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讥讽,有过鲁迅先生的剖析批判,有过对“孝子贤孙”的口诛笔伐。孝行文化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顽强前行,与时俱进。因为孝行文化是一个跨时空的永恒伦理课题,其精华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鸣沙石室佚书》收录《太公家教》有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西游记》中孙悟空也如是说。正如拙著《风流短信三六九》所言:“越是走近真理,便越加发现真理的迷人。真理越伟大,越简单朴实。人亦如是。”道理再简单不过,爱老师、爱师傅、爱祖国、爱人民必须从孝敬父母做起。应该像王仲勤及其家人一样,常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之心,莫让十月怀胎之父母有“我本将心照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之憾。我相信,天下父母笑口常开,社会必定和谐,中国梦必定能圆。

癸巳中秋节于本草庐

端木遗风今又是(代序)——品读《烛光》《烛颂》之悟

“德不孤,必有邻”,各种外缘中,从师特别重要。

2011年3月,一部由众多学生自发为其退休多年的老师树碑立传的《烛光·张克让先生风采录》首发式在黄土高原、黄河之滨的甘肃省靖远县举行。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近200人,约70万字。时隔两年多,又一部聚诗文60篇,书法作品260幅,美术作品60幅的《烛颂·烛光首发祝贺作品集》即将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烛光》《烛颂》主人公张克让先生曾在靖远一中执教31年,后又在靖远师范、甘肃教育学院执教多年。1986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88年又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7年退休。关于张克让先生,国家已给予褒扬,其事迹《烛光》《烛颂》中可见,此处不再赘述。而令人感佩欣慰的是,一位老教师在退休多年后,其众多学生饮水思源,捐资出书,怀念其为人师表。端木遗风今又是,值得一书。

上溯2500年,孔子弟子端木赐尊师重道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端木赐,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着墨最多,篇幅最长。说他学绩优异,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每当孔子遭险恶遇危难,子贡总是能挺身而出,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和政治支持。孔子逝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孔门弟子中守丧最长者。《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司马迁作为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成为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试想当年,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周游列国,讲学布道,集成《论语》,流芳百世,远非解缙、纪晓岚钦定编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情景可比。虽然孔夫子和众弟子安贫乐道,总得有维持生活的最低保障吧?这其中,更凸现子贡尊师重道之功勋。

当年,孔门弟子包括子贡活动在黄河下游,如今张克让先生的学生活跃在黄河上游,尊师重道之风依然如故。端木遗风溯流而上,熏陶着张克让先生的众多学生,真可谓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这里有一位学生值得一提,就是《烛光》《烛颂》的编委会主任张生贤。他出生于靖远县糜滩乡下滩村。在家乡农村的接引寺小学毕业后,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靖远一中。在初中三年上学期间,均由张克让任其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和班主任,师生患难与共,度过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经济困难时期,圆满完成学业,毕业成绩名列全校第二。张生贤曾任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现任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斗转星移,张生贤师从张克让40多年后的2009年金秋,靖远一中1962届初三一班学生聚会时,张生贤倡议为恩师张克让著书立传,得到靖远一中历届学友热烈响应,主动捐款20余万元,编委会成员从原来的15人增至25人,再到43人。《烛光》《烛颂》主编之一的白银市委副秘书长高财庭,1980年毕业于靖远一中高中,系中华诗词学会、楹联学会会员,尽心尽力参与两书的组织编纂出版工作。张克让学生的学生、兰州银行白银路支行行长乔登淑,甘肃竹柳产业开发公司总经理苏辉两位靖远籍美女也踊跃争当志愿者,主动担当工作人员,发通知、查资料、印材料,不一而足。

不论是西方的哲人,还是东方的圣人,师生之间的真诚礼敬,是要极高的学问修养才能做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间做到了,孔子与孔门弟子之间做到了。张克让与他的学生之间也做到了。马克思曾说:“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要把人的世界的贬值变成增值,人文精神的构建,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正如拙著《风流短信三六九》中所言:“存在决定意识是因为意识未成文化。如果意识已成文化,存在焉能决定?君不见阳关早已荡然无存,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至今脍炙人口。”

尊师重道是人类文明的共通德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有礼仪形式上的差别,并无精神上的差别,而核心内容是感恩。不论孔子“因人论世”,还是释迦牟尼“因世论人”,正如毛泽东所言:“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最可宝贵的。”百年树人,树人者最可宝贵。美国有感恩节,中国有教师节。韩愈说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加里宁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之,古今中外都强调学生、社会感恩老师。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意识。子贡堪为楷模,张生贤等实为难能可贵。

谈论尊师重道,不能不说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尽管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有“打倒孔家店”的说法,十年文革中又有批孔运动,“孔老二杀少正卯”,“子见南子”的诋毁甚嚣尘上,但丝毫无损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的伟岸。因为孔子的言行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的两个爱女分别取名李讷、李敏。毛泽东甚至游泳时也忘不了孔夫子,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诗句。1970年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说:“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从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到目前,全球已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近千所,遍布除南极洲的六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可谓盛矣。孔门弟子端木赐等若九泉之下有灵,得知孔子学院的盛况,得知张生贤等的尊师重道,一定会“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张生贤率众学友捐资为恩师张克让出书,《烛光》应社会要求,先后印刷三次,出版7000册,遵师训全部赠阅。古今中外的全部文化体系,没有不讲利的,“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中的卦爻辞,以及上下系传等,谈“利”的地方有180多处。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是长远的利,是大利。张生贤之举,正是着眼于仁义道德的长远大利,而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之利,也不是权利之利。张生贤在《烛光》首发式的发言中说:张克让“他是智者,走到哪里就把文化、智慧、知识传播到哪里。他是乐者,走到哪里就把欢乐、愉快、喜悦带到哪里。他是强者,走到哪里就把希望、力量和成功带到哪里。”诚以为,这正是张生贤及众学友以《烛光》《烛颂》借心传语之初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山姆大叔“信道不笃,为德不果”的做派,“立竿见影、热吃现卖”的流毒在侵蚀着人文精神。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政治,假借孔孟之学的大盗神偷层出不穷,庄子曾激愤放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万历年间,甚至有“圣人满街走,贤人多于狗”的讥讽。今天如果任由一些贪官污吏将“为人民服务”仅变为口号、标牌、广告词,以“为人民服务”的名义标榜、作秀、忽悠,后果不难想象。当此之时,张生贤率其学友,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尊师重道,其行可风,其事可契。谨以《风流短信三六九》中的一条短信表示对张生贤及其学友的敬意:“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不要嘲笑铁树,应该敬佩铁树。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千百倍的努力,这就是珍贵。”

癸巳立秋日书于本草庐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